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07-09江岱莉

高考·中 2024年7期
关键词:大单元主题教学深度学习

江岱莉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教学符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大单元主题教学能使学生学习进一步系统化,同时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逐步指向历史高阶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大单元;主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进入“素养时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标还提出“要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本位,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摆脱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的固化思维,聚焦学习主题,重视单元整体性构建,从关注单一课时、单一知识转变为大单元主题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设计理念

历史大单元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教学设计理念,从横向上看,它是大概念、大任务等概念的自然扩展;纵向来讲,它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法理论的自然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多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而专题教学可以采用如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模式。关于深度学习,北师大郭华教授曾指出:“深度学习是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深度学习是一个学生深度思考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主题,如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在教师引导下,深刻理解多个历史概念,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国际法等,学生还需要在特定时空视域下,对古代、近现代、当代的中国和西方史进行横向及纵向动态考察,构建基于深度学习大单元主题的教学——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国际法的形成与完善。在主题引领下,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教师由“教知识”变为“教思维”,尊重学生发展规律,鼓励其进行深入探究,学生由“学知识”变为“发展思维”,并逐渐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教师还要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让课堂增强包容性和建设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原则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是秉持立德树人大方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大目标,以大任务为驱动、以大观念为统领,将教材中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内容整合、重组为一个学习板块,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

目标制定原则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明确,具有问题性。即把握认识重心,意义明确,具有整体性。立足典型知识,依托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素养层次分明,能够达成,具有可检测性。其次是遵循深度学习理念原则。大单元主题的设计要适合教学活动,在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历史新情境,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激活静态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是推进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基本路径。问题链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在设计问题链时,需要聚焦主题,从整体的高度剖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关注每个问题在课堂教学全局中的位置。第三要遵循整体性原则。面对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密度大的教科书现状,想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合理取舍整合内容。如何取舍和整合?一是更新教材观,二是基于大单元主题教学。在大单元主题设计过程中如何进行单元核心概念的解读、单元知识碎片的整合、单元知识体系的建立、深度学习内容的拓展,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单元主题的整体性引领需要兼顾学生的学情、思维特质,任何历史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将历史事件置于大时代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查,提炼大主题,揭示大逻辑,引领大单元。这不仅是有效实现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的新要求,也是体现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新形态。

三、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构建的方式

1.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具体内容来确定。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整体内容较庞杂,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具体内容,梳理教学主线,找准学习主题和大概念。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大单元主题可总结如下: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世界古代史——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世界;世界现代史——动荡与发展的现代世界。

2.探索作为“学习单位”的大单元。如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可将单元主题定为村落、集镇、城市——让人居环境更美好,第10课《古代村落、城镇》——看经济发展如何改变人居环境;第11课《近代城市化进程》——看政府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探究课:民居的发展变迁——看科技创新如何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3.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学习单位的大单元。在身边发现历史:跨学科、创新探究方式;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体认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看电影,学历史:发现历史细节、综合探究能力;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和金融素养;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大概念+大单元”构成主题教学设计的新形态

“大概念”是在教师引导下,将具体知识抽象化,它是学科中处于更高层次的上位的本质概念,居于中心地位的核心概念和藏于更深层次的本质概念[3]。教师应在提炼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出以大概念为统摄的单元目标,开展以概念进阶为线索的单元活动,落实知识的迁移应用。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为例,大概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将两个单元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大单元,通过研读历史新课标对两个单元的内容要求,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与伟大实践”。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贯通性把握,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来之不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斗的历程,深刻理解中共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核心,并率领中国人民取得历史伟业,是时代和人民的共同选择。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时1:革命新方向的时代抉择——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19年5月4日—1927年)

新开端:五四青年掀风云

新政党:中共诞生定方向

新策略:国共携手促革命

课时2:革命新道路的曲折探索——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年)

武装反抗寻新路:正确的革命方式

工农割据创新路:正确的革命重心

红军长征开新局:正确的革命领导

课时3:革命新阶段的民族抗争——国共合作解危局(1931—1937年)

民族危局:烽火遍神州——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民族觉醒:国共再合作——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时4:浴血奋战为民族——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1945年)

同心御敌:团结抗战下的两大战场

走向胜利:团结抗战下的两大成果

课时5:人民解放迎新生——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战与和的抉择:内战爆发,人民求解放

战与和的终章:革命胜利,人民获解放

由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能利于学生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系统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全貌,进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完善整体教学结构。

(三)“学习任务+关键问题”形成单元主题教学过程的新形态

有效的学习任务单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明确单元目标,充分关注到各层次学生,基于学情设置出相应学习任务单。关键问题则是要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的认知解决新的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4]。围绕学科大概念设计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有条理的认知线索,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进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单元卷首语强调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主要介绍了文明产生,早期国家出现到向成熟国家转变,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立意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各民族文明的交融与交流,共同缔造出大一统帝国。核心概念:历史文化认同(多元一体,早期国家,华夏认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学习任务: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到秦汉时期,如何展现出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2.从远古时代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是如何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格局?华夏认同如何发展为中华民族认同?

除了学习任务,本单元还设置关键问题:

1.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产生什么影响?

3.百家争鸣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秦汉建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5.秦朝为什么崩溃,两汉衰亡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得出怎样的认识?

学生带着任务,围绕学习主题和关键问题,将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一致性,设定大单元评价任务

“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是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紧密融合,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大单元评价任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的单元主题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为例,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二是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本单元可设置三个问题。问题一: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关系,通过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分析这一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二:辽宋夏金元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问题三:多民族国家的交流交融、发展繁荣,宋元经济、文化对同时期世界的影响。制定的任务活动一:为什么政权并立到大一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任务活动二:小组合作,辽宋夏金元经济的新发展和原因,宋朝经济出现了哪些变革?任务活动三:小组研讨,开拓思维,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如何体现交融与发展?

评价方法可以围绕三点展开,一是制定适合的评价标准,学生回答能够分析历史结论,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评价方法二是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合适的材料,运用相关历史专有名词和术语,对史事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可采用同伴互评,教师反馈方式。评价方法三是小组分组、讨论、合作,由组长进行汇报总结,感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后由教师分析反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所在,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这种评价和反馈机制有助于形成教学合力,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将碎片化的知识形成完整体系,旨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这些策略为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

[3]李松林.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0):56.

[4]叶琳花,陈志刚.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关键问题的理解与设计[J].历史教学,2023(11):44.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KCA202325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单元主题教学深度学习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主题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实践探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