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 着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

2024-07-10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课题组

北方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双一流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课题组

摘  要:“十四五”期间,内蒙古高等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开放办学和教学改革,不断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积极推动新时代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双一流”高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内蒙古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双一流”建设推进缓慢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本文从优化高教资源、强化学科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战略合作等方面,为推动内蒙古“双一流”高校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本科教育     双一流

一、内蒙古高等教育整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院校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一)本科院校数量保持稳定,本科招生人数大于毕业人数

近5年来,全区本科院校数量保持不变,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拥有本科院校17所,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数量1.4%,民办本科院校2所,其中包括1所本科独立学院,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机构11个,约占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1.3%。“十四五”以来,全区本科招生扩容加速,本科招生人数持续大于毕业人数。2022年,全区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28.86万人,同比增加2.99%,本科毕业7.06万人,同比增加7.46%,本科招生8.02万人,同比增加4.28%,当年本科招生人数约占全国本科招生人数的1.71%。

(二)全日制硕士扩容领先,全日制博士招生加速

2022年,全区研究生在校人数3.76万人,同比增加10.92%,毕业人数0.94万人,同比增加17.89%,招生人数1.35万人,同比增加6.66%,当年研究生招生约占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全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人数3.23万人,同比增加11.98%,占全区在校研究生总数的85.95%,其中在校博士生0.25万人,同比增加10.34%,在校硕士生2.99万人,同比增加12.11%;全区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人数0.82万人,同比增加13.44%,占全区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86.52%,其中博士生毕业0.034万人,同比增加31.52%,硕士生毕业0.78万人,同比增加12.77%;全区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1.2万人,同比增加7.08%,占全区当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88.54%,其中博士生招生0.06万人,同比增加10.55%,硕士生招生1.14万人,同比增加6.9%。

(三)理工农医专业比重不断提高,“新业态”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本科院校紧扣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坚持增设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以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布局。经过调整优化,2022年全区高校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由过去的40%提高到60%以上。聚焦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优化调整高校专业布局,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全区申报新增智慧林业等40个本科专业,累计9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6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89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内蒙古大学“生物科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加强新工科、新农科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年内确定了首批自治区级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6个。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支持高校设立了37个重大研究领域的高校科研平台和27个培育平台。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3个。双聘引进两院院士4名,邀请两院院士46人次来自治区进行科研学术指导。

(四)高校就业平稳推进,初次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

“十四五”以来,全区高校推动开展校园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就业核查等专项行动,多措并举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全区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困难群体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为促进全区就业大局保持基本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开展“重点行业企业走访调研”“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等活动,组织全区高校累计走访用人单位4735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0.4万个,推动“北疆就业网”新增用人单位5267家。先后开展“丁香扎根”“壮美锡林”“光伏产业”“京津冀”“湖州名优企业”等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专场校园招聘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大型招聘活动454场,提供就业岗位90万个。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工作,面向2022届毕业生累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活动1852场次,覆盖14.56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高校整体科研实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2022年,内蒙古高校数量为54所,高校研发人员数1.3万人,科研课题数1.4万项,发表科技论文数1.3万篇,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全区高校普遍存在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团队建设比较薄弱,研究力量比较分散,集中优势不明显,青年学术带头人储备不足,有些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出现人才断层,科研力量结构性失衡明显。高校科研平台作用发挥欠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稀缺,现有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目标导向不够明确,引领作用不够显著,部分平台存在重名头、轻建设、无管理等状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社会产业的引领性作用不显著,缺少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决策咨询智库作用发挥不明显,真正能够发现和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智力成果较少。

(二)学科建设薄弱和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双一流”推进缓慢

“双一流”建设的本质是扶优扶强,不是平均用力、“撒胡椒面”。“十四五”以来,虽然内蒙古“双一流”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但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双一流”建设推进缓慢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学科整体实力有待提升,具备冲击一流水平的学科(A类学科)数量偏少,目前只有内蒙古大学生物学一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内蒙古仅有草学和科学技术史两个学科进入B+档,没有学科进入A类,入选B类学科17个、C类学科28个,在所有参评学科中,内蒙古高校整体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足。2020年,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含稀土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含稀土工程、煤化工)、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林学、草学、蒙医学、蒙药学等16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而这16个学科中,除蒙医学、蒙药学外,其他14个学科在2016年启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已经有11个学科进入B类、3个学科进入C类。确定为第一层次的16个学科主要是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做出的选择,对学科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量不够,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在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关注,被排在第一层次的第二方阵,与内蒙古目前重点关注推进的稀土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领域的契合度明显不够,专业设置仍滞后于社会需求。

(三)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结构还不完善

目前自治区高校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引进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以内蒙古大学为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缺乏活力,造成高校科研成果、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差距较大。此外,部分高校仍存在如文物与博物馆学、汽车服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对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职称评聘与薪酬分配和绩效评价仍存在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在薪酬分配上把学校专业技术和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纳入了绩效工资范围。此外,部分高校人员总量尚未核定,后续的定岗、定编、定责以及岗位聘用、待遇保障等工作无法开展。编制和岗位不足,未能充分平衡教学与科研、短期与长期的客观情况,进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高等教育生源选拔限制了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高考文理分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如部分理工院校仅仅针对高校学生进行所对应专业的教育,但对其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并不重视,使得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内蒙古不是新高考地区,是老高考地区,分文理科,用全国乙卷考试,试卷满分为750分,属于全国第五批改革试点省份(只剩下新疆、西藏)。直到2025年才进行首次新高考,实行“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再分文理。从全面人才培养的理念而言,这种教育模式较难培养出优秀的横向型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高教资源布局,构建分类发展体系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高校布局,优化办学层次类型、区域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引导包括研究生培养高校在内的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提高水平,逐步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建设和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促进建立与内蒙古产业体系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二)强化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创新

结合自治区首轮“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结果,根据各学科对自治区重点产业的支撑度和贡献度,按照“扶优、扶强、扶需”的原则开展“一流学科”动态调整和新增遴选,构建形成以“一流拔尖学科”为引领、“一流建设学科”为支撑、“一流培育学科”为新增长点,层次衔接分明、目标定位清晰的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推动一批高水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或前列。围绕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对内蒙古大学生物学学科群、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畜牧学科群、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科群、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新材料学科群进行立项,建设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的学科集群。统筹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文科与理工科的关系,以自治区一流学科为引领,组建一批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的学科集群,配套试点建设交叉学科中心,开展协同攻关和交叉创新研究,加速形成自治区学科高峰。

(三)优化双创培养模式,注重创新师资建设

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着力推动全区高等教育由从业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内蒙古、放眼全球,引导大学生主动对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遴选认定一批自治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引领带动全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加强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帮扶或对口支援等,增加实践经验。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有效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经典创新创业案例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对外拓展交流,深化高教战略合作

充分发挥内蒙古地缘优势,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国际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采用灵活方式,积极引进与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建立中外办学机构以及科学研究平台。特别要加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扩大留学生规模,积极打造“留学内蒙古”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内蒙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韩国等已签署合作协议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更为深入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加强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着力提升自治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创新力、贡献力、影响力。充分利用京蒙、沪蒙、陕蒙及三省一区教育合作平台,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围绕深化高等教育战略合作、推进高等教育战略合作、推进教师队伍深度合作、大力加强数字教育合作等内容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推动内蒙古教育高质量发展。

(执笔:李世刚、曹永萍、白峰、安锦)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双一流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