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创新策略

2024-07-10董自稳

公关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董自稳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不单涉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还和日常管理、学生就业等方面息息相关,其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纵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实况,还有着工作重点存在偏差、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各方协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最终的育人工作效率不如人意。基于此,本文对协同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指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创新

引言

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也需紧跟时代的发展之趋来调整,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更好地保障育人工作实效。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理论教学,和学生成长状况及社会实践关联性不大,导致思政教育过于片面化,处于只传授知识不育人的状态。因此,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动员各方的力量,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将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迫在眉睫的事宜,各高校都需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一、协同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一)促进培育模式有效优化

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需做到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1]。如今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出现重操作轻思想的现象,而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生成为职业人前,应先让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因而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时需注重各要素的协同,才可保障育人的成效。协同可促进育人工作效率的提升,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的情况下,综合素质也可获得显著提升,实现培育模式的优化。

(二)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现如今,高职院校基本是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负责思政育人工作,而专业课教师的参与不足,导致协同力量相对较弱,育人的效果也和预期有着明显差距。同时,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由于思想认知有误,在育人工作方面协同不足,基本是各自为政,从而无法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在思政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各方的协同,打造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促进学生有效培育的基础上,还可促进师资队伍构建与优化,整体的育人水平获得显著提升。

(三)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社会日益进步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也需结合这些变化来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师是育人工作的主体,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引,将其和其他教育主体相整合,实现不同资源的互补,促进思政教育理念的更新。有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思政理论内容得以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学生的参与动力更为充足,也倒逼教师不得不创新教法,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促进思政教育时效性得以提升。

(四)实现校企协作共赢

校企合作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关键途径,企业在市场变化方面的触觉更为敏感,可为院校提供丰富的信息,为院校的培养方案调整与修改提供有效助力。高职院校教师在参考企业意见调整教学方案后,教研能力可获得有效提升,也可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管理服务的优化。同时,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可及时应用到企业中,培养的人才也可成为企业人才的重要补充,有效缩减思政育人工作成本,这和协同育人目的是相契合的。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现状

(一)思政育人工作重心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将重心放在技能学习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足,而教师在思政育人工作方面的重视度也不高,基本都是视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整个过程过于形式化。大部分教师都是立足专业教育,将学生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思想引导方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不足,使得育人工作偏离正确轨道。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学生,极可能是技能水平较高,但思想与行为存在偏差,这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思政工作整体水平偏低

由于高校不够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导致在教育资源积累方面也不够丰富,难以为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状况来看,专业教师的数量要远比思政工作者多,而思政工作者有部分人员还是兼任的,专业水平不高,负责的工作相对繁杂,很难有精力去应对思政工作的挑战。之所以无法保障思政工作者的数量与质量,关键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思政工作岗位并不重要,工资水平较低,需负责的工作繁杂,此种观念便使得很多人不愿成为思政工作队伍的一员[2]。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如今高职院校采用的思政教材基本都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内容偏向于理论的系统性,和高职育人特性、学生认知水平、人才培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生利益关联的内容偏少,也甚少引入社会的热点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的一些状况存在冲突,学生对教材认同感不高,对教师灌输的内容产生质疑,思政育人功能自然是很难实现的。由于传统理念带来的影响,思政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加之空洞的说教方式,使得内容的传递效果极差。

(四)管理者思想认知不到位

大多数的高职管理者都觉得思政工作不是必要性的,此种教学理念对思政工作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知,认为纵使不开展思政工作,同样也可以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同时,部分管理者虽已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认为学生的毕业率与就业状况占据更为关键的地位,这便使得管理者在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教学人员聘用方面,管理者通常都会将资历较深的教师优先安排在重点科目教学上,而思政育人工作基本都是交由资历较浅的教师负责。管理者普遍觉得年轻教师可在思政工作中练练手,以及其和高职生年龄相仿,没有代沟问题,沟通起来更为方便,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更为有利。但管理者并未考虑到年轻教师阅历不足,能否胜任思政育人工作。

三、协同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创新策略

(一)加强人员协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首先,必须使得各协同主体提升对角色的认同感。教师、辅导员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实施对象,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必须将自身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出来,引导育人活动顺利开展。辅导员需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有任何思想偏差都应及时纠正,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助力。并注重引导学生提升自主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政素质的有效提升。其次,拉近各协同育人主体的关系。一个群体中的人本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相互间通过联系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3]。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协同,实则就是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育人工作的群体性活动,多元主体在参与该活动中,需要形成共识,强化情感认同,保持行动一致,使得人才培养工作可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多元主体应遵从职业规范开展育人工作,并在协同工作落实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规范,确保协同工作更为透明。加强多元主体的互动,充分将各主体的自觉性调动,使得思政育人协同工作的影响力可有效提升。最后,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协调,让各教育主体之间的联动效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还应制定科学的协调机制,将各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各主体对自身的地位有清晰的认知,让个体与群体的能动性都可获得充分结合。保障机制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还需丰富资金来源,除了地方专项资金外,还应争取社会组织的捐赠。同时,还应当专门建立评估中心,组建监督小组,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协同进行评估与监督,及时了解协同主体的思想情况,发现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使得各主体能够紧密配合,将思政育人工作的协同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各部门科学分工与紧密配合

首先,需将各部门在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校的行政部门、党委群体部门等在思政育人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党务群团在其中主要负责管理工作,行政职能部门主要为协同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为党务群团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思想与行动上的辅助,使得协同育人工作可切实落实到位。思政协同工作是由各学院负责执行的,管理者下达的任务,需要各学院紧密配合,并将任务开展的情况定期反馈给管理部门,让协同育人工作可真正地落到实处。同时,思政育人工作中教辅与直属单位的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其主要负责提供资源,推动协同理念与活动的宣传。其次,明确各协同部门的职责,促进部门的通力合作。高校各部门的职责具有差别,在各自职责履行到位的情况下完成思政工作,是新时期下高职思政工作协同的新要求。而要确保思政工作开展质量,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如人事处负责部门考核工作,党委与团委负责领导协同工作的开展,后勤部门负责协同工作的规范建设,学生处负责学业建设工作等,不同部门在协同工作中都有对应的职责,都需要将各自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此才可使得协同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

(三)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

首先,需对不同课程在思政工作中的共性充分挖掘出来。高校的思政课、专业课、党课等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些课程有着同向与同行的特点,各课程中潜藏的德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都可发挥一定的作用。不同课程在思政协同育人方面都有着对应的作用,思政理论课是开展育人活动的主要途径,各类专业课是育人工作实施的主阵地,通过对各类课程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课程潜藏的思政育人资源,才可使得课程协同目的更好地实现。其次,需将不同课程的同心同德充分展现出来[4]。课程思政是近些年提出的新理念,其并非将各门课程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入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显性与隐性教育进行充分融合,在知识教育过程中隐藏着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接受更为完善的教育。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应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育活动,尤其要注重整合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观念,从而实现全方位发展。

(四)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

校园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必须要将其充分应用于思政育人工作当中,让思政工作各环节的开展都可渗透校园文化内容。做好宣传工作,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需注重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利用,将思政育人协同工作引到线上平台中,及时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使得学生面临的问题可获得快速有效解决。重点探讨学生关注度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有任何思想问题都可快速纠偏,不会让问题进一步恶化。校园中还需要专门设置讨论信箱,让学生有更多探讨思政问题的渠道,也可利用该途径对学生思想状况变化及时了解。需要定期组织思政沙龙,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发表自身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思政学习体验。

(五)加强平台协同实现优势互补

首先,应注重平台协同的特色呈现。主课堂属于第一课堂,在该课堂中通过知识讲授和师生互动,促进自教性与互教性相统一,让学生在接受引导以及自行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第二课堂主要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利用社会实践对学生知识内化状况以及日常道德践行状况进行检验。第三课堂是基于互联网开展的育人活动,其具有开放共享性,可促进知识更好的传播,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便利性,让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三个课堂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不同课堂的育人功能相结合,可达到更明显的协同育人作用。其次,注重平台协同育人的不断优化[5]。三个课堂有着各自的优势,同样都有着相应的短板,若有效联动三个课堂,可使得各自的短板获得弥补,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协同联动之下,育人工作的覆盖面可有效拓宽,学生主体的需求也可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第一课堂的短板主要在于师生互动是单向的,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第二课堂短板在于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第三课堂是在网络平台中开展的,具有虚拟特性,当中不乏一些负面的思想内容。所以,不同课堂间的联动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体系中,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明确教育工作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相比以往已有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工作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都归结于思政育人工作协同不足。因此,为使得这些问题获得有效改善,突破思政育人工作的瓶颈、确保思政育人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后续可以从构建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入手,探究有益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建荣,巩乃鑫.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双重逻辑[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09):54-57.

[2]洪晓畅.新时代构建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3):153-159.

[3]贾万良,夏丹,李季龙.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4,33(01):7-11.

[4]孙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秦智,2024,(03):170-172.

[5]钱晓蓉.协同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创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5):3-5.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