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4-07-09王甲龙宝新
王甲 龙宝新
摘 要
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是对家校合作关系的最高级别的价值体认和精神追求。从新时代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分析,家校命运共同体由指向家校能力共进的发展共同体、追求家校义利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家校情理共融的情感共同体、形成家校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构成。新时代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通过坚持发展共赢,建立共勉共进的进阶机制来提升家校共育能力;凸显利益共生,达成共生共荣的价值共识来激发家校共育动力;重视情感共鸣,营造情理交融的情感氛围来增强家校共育活力;强化责任共担,夯实多元参与的责任主体来提高家校共育效力,进而推动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家校命运共同体;家校共育;协同育人;教育高质量发展
引用格式
王甲,龙宝新.家校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19):1-6.
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两个重要场域,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家校共育认识的深化,家校共同体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词,构建家校共同体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相较于传统的家校合作,家校共同体更加凸显“尊重、平等、自主、共生”的价值追求[1]。由家校合作到家校共同体,其实质是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的系统突破和整体优化,必然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与互促发展。新时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不能依靠双线推进模式,而应转变为一体融合推进模式,我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完成从简单的互助共生关系到共同体关系的转变[2]。在当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诠释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分析探讨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和实现路径,对于深化家校合作,提升家校共育水平,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校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会议上阐述“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主张之一,不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而且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命运共同体即人们在相同条件下结成的攸关命运的集体,源自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倡导利己与利他的结合、利群与利国的平衡,反对零和思维、利己主义和绝对的整体主义,彰显着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家校共同体是教育情境中家庭和学校主体关系相互共生现象的事实呈现,也是建构家庭和学校未来关系的价值追求,更是对当下家庭和学校合作关系的发展和超越。从家校共同体构建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来看,家校共同体首先是育人共体同,它的组成包括了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家校命运共同体具有统领性、整合性、超越性和前瞻性,是其他类型共同体的进一步升级和强化。显而易见,家校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家校合作关系的最高级别的价值体认和精神追求,这种从现实家校关系状况出发,基于未来家校理想关系构建的价值理念,以及形成的利益共生、患难与共、权责共担的和谐家校关系,必然生发出强大的推动力,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
家校命运共同体是以构建合作共赢、共生发展的最高层级的家校共育关系为目标,在实现共同育人的前提下,更加强调融合发展、利益、情感和责任等因素的作用,是家校之间育人能力的相互促进,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的融合统整,协作意愿和合作氛围的持续强化,也是各自育人责任的分担和互补,进而形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家校命运共同体构建本质上是家校共育生态体系的转型、升级和重构,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要从教育、经济、情感、责任四个角度分析其构建逻辑,准确把握构建的内涵、重点和要求。
1.教育逻辑:指向家校能力共进的发展共同体
家庭和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都是育人的重要主体。家校首先是教育共同体,家校通过履行各自的育人职责、发挥各自育人的优势和相互合作来实现对学生共育目标。教育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家校也是学习共同体,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家长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提升和学业进步;另一方面,育人先育己,家长和教师为了提升各自的育人能力,双方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自学和互学不断提升各自的教育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家庭教育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学校教育提出的“教学相长”,都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无论是家校育人共同体,还是家校学习共同体,实质上都是家校发展共同体。家校发展共同体的本质是家庭和学校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体目标,通过家校双方互帮互学实现各自教育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家校命运共同体是指向家校能力共进的发展共同体,只有学校和家庭双方建立共学互学新模式,提升各自的教育能力,家庭和学校才能发挥各自教育职能,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经济逻辑:追求家校义利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家校共育本质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改革问题。家校共育效果取决于家校各自的教育投入量、任务分工与利益分割的公平程度,以及双方利益共享的比重。本质上讲,所有的共同体均为利益共同体,家校共同体也不例外。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利益既是连接家校共育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家校共育的动力。只有家校合作产生的教育效果大于家校各自产生的教育效果的总和,家校双方才可能会自觉地通过构建共同体谋求共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不一样,教育的侧重存在差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同,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差别较大,家校之间的利益和价值冲突在所难免,但家校之间以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利益为突破口,构建利益共享、义利统一的家校利益共同体是化解家校利益和价值冲突的主要策略。家校利益共同体是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和学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应该利用好利益这个重要前提,在教育实践中兼顾共同利益,引领双方朝着共同利益而努力。家校利益共同体始终把“最大化利益”作为主要追求,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家校双方在共育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相互协作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实现家校共育共赢的目标。总之,家校在共育实践中要坚持义利兼顾、义重于利的义利观,构建追求家校义利统一的利益共同体,齐心协力做大共同利益,真真正正给双方带来实在的利益,矢志不渝地追求共同价值,进而激发家校共育的动力。
3.情感逻辑:实现家校情理共融的情感共同体
就本质而言,共同体应该是充满了情感色彩、温馨舒适的家,情感在共同体的维系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情感共同体,在家庭中我们能够获得最真挚的关怀和支持,也能够在家人的爱中找到安慰和力量。学校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的情感共同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家庭和学校都是情感共同体,由家庭和学校构建的家校命运共同体自然也是情感共同体。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需要双方密切合作,家校合作的前提是真诚、包容和友好,家校合作不是因为外力强制,而是基于爱心与责任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家校共育的实践来看,家校共育难免出现利益冲突和权力冲突。面对冲突,如果家校之间仅仅是纯粹的利益关系,那双方的合作将难以持续。相反,家校在共育中建立了信任、包容、真诚的感情,这些浓厚的情感往往更容易化解家校冲突,深化家校共育。家校情感共同体为家校共育擘画了共同愿景,增强了家校积极的情感互动、情感体验和情感共享,增进了家校的相互理解,促进了家校良性互动,必然会提升共育效果。
4.责任逻辑:形成家校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
责任是构建共同体目标和成员角色定位的基础,只有各主体扮演负责任角色并积极履行责任以及提供公共产品,才能建成共同体。责任是维系共同体运转、发展和升级的力量源泉。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责任,共同体必然会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与“任”,以及限定共同体成员进入身份、行为规范和合作准则等,责任在共同体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教育中主要承担着抚养与教化责任;学校是教育制度化的产物,学校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在命运共同体中,无论成员的意愿,还是个体的自我负责,都依赖于共同体整体及其价值,人们彼此之间在道德上共同负责[5]。家校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责任共同体,家庭和学校除了承担自身职责外,还要承担社会建构和协同育人的责任。只有家庭和学校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其责,责任共担,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环境。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形成家校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既是维护利益共同体的根本保障,也体现着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三、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形成高品质的家校协同育人体系。家校命运共同体是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和学校根据发展需要结成的合作共赢、发展共生关系框架和重建的交往秩序,是融发展、利益、情感和责任于一体的实践共同体。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家校发展共同体、家校利益共同体、家校情感共同体、家校责任共同体四维一体,通过坚持发展共赢、凸显利益共生、重视情感共鸣、强化责任共担的路径来实现家校共育能力、水平和效果的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健康持续发展。家校命运共同体实现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1.坚持发展共赢:建立共勉共进的指导机制,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发展共赢是命运共同体内生的发展目标。建设家校发展共同体是推动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家校教育实施主体的专业发展是影响共同体成效的前提条件。家庭和学校只有树立“发展自己、成就学生”的共赢理念,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和共育能力提升,建立相互学习、共勉共进的培训和指导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家校发展共同体,实现发展共赢的目标。建设家校发展共同体,形成家校相互学习、共勉共进的指导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1)凝聚共识,树立“发展共赢”的教育理念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共赢是人心所向,也是合作的客观要求,没有共赢就没有合作。由此可见,发展是前提,共赢是结果,只有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如果只顾自己发展,不能合作共进,也就难以实现共赢,反过来也影响发展。家校共同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但是如果没有共同体成员——教师和家长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育人者必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然后才能完成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任务[6]。因此,家校共同体成员要树立发展共赢的理念,达成共同发展的共识,通过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共学共享、合作共进,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体全体成员得到发展。
(2)强化培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
合格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家校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7]。在家校发展共同体中,教师处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承担着家校交流“纽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和专业咨询师的角色。因此,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既是学校教育的必须要件,也是家庭教育有效开展的必要支持力量。只有切实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家校发展共同体发展共赢的目标才能实现。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通识能力纳入教师整体培训计划,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认知、沟通、情感、协作和管理等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树立“教育一盘棋”观念和“助人者自助”的思想,增强家校发展共进意识,主动在家校合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导力。
(3)加强指导,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
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实施主体,其家庭教育能力不仅决定着家庭教育水平,也影响着家校合作的效果。一方面,学校要发挥自身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引导家长积极参加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加强家长家庭教育培训,针对不同家长和学生的差异,提供精准化指导,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优良家风,注重言传身教,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共育活动,努力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胜任力。
2.凸显利益共生:达成共生共荣的价值共识,激发家校共育动力
家校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家校紧密联系、共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家校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家校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共生与利益共享是家校利益共同体必然坚持的伦理深蕴和得以建立的基石。因此,新时代家校共育要坚持互惠共赢的理念,要对家校双方进行权益分析,明确各自权益和共同利益,以利益共生为中心健全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家校之间达成共生共荣的价值共识。这是推进家校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1)价值驱动:造就家校“互利共生”的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解决不同主体利益交往问题的金钥匙,也是构建和发展家校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方略。一方面要认识到家校命运共同体具有共生性,是由家校双方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而组合的共生系统,尽管家校双方在家校命运共同体中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禀赋,承担不同的教育职责和功能,但家校两个共生单元应该以双方优势互补为前提,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实现相互协作,达到共生效益。另一方面,家校双方都要在明确自身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认识到对方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发现对方教育的优势,找到家校双方教育的互利点和关联性。双方只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协作共赢,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即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更好更快地发展[8]。总之,只有当家校双方逐步达成“互利共生”的价值共识,才能产生合作的能动性。
(2)目标引领: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集体的精神动力之源,是推动集体发展的内驱力。共同体并不只是凭借着个人思想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而是通过共同体成员的一种共同目标和愿景而形成。家校共同体的目标是家校双方全身心地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共同目标是家校共同体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维系家校共同利益的纽带[9]。因此,家校命运共同体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愿景,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这一符合家校双方利益的宏观育人目标,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科学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的理念上达到耦合,让家庭和学校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共同事业而齐心努力,促使家校共育目标由育分向育人回归。只有这样,家校利益共同体才能凝聚利益共识,打牢合作基础,在合作实践中形成一种共同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向心力。
(3)实践助推:扩大家校共同利益的交汇区域
共同利益是共同体生命之源,是命运共同体获得生命和生机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源泉。家校之间的共同利益的交汇点越多,利益汇合区域越大,家校合作关系就越紧密,家校合作动力就越强劲,家校共育的效果就越好,家校共同创造的共同利益就越丰厚,最终实现家校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建立起家校利益共同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扩大家校共同利益的交汇区域成为构建和发展家校利益共同体的关键。家庭和学校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要把德智体美劳五育都作为共育内容,家校之间要充分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产生家校教育的叠加效应,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所塑造的人格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认同和强化,学生在学校涵养的品德和所习得的技能也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家校之间不仅形成了教育合力,而且扩大了共同利益的交汇区域,必然会推动家校利益共同体的发展。
3.重视情感共鸣:营造情理交融的情感氛围,增强家校共育活力
情感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的升华,产生于共同的情感追求和情感偏好。情感共鸣是家校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必然产生和彰显的伦理情怀,它不仅让家校体会到和谐与温暖,而且会为家校合作带来巨大力量。然而,在当前家校合作中,情感的因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校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和积极期待,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校强家弱的不平等合作关系,家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形式呈现单向性,互动内容相对单一,导致家校之间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能量,严重影响了家校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构建情感共鸣的家校情感共同体,营造情理交融的情感氛围,便成为推进家校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增强家校共育活力的关键所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动。
(1)夯实情感基础:构建家校平等的合作关系
良好的家校关系是培养家长和教师之间积极情感的土壤,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情感基础。建设家校情感共同体首先要从建设平等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入手,夯实家校合作的情感基础。一方面,家庭和学校都是家校情感共同体的主体,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尽管我国基于国情通过法规政策赋予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和义务,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平等关系。家庭与学校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应该是家庭依附于学校的从属关系或者家庭受学校支配的被管理关系。当下一些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使得家长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呈现出校强家弱现象,从而破坏了家校平等关系的基础,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这也是家校关系和谐的前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能只靠外部政策推进或迫于教育环境、教育问题的压力,而应在双方普遍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参与合作的意愿[10]。因此,只有家校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协作、互补和互助的合作关系,才能构建起支持理解、协作互助的家校情感共同体,进而激发家校共育的活力。
(2)增强情感动力:生成家校信任的互馈期望
期望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丰富的感情和积极的期望可以引发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育是一个充满期望的场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影响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取得与教师期望一致的进步。在家校情感共同体中,教师对家长要充分信任和怀有期望,使家长们对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和家校共育效果满怀期望。同样,家长对教师也应充分信任和怀有期望,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教学成果充满期望,这样家校双方就形成了互馈期望。这种建立在家校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彼此赏识能够让家长和教师对合作前景与共育效果产生积极的期待和良好的体验,从而形成精神默契。换言之,家校之间的互馈期望将产生强大的情感动力,唤醒家长和教师崇高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家长和教师家校共育的潜能与活力,增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家校情感共同体结出丰硕的共育成果。
(3)聚集情感能量:建立家校沟通的互动机制
家校合作可以被看作是微观教育场景中的互动仪式,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产生自信、热情、主动的高情感能量,有利于实现有效合作。如果家校主体间的异质性能够转化成为家校合作的内驱力,家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各自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则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家校合作互动仪式中。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便捷的互动机制来推动家校情感共同体的建设,进而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目标。第一,以全程沟通代替事件沟通。教师要改变只有学生出现问题或者学校安排才与家长开展沟通的现状,要让家校沟通贯穿于学生求学的整个阶段,建立家校全程沟通指南,向家长明确沟通的时间、内容、方式、频率等事项,确保家校沟通效果。第二,用双向互动取代单向灌输。学校要搭建双向交流的互动平台,采用家长会、家长沙龙、家访、家长进课堂等面对面同频互动形式,而减少使用“告家长书”“给家长一封信”等单向灌输方式,从而增强家长的互动频率和质量。第三,由表面交流拓展到深度交流。家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内容要从习惯养成和学业成绩逐步拓展到道德品质、身心发展、五育并举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不断拓宽交流的广度,挖掘交流的深度,使交流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4.强化责任共担:夯实多元参与的责任主体,提高家校共育效力
责任联结着共同体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和未来整体发展。共同体在建立之后便面临维系和运转的基本问题,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家庭和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各有优势,厘清家校共同体主体的责任,实现责任共担是构建和发展家校责任共同体,推动责任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升级的关键。然而,现实中因家校之间的边界模糊,家校共育的责任不清、权责不明,导致家校责任分散、自身责任淡化,学校教育权力越位、家庭教育缺位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越位”和“缺位”导致家校各自教育的优势难以发挥,家校之间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家校共育效果。因此,构建家校责任共同体,强化家校的责任共担,无疑是推进家校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提高家校共育效力的抓手。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突破。
(1)教育引导:增强家校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与使命担当相伴相生的自觉意识,更是一种与能力本领相辅相成的思想动因。家校共育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需要家长和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教育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重视家庭建设、积极参与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更要教育引导家长和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树立以身作则、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培养敢作敢为、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实践中要用自己恪尽职守的教育行为和积极的合作行动感染影响对方,共同建立起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有家校双方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破解家校共育中责任消散、互动不良、冲突不断等问题,才能形成家校责任共担、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2)制度赋责:明确家校责任边界
教育中的边界是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无论从哪一个维度进行区分,都很难涵盖所有,而且不同维度也无法回避交叉或重叠[12]。厘清学校与家庭双方主体的身份及责任界限是推进家校共育的关键。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的法规和制度,明确教师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厘清权责边界,尽可能减少家校合作中因制度不清而造成的模糊地带。第二,家庭和学校要根据自身教育优势,明确各自的教育侧重。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和心理、人格的塑造,两者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输送营养。第三,教师和家长要在落实规定的基础上明确协同育人的具体要求,各自找准定位,把握好分寸。学校在向家庭提供教育服务时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把握好服务的限度,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坐视不管,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学校化”和“学校教育家庭化”的现象。
(3)督导推动:确保家校履责增效
家校责任共同体建设既要靠家长和教师认识上提升、思想上自觉、行动上主动等内因驱动,也要靠有效的检查督促、精心指导、评优树模等外因推动。一方面,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建立各级家校共育督导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家校共育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确保家校共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切实产生效果;学校也要定期对年级、班级、教师落实家校共育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和督导,督促教师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家校共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强化激励,建立家校共育评价奖惩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要定期组织开展家校共育先进学校、家庭教育优秀指导教师、模范家庭、优秀家长的评选表彰活动,发掘和树立家校共育的先进典型,调动学校和家庭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激发家长和教师家校共育的责任感,从而增强家校共育效力,推动家校责任共同体向家校命运共同体迭代升级。
参考文献
[1] 邵颖,王熙.家校共同体建设中的问题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21(12):54-66.
[2] 刘泽政,马暄皓,刘永林.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家校共育的逻辑证成与政策路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2(10):13-21.
[3] 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42(06):19-25.
[4] 王德军.基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家长教育创新[J].中国德育,2019,(10):7-10.
[5] 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01.
[6] 单志艳.建设家校学习共同体 构建家校合作新形态[J].人民教育,2019(22):17-20.
[7] 任晶惠,余雅风.论推进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J].当代青年研究,2021(02):20-26.
[8] 边玉芳,刘小琪,王凌飞.当代我国中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与应对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05):27-32.
[9] 魏同玉,李祥文.家校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及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7(19):21-23.
[10] 田友谊,李婧玮.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合作的困境与破解[J].中国电化教育,2022(07):97-103+114.
[11] 毛维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责任共同体构建[J].国际展望,2022,14(04):21-38+153-154.
[12] 吴黛舒.何以为限:关于“教育边界”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8):7-13.
【责任编辑 孙晓雯】
*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