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4-07-09杨毓
杨毓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师对生物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动手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生物学科的教学形式,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从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入手,解析当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出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发展,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供各位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能力。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教师培养形成的,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确定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完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提高生物知识理解能力,提高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学科特色,是教学中的重点教育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科认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因素。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从宏观角度讲,一切都是生命,生命在发生、存续、消亡的过程中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又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自然过程。人类在观察中感受生命现象以及生命联系,之后进行总结、验证得出的观点[1]。这种观点可以解释相关的生物现象,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观念,此为生命观念。学生可以在了解到更多生物理念后形成自己的生命观念,组建自身生物知识体系,帮助认识更多的多样性生物,理解更多复杂的生物知识,形成更加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是面对生物研究要做到尊重事实、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解决生物问题。在研究中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结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观察、实验中学会利用生物学角度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且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2]。学生要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对实验的观察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乐于研究,善于解决。
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自身的生物认知,参与到个人、小组、社会的研究讨论中,明确客观观念,做出理性判断,利用生物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提高人们对事物的科学判断。学生要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关注生命、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一)对生物课堂重视不够
生物相比较其他主要教学科目来讲属于次要科目,受高考教学的影响,学生以及教师对于生物科学的教学重视程度较低。教师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每周生物课堂教学设置很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不够连贯。也有很多学生对生物学习不够重视,在生物课堂学习不认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其他学科,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导致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些方面都会慢慢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忽视生物课堂,产生厌学心理,给生物教学带来严重影响。
(二)高中生物教学形式陈旧,教育理念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高中学校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这种教育方式,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学生的考试成绩将仍然作为学生升学和考试的重要标准,因此很多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依然采用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生物知识为主。这种教学形式,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也被严重压抑。高中生物学习较为复杂抽象,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生物核心素养[3]。而陈旧的教学方式、落后的教学理念,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知识,建立生物核心素养,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就会产生堆积,无法进行后续生物学习,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丰富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师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随着生物知识不断地完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日益增多,再加上学习领域的不断拓展,所需的课外知识愈发繁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4]。但是就高中生物实际教学现状而言,大多生物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倾向于“一言堂”的方式进行生物知识的讲授,因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感到厌倦,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可以说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是影响高中生物教学实效的关键原因。
三、培养生物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习的动力来自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来龙去脉知晓的探索心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个学生学习好坏一大部分原因是有没有求知欲,有良好求知欲的学生,不用家长和教师的催促,会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渴望学习,对学习更加专注、心无杂念。在学习时,会主动要求自己对知识掌握更深,主动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师要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掌握情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在问题设置时要注意问题的有趣性,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发现中理解知识内涵,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拿出色盲测试图,让学生进行测验,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有的同学看不清卡片上的数字,有红绿色盲,这是什么现象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学生很好奇,教师以此引出课堂学习内容——“伴性遗传”,学生将会对这一课题学习充满好奇。教师巧妙地利用问题情境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好奇中提升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进而提升生物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成长。
(二)合作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发散
教师要注重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互帮互助,在沟通和交流中提升学习能力,拓展知识储备,以合作互助的形式达到高效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增长[6]。在日常生物教学课堂中,对于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对问题充分自由探讨,在讨论、争辩、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小组合作探讨中,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发挥特长,相互借鉴、启发,共同成长,形成思维立体增长,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成长。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群落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的方式深化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由于该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因此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自行构建群落的概念,深化学生的认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丰富学习渠道,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知识背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趣味性,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另外,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复杂、抽象的概念、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在多媒体上演示复杂的生物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7]。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遇到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时也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部分内容。当学生在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时,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究,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增强生物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习兴趣,提升生物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成长。
(四)生活化教学,培养正确的生物意识
生物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立足于人类对日常现象的探究与研究之中。所以,高中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加强课本知识同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进而能够灵活地将生物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有效实现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对课程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整体把握。随后,结合具体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环境,展开审慎的思维分析。最后基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恰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案例,实现高效高中生物课堂的构建。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过程中,该单元教学内容以生命元素和生命分子为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比如过量摄入糖分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基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出:摄入过多的糖分时,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高糖饮食容易导致肥胖,因为糖分会提供额外的热量,超过身体所需的能量。甚至还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然后再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关注无机盐、糖类、脂质等物质过量摄入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关注营养与健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引导学生注重营养与健康的平衡。通过实例讲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到,过量摄入无机盐可能导致高血压、糖类摄入过多可能引发糖尿病、脂质摄入不当容易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病症,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们更加重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
此外,在进行生活化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生活案例,才能适应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结合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充实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内涵。此外,在生活案例的引入上,教师需要应用多样化的引入方式,比如情境导入法、动手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化生活方式与学习的观念,推动高中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教育的贯彻落实。
(五)合理设计生物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生物实验作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关键构成部分,对学生正确认知生物知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实现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对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实验环境、实验目的进行充分考量,精细化设计生物实验课程,丰富学生的实验机会,为学生搭建起探索生物知识的桥梁[8]。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务必依据各类实验主题,运用有限的高中实验设备,构思出更加贴合学生需求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实验水平的提升,进而深化对所学生物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促进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了解生长素的发现、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便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负责观察一种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完成实验后,各小组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进而得出以下结论:(1)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特别是芽的顶端分生组织。(2)当植物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时,由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会使得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茎则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向光性。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的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生物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深挖生物知识点内在精髓,对提升生物课堂实效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有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实验设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验中实现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生活化的认识深度,还可以通过课件实验的方式,开展信息化实验教学,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六)找准教学切入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细分,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以引导生物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轻松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的生物知识重难点内容,进而可以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喜好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切入点时,可以通过活动引导或者情境引导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物切入点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PPT的方式展示亚马逊、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展示并简介生物圈1号。通过图片、照片以正反两个实例为教学切入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进而可以自主进入到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接着教师再通过合理的提问,例如“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进而可以归纳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验证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实现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七)构建翻转课堂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想要构建高效高中生物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探究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同时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对学生预习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节省大量时间。
比如,在“细胞核的功能与结构”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微视频结合图文资料的形式呈现“细胞核的功能与结构”,让学生在课前就能掌握“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等基础知识点。动态化的知识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学生自主把握学习节奏,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同时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特别是存疑之处,这样教师能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正式课堂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有针对地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完成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教师则扮演好学习引导者、教学辅导者的角色,由此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助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牢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深挖生物教材,积极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提高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帮学生划分小组,增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长,不断丰富学习渠道,学会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教学便利,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季浩.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10.
[2]郭红英,邢爱国.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家长,2020(8):110-111.
[3]戴丽超.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4):47.
[4]韦晓琳.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考试周刊,2020(8):149-150.
[5]梁艳.刍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J].当代家庭教育,2019(26):87.
[6]陶晓英.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9(26):63.
[7]张媛.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J].家长,2019(24):78,80.
[8]陶晓英.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