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播创新研究

2024-07-09李乐

新闻爱好者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张仲景时代价值

【摘要】伟大医学家张仲景不仅对中医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并且形成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仲景文化”。在传统媒体时期,政府和中医药企业开展多种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交流活动,取得一定效果。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仲景文化传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建设新型传播队伍、制作高水平传播内容和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渠道,推动仲景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时代价值;传播创新

张机(150—219年),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其医学思想博大精深、彪炳史册,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著作,其“坐堂行医”救死扶伤的义举成为千古美谈。张仲景的伟大人格及其高尚医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对中医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并且形成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仲景文化”。

一、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

仲景文化是“张仲景所创立的独特医疗文化模式,是中医药学内在的精华和瑰宝,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1]仲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有根有源”。[2]仲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蕴含着“仁爱济世”的行医治病思想。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爱济世”与中医美德“医乃仁术”是一致的,“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兼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方可称为“仁术”,所以才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3]的说法。

张仲景在瘟疫肆虐、疫病流行之时,选择用医术实现“仁爱”与“济世”的价值理念。在长沙任太守期间,张仲景博爱仁慈、打破封建等级界限,每月初一、十五公开在衙内公堂上为黎民百姓问诊疗疾。这一善举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后人为了感佩张仲景“大堂行医”的善心壮举,将中药房名称冠以“堂”字,如“仲景堂”“同仁堂”“九芝堂”等,同时尊称在中药房坐诊的医生为“坐堂医生”。

正因为张仲景“仁者济世”的价值追求,他被后人尊为“医圣”,“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4]这既是称颂他的高超医术和传世经典,更是褒扬他的医者仁心。“仁爱济世”成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深深熔铸入民族气质中,涵养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播“治未病”健康理念

除了治病救人,张仲景还将健康理念和治病经验通过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公开于世。在序言中,张仲景传递了对于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思考,“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强调内心充实、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劝诫世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其结果是“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如果醉心名利、追逐荣华权势,造成身体衰败,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同时,张仲景强调要坚持科学诊疗,痛斥“不念思求经旨”“始终顺旧”的庸医,指出“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是敷衍的诊疗态度,只有正确诊断与规范治疗,才能济世救民。他提倡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达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目的。[5]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仲景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和思想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观、健康观、治学精神和诊疗方法在当今仍不失其警醒作用。正如宋代许叔微在《伤寒论著三种·序》中说:“医之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是匪浅识者所能为也。”[6]仲景文化的核心要义在于“既强调善待自己,也强调善待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大自然。从治病救人,到报效社会,仲景文化跨越历史、跨越人群,具有普适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的特质和特征”。[7]

其次,仲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早已以其理论精辟、辩证规范饮誉古今中外。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经方和学说就远播海外,对亚洲各国影响很大,有“医学之仲景,儒门之孔子”的说法,被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尊为医学先师。直到今天,日韩的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公司如内田、小太郎、盛剂堂等,仍在使用张仲景的经方出品中成药。1993年国际医学研究权威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学史伟人名单。

二、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政府主导,开拓仲景文化传播路径

为了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国医学瑰宝,医圣故里所在地政府部门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仲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积极开展开放、创新、有效的线下传播活动。

首先,搭建仲景学术、文化交流平台。1982年3月,张仲景医史文献馆建成,当年10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举办首次全国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1984年12月,张仲景博物馆成立。2002年张仲景故居所在地河南南阳市举办首届医药文化节。从2008年开始,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仲景学术研究专家及国医大师汇聚一堂,全方位多角度阐释对仲景中医药学术的感悟及体会,传承仲景学术,弘扬仲景文化。

其次是组织张仲景民间纪念活动。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自晋代开始人民于此纪念医圣张仲景,南阳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开始重修医圣祠。1981年,国家拨付专款近百万元修复医圣祠,同时成立张仲景医史文献馆。每年正月十八,在张仲景的诞辰之日,群众都会聚集在医圣祠,献香拜祭、诚祷祈福,接受义诊施药。2007年,这一活动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实录,2022年南阳市政府正式发文将每年张仲景诞辰日所在的一周确定为“仲景文化宣传周”。

(二)企业发力,打造仲景文化传播精品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拥有张仲景这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植根于此地的宛西制药厂凭借天时地利,于2001年正式启用“仲景”商标,“仲景”商标被认定为“河南老字号”“河南省十大经济名片”。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华医圣苑、仲景文化广场、仲景中医药标本展厅等,并于2019年发起“古方今用”科普传播活动,2020年启动“三分钟讲透经典”项目,采用短视频、长图文等多样式还原经典内涵,使中医理论通俗化、好懂易记,适应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政府和企业主导的交流活动和精品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效果较好,各类绘本、读本传承仲景经典名方;同时以张仲景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不断推出,央视的《百家讲坛》《故事中国》《跟着书本去旅行》《百家说故事》《来故居听书》等文化节目都有关于张仲景的专题内容,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是不相称的,明显滞后于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要跟随网络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就要反思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传播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与网络运营能力不匹配

在互联网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当前自发在网络上传播张仲景典故和中医药知识的自媒体账号,以中医药企业主体、中医诊疗从业者和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为主。仲景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传播者的网络运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传播者释读仲景经典古籍、传承仲景经典方剂的时候,涉及古代汉语知识、古典文史哲学术知识,有必要转换为当代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目前这些相关自媒体尽管努力更新内容,却仍然难以打动更广泛的普通群众。例如在B站上,“仲景”相关的自媒体中,粉丝数最高的是仲景食品有限公司的官方账号“仲景食品”,这个账号下仅有87个视频、1.7万粉丝,评论、留言和转发量均较少,几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传播内容缺少人格魅力和精神价值的展现

几千年来,中原大地留下来大量有关张仲景的历史传说和人文典故,如“坐堂行医”“伏牛山采药”“祛寒饺耳”等。张仲景心怀百姓疾苦,在为官时行医,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以人为本的做事风格、服务民生的行医之道,无不为今天的普通百姓、政府官员和行医者树立了榜样。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媒体侧重于仲景经方、医著的学术研讨,对其人格魅力和医道情怀的展现却相对匮乏。

(三)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在仲景文化的传播中,高度依赖政府、企业和传统媒体,如书籍、电视和报纸等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每年的仲景中医药文化节、仲景论坛以及仲景诞辰祭拜活动,虽然传统媒体都跟进报道,但与网络传播关联不紧密、融合不深入,造成传播范围区域化,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仲景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交流和传统媒体传播的层面,需要充分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以更灵活的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使其社会认知度跟上时代的脚步。

四、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创新

(一)建设新型仲景文化传播者队伍

2021年6月,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推出适应不同受众需求的中医药题材纪录片、动漫、短视频等文艺作品,给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传播者要有交叉融合的跨界视野,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要善于表达。来自中医药高校、中医药相关机构的专业传播者需要学习制作短视频、运营自媒体,提升张仲景中医药知识的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网络上非专业的自媒体运营者,需要加强对仲景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深入理解仲景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借助时事话题,将中医药知识融入当下生活,提高仲景文化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其次,传播者要能够洞察现代传播发展趋势,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工具。来自数字营销、社交网络分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运用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技术,精准把握受众喜好,利用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将仲景健康理念和精神内核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使传统中医药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推动仲景文化的全方位传播。

(二)制作高水平仲景文化传播内容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8]讲好故事是做好文化传播的核心。在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挖掘适合网络传播的资源富矿。

首先是张仲景的人生经历具有丰富故事性和传奇性,他生逢乱世,家族二百多人,十年间有三分之二死于瘟疫,他由此发奋学医,悬壶济世,成就《伤寒杂病论》。除了“坐堂行医”“冬至饺耳”等知名桥段,从张仲景的人生经历中还可以挖掘出更加丰富饱满的故事片段,加强情感联结,以引发群众共鸣。其次是《伤寒杂病论》迄今已传承1800年,经方汤头歌诀,韵律感强,内容短小精悍,便于诵读,非常适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经方汤头歌诀融入短视频、动画等形式,采用更富创意和互动性的传播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仲景文化。

(三)构建多元协同仲景文化传播渠道

为了提高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群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统筹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一方面,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仍是面向中老年群体的重要传播渠道,同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篇幅内容较长,适合传播严肃、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随着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仲景文化传播迎来新的机遇,利用这些新渠道,可以提升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互动问答,邀请专业医师与网友分享交流,形成中医药知识科普的新兴传播模式;在自媒体账号设计张仲景专属卡通形象,通过短视频展示汤头歌谣、养生方案,搭以清新的配乐和幽默的解说,引发年轻人的兴趣;在短视频平台上制作张仲景相关微短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其医德医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示医圣祠的纪念祈福活动和古方制药过程,打造沉浸式仲景文化体验。

[本文为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仲景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全媒体传播”(编号2022XWH124);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仲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弘扬传播研究”(编号232400410155);南阳师范学院国家社科培育项目“中华‘医圣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传承传播”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秋安.仲景文化与河南中医药强省建设[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138.

[2]叶晓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2-27(001).

[3]李磊.中医文化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6.

[4]苟香涛.历代名医传选注:续六[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3):35-37.

[5](宋)成元己,(汉)张仲景.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

[6]王国辰,刘景超.许叔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3.

[7]李乐.宋代的医书编校与仲景文化传承[J].新闻爱好者,2022(11):80-82.

[8]徐东波.讲好中国故事[N].解放军报,2018-12-21(007).

作者简介:李乐,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南阳 473061)。

编校:张如铁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张仲景时代价值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