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民间力量一直在行动
2024-07-10
日前,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据有关媒体报道,本次审议稿在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新要求方面,有不少亮点。其中,明确国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引人关注。
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法律,文物保护法的上次全面修订还是20余年前的事情。而这些年,我国在文物保护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有效提升了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投身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中。
近一时期,一个名为“长城小站”的志愿者团队很受关注。25年前,小站创始人“想把长城的美好路线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于是“长城小站”在网络上诞生。没想到越来越多喜欢长城的人云集于此,再后来这群人就想为长城做点事——他们身穿志愿者蓝马甲,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为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发光发热。据了解,有越来越多的人加盟到志愿守护者队伍中,有一个数据或许更具说服力——目前全国共有6000多个长城保护员。事实上,诸多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等都拥有这样的一群民间呵护者。
这20多年来,还有一支文物保护队伍不容小觑。他们就是民间收藏家。随着民间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无论是文博机构藏品的扩容还是文物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中,都能觅到私人藏家的身影。比如最近在上海博物馆隆重登场的“掐丝珐琅器展”,观众被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器折服的同时,也为展品的捐赠者——收藏大家张宗宪的眼力、品位以及捐赠的善举所折服。就在前不久,一众致力于从故纸堆里寻觅宝藏的民间藏家,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组织下,他们向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气捐赠了401件金融证券藏品。别看它们就是一张张旧纸,却承载着不一般的分量——不少都被冠以“第一”,共同勾勒出一幅长达百年的中国金融证券发展史的画卷。
类似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民间藏家办展、捐赠也好,以一己之力修缮古建、抢救文物也罢,这些举动纷纷彰显了民间藏家的社会责任感。显然,民藏不仅是对流散民间的文物、史料等的整理与保护,也是对国藏的有机补充。
可以说,社会力量在文物保护事业中的作用是越发显著。需要一说的是,在文物保护的这条路上,社会力量与文物保护单位、文博机构等应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应是割裂的关系。只有我们共同去参与,才会有更多的“长城小站”,也会让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更为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