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24-07-09高冰冰
高冰冰
摘 要:高中现代文阅读课程是语文学科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现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欣赏美、理解人性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此,文章以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教育中文学鉴赏不仅是传授文学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智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平台。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鉴赏能够引导学生超越文字表层,探索人物心理、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知识拓展。本文以《边城》(节选)、《我与地坛》(节选)、《阿Q正传》《祝福》《荷塘月色》等现代文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促进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1]。
一、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情感智力的深化
高中阶段,文学鉴赏在促进学生情感智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致入微地探索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复杂人物关系与丰富情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多层次人性的窗口,并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命运的共情,让学生学会在情感层面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联系,理解人物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做出的行为和情感。此外,文学鉴赏中对复杂情感的解析和表达的训练,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用精确且丰富的语言来描述和讨论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此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加深学生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显著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中文学鉴赏教育强调了文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与文学作品的深度互动,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在情感认知和表达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现代文阅读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占据了核心地位,其重要性远远超越了文学领域的界限。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学会质疑、思考并评价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一过程,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质疑既定观念、主动探索问题本质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同时,文学作品因其复杂的情节构造、多维的人物刻画以及丰富的主题思考,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学生在探讨一个文学人物的行为动机时,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处境,从而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此外,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其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装备了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无论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还是在历史学习中评价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抑或是在将来的职场中面对复杂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批判性思维都能发挥关键作用。高中阶段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文学作品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更为他们在学术领域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文学作为跨越时空的文化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文学鉴赏,学生得以深入探索和理解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进而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深刻的价值观洞察。在这一过程中,文学鉴赏教育不仅作为学生与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关键。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例如,通过阅读印度作家泰戈尔的《飞鸟集》,学生能够领略到泰戈尔诗歌中的美学魅力,更能透过作品感受到东方哲学的深邃和博大,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此外,文学鉴赏还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学作品,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观察,这种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基于文学鉴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的平台,为学生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学鉴赏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2]。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策略
(一)跨文化视域拓展,知识视野广阔
跨文化视域的拓展不只是一条通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桥梁,它更是一种策略,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文化意涵的理解与精准鉴赏。将文学作品背后的跨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识融合进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宽广的知识平台,赋予学生跨越文化和时空界限的能力,使学生能从一个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具体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合理定位和深化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更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文学的丰富多彩。
在《边城》(节选)一课中,背景设定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深刻描绘了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中的多元文化元素,如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当地的历史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学习到文学知识,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培养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拓展下,学生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发展出更为细腻的感知能力和更为深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展现出高度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情感共鸣引导,心灵深处触动
现代文阅读中,情感共鸣作为连接学生与文学作品的桥梁,是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的核心环节,情感共鸣可以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智力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全方位鉴赏。情感共鸣的逻辑基础在于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激发学生对这些情感的共鸣,更直观地体验作品的情感深度,进而理解作品的文化与思想内涵。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共鸣与文学鉴赏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深度的情感体验之上。当学生通过情感日记撰写等活动,从自我内省的角度出发,尝试理解并表达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情感世界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情感上的深度旅行,这种“旅行”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真正走进作品的情感背景中,体验那些复杂、细腻的人性光辉。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为例,《我与地坛》节选部分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在北京地坛的漫步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引发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存在状态的思考。文中将地坛的静谧景象与作者内心的孤独、反思以及对生活的渴望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在教学《我与地坛》时,可以采取情感日记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尝试理解作者在地坛中的孤独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学生通过写作情感日记,加深对作者情感世界的理解,并实现自我内省,探索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基于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写作活动,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对《我与地坛》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次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探索之旅,通过情感共鸣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情感层面与作品和作者建立深刻的联系,促进自己的情感智力发展,提升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次理解。
(三)批判性阅读激励,独立思维锻炼
批判性阅读在于激发学生超越表面的文字理解,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分析技巧。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鼓励学生接受文学作品传达的信息,主动质疑、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
以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节选)为例,该作品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下阿Q的典型人物形象来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旧中国国民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支柱的种种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冷漠自私的未庄社会里的生存法则,其形成有阿Q的个人因素,更多的是社会原因。对精神胜利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性阅读。比如组织辩论会,在辩论会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当代社会人是否需要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可以论证阿Q精神胜利法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产物,表现为冷漠自私、欺软怕硬,如果一味处于幻想中,只能被动地屈服于现实而不加改变,最终像阿Q一样走向灭亡。另一方面则对精神胜利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从批判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社会压力下,人们需要一种自我放松的心理“钝感力”。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释放内心压力,让人卸下沉重的包袱,以更为轻松的态度来面对现实。
批判性阅读教学工作的推进,让学生在深化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同时,在思考和表达中磨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在现代文阅读中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深度分析能力的文学鉴赏者[3]。
(四)创意互动体验,智慧启迪深化
创意互动体验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和创新教学方法,如数字化故事讲述、多媒体内容制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篇文章以其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夏夜荷塘的宁静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和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采用数字化故事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图像、音乐、动画等多媒体元素,重新构建《荷塘月色》中的场景和氛围。学生可以通过选择与文章情感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设计与文中景象相符的动画效果,以及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故事,来深化对文章情感和美学价值的理解。此外,多媒体内容制作活动也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大激发。学生可以基于《荷塘月色》的文本内容,设计和制作一份数字化作品,如制作一本电子画册,将自己拍摄的与荷塘夏夜相呼应的照片配以文中的句子,或者创作一段视频,通过影像讲述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过程要求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还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意,将这些理解转化为具体的视觉作品。创意互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下,加深了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舞台,达成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五)生活实践融合,作品理解加深
现代文阅读课程中,生活实践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共情,尤其是当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时,能够使文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层面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建立深度联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这篇短篇小说生动描绘了中国旧社会农村的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形象,特别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小说情境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农村生活体验中,通过实际操作如农作、制作传统节日食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的方式,深入探讨祥林嫂的心理变化和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期间,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小组扮演村民,另一个小组扮演祥林嫂,通过模拟村庄中的典型场景“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探讨和体现祥林嫂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上与祥林嫂产生共情,还能深化学生对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讨的理解。生活实践与文学作品的融合,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祝福》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的理解,还能在情感和认知上与作品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培养出深刻的文学鉴赏能力[4]。
结束语
通过对文本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深入探索和鉴赏,高中生可以在情感、认知和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文学鉴赏教学通过创意互动体验和生活实践的融合,增强了学生对文学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生的全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培育出具备高度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现代青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对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帮助更多的学生提升他们的现代文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德珠.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4(1):131-133.
[2]陈衡.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3):101-102.
[3]马冬艳.用文学鉴赏能力优化传统文化的价值[J].文学教育(下),2023(4):140-142.
[4]张仲平.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23(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