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4-07-11徐万海周丽丹杜尊峰
徐万海 周丽丹 杜尊峰
摘 要: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育人育才双要求。目前,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较少,该文讨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整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元素,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高等院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三全育人;海洋强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071-04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by sea puts forward double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ajoring in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At presen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orts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major, and establishes a full-time, full-time and all-r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in education;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he strategy of becoming a maritime power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教育对于专业课程应像盐对于食物一样充分溶解且把握好度。钟登华院士[2]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中诠释了新工科的内涵,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提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3]。
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均强调了海洋强国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服务于水上交通、 海洋资源开发、 国防工程重大战略,承担着强大海军、保卫领海的重要任务,涉及航空母舰、潜艇、海洋结构等尖端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分析和监测等,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4-5]。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海洋强国人才的重要使命,但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非常紧缺,知网搜索“船舶与海洋工程”与“思政”仅有19篇学术期刊论文(截至2023年底),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改革十分紧迫。
一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 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早已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之中,由于思政教育中部分思政元素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入且不全面,高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认知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高校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亟待提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授课的有效融合需要更新授课大纲,对每一堂授课进行重新设计,既要合理划分时间,又要保障专业知识授课质量,还要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部分高校教师对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仍存在专业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现象。同时,存在部分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面对学校学院的要求,部分教师临时抱佛脚,从网络上简单搜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直接应用到课堂中,不仅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会降低专业授课质量。
(二) 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系统
部分高校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在整门课程的教学中可能仅对其中一两次课程添加了思政元素,整门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对于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科没有系统的思政元素数据库,教师仅凭自身经历和所学知识添加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政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三) 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融合
高校教师缺乏思政教学的实践经验,且部分专业授课教师对思政本身的内容理解程度有限,存在部分教师生搬硬套讲一些思政案例的现象,很难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授课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衔接不够自然,呈现 “两张皮”现象,导致本身的专业课程授课不够顺畅,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无法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专业知识授课中[6]。
(四)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课程思政教学已逐步渗透到高校课堂教学中,但大部分高校的课堂质量评价系统依然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授课质量,缺乏关于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专业授课教师无法掌握其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导致授课教师无法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二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元素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多数局限于某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局性的思政研究少之又少。思政元素不仅要体现我国科技水平、 经济水平的强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涵盖我国的技术短板,使学生了解我国技术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从历史背景、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和国家政策四个方面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为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具体见表1。
(一) 历史背景
2001—2010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造船产量急剧增加,到2010年中国超越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截至2023年,我国市场份额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 66.6%、55.0%,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7]。近年来,我国造船、海洋装备等建设水平发展迅猛,这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先驱者,如王呈方教授率先在国际上研究成功数控肋骨冷弯机等。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航运业发展飞速,2022年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港口中我国独占16个,全球前10大港口中,我国占8个。通过学习我国造船史、 海洋装备发展史、 航运史等,学习著名学者(戴遗山、刘应中、吴有生和王呈方等)的优秀事迹,使学生切身体会国家发展之不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8]。
(二) 发展现状
2022年全年,我国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集装箱船、 散货船、 原油船、 化学品船、 海洋工程辅助船、 汽车运输船和多用途船7 种船型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2022年,移动钻井装备、 三用工作船、 平台供应船和FPSO的数量在全球排名分别为第4名、 第3名、第7名和第5名[9]。目前,我国拥有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国产航母、 大型驱逐舰、 豪华游轮等,建成 “蓝鲸一号”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全球首例全悬浮定深高抗台风养殖平台“海塔1号”等等,“卡脖子”技术正在逐步突破。通过认知我国的发展现状,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现状,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自信。
(三) 未来发展
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品,同时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 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提升服务能力和价值[10],一批批深海“大国重器”将继续创造“中国深度”,打造深海“中国名片”。通过分析我国未来发展方向,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定位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国家自信。
(四) 国家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海洋强国的战略政策,我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深入学习相关国家政策,了解国家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爱国意识与文化自信。
三 基于“三全育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学模式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互不干涉,相互脱节,且思政课程一般无法覆盖大学生涯所有学期,导致思政教育不连续,思政教育作为高等育人的思想营养,其育人效果无法得到发挥。目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海洋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支撑不可或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思政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特点,建立基于“三全育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育人育才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目标[11]。
(一) 全员思政育人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实践者,要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不仅要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行业技术,更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专业授课教师,术业有专攻,专业课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专业能力很强,但是政治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提炼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思政教学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开展专业教师队伍思政培训,宣传思政教改相关政策,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鼓励教师自发主动学习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教学方向与国家教育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思想觉悟要与时俱进,建设一只拥有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功底的专业授课队伍[12]。高校专业教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职称晋升压力较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耗时耗力,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将思政教改项目与职称评审、 薪酬体系相关联,建设思政案例数据库,供教师借鉴参考,降低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授课难度,从而提升教师思政教改的积极性。建立人才引进思政教育考核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引进质量。从学科角度出发,针对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全面的学科思政教学大纲,避免各课程之间、 教师之间出现思政案例重复或冲突的情况。
(二) 全程思政育人
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制定全程育人育才体系,如图1所示。刚入学的本科生涉世未深,心智未熟,容易被不正确的思想左右,邀请德高望重的专业教师讲授大学第一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专业自信,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为大学四年的育人工作奠定基础。在大学一年级,专业课程较少,此阶段以公共思政课教育为主,大二、 大三阶段,学生逐步学习专业课程,公共思政课与专业课思政教育相结合,到大四阶段以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的思政教育为主。全程思政育人要具有层次性、 递进性,由浅入深地将思政育人从入学第一课到本科毕业融入到每一门课程,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思政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辅相成,培养优秀的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 全方位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自然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构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和考核评价中,通过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营造启发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建立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在课前、课中、课下和学期内,多时多方位考察记录学生表现,建立思政教育学习档案,通过分析总结学生的表现,检验思政教学质量,优化完善后续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探索思政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构建思政教学学生评价体系,直观反映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督促专业授课教师更新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学院或学科为单位,结合学院、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科思政案例数据库与学院思政案例数据库,数据库对学院、学科教师开放,设定思政教学标准,促使思政教学规范化,保障思政教学质量。实时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保障思政元素的与时俱进。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人人讲思政、事事关思政”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思政教学风气[13]。学校、学院、学科上下贯通,建立思政教学监督机制,学院、学科把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对思政案例元素进行全局剖析,保障思政元素运用的正确性,监督专业教师思政授课过程,确保思政教学授课质量。
四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对于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培养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优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十分重要。本文全面剖析了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深入挖掘船舶与海洋工程思政元素,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学改革体系,从全员、 全程、 全方位三个方面将思政教学融入本科教学全过程,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育才、 为党育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 李晓文,熊云峰,朱兆一,等.船舶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 2023,9(7):141-144.
[4] 徐万海,周丽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1):91-94.
[5] 曾纯.把握智能制造新机遇[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2(9):2.
[6] 刘洁.课程思政融入《船舶动力装置与电气设备》的探究[J].珠江水运,2024(1):83-85.
[7] 李嫒嫒.2023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步增长[N].中国证券报,2024-02-03(A05).
[8] 李鹏,秦洪德,赵彬彬.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践研究——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32):129-132.
[9] 全球海洋装备市场呈现乐观态势 中国海洋油气产业装备需求旺盛[N].中国石油报,2023-11-28(008).
[10] 佚名.中国制造2025[J].UPS应用,2015(9):16-16.
[11] 冼锐,张大朋,陈滢,等.新时代背景下“船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1):78-80.
[12] 姚熊亮,武国勋,杨娜娜.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47):177-180.
[13] 薛彦卓,李明伟,耿敬,等.“双一流”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专业建设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1):11-14.
基金项目:2023年天津市教委颁布教改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B231005632)
第一作者简介:徐万海(1981-),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