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程愨墓志相关问题考释

2024-07-07李胜军

文物春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唐代

李胜军

【关键词】程愨墓志;唐代;程姓源流;太岁纪年法;专名纪月法

【摘要】洛阳汉画艺术博物馆藏有唐代程愨墓志一合,志文详细记载了志主程愨及其曾祖、祖父、父亲的生平履历,内容涉及程姓祖源和古代特殊的纪年、纪月方法,是研究程姓源流、中国古代太岁岁阳岁阴纪年法以及古代专名纪月法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志文写作大量用典,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程愨墓志,现藏于洛阳汉画艺术博物馆,2005年从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征集而来,出土时间、地点不详。志盖为盝顶,顶边长26.7厘米,底边长43.5厘米,厚14.3厘米,正中阴刻篆书“大唐故程府君墓志铭”3行9字。四刹无纹饰(图一)。志底平面方形,青石质,边长43.5厘米,厚14.6厘米(图二)。志文正书22行,满行23字,共467字。现录文如下:

大唐故冯翊郡韩城县丞程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愨,字陀罗尼,其先广平人也。昔五神纪官,袭承木火之」胤;四岳分命,敬授岁时之职。佐虞能熙帝之功,匡周致中兴」之业,崇勋历古,光烈斯闻,盖因仕而锡族,谅伯休之遐裔矣。」曾祖进,皇忠武将军、左屯卫郎将,袭广平公。纯纯厥」武,戎事是徽,街耀银章,殿趋青绶,何汤之宠,未日称忠。王父」暠,皇银青光禄大夫、彭原郡太守、上柱国。露冕歌仁,」班条誉美,兽有越河之迹,犬无吠夜之声。考炜,皇鸿」胪丞,治理移官,砺厉其性,掌宾陈礼,夷貊有归。公以门子赫」兮,如磨如琢,去三惑而徇节,包六艺以润身。弱冠岁举孝廉,」授绛郡曲沃尉,俄转丹徒郡金坛尉。黄绶安卑,白珪无玷。秩」满以常调补冯翊韩城丞。州县徒劳,琴书自逸,厚德毗化,薄」俗移风。养亲回曾闵之心,结友敦管袍(鲍)之行。秩终调选,疾遘」幽肓,禀寿不融,享年知命。天宝六载十一月乙卯七日奄终」于洛阳旅次,归柩于高唐私第。呜呼!梁摧此时,哲萎何遽,寮」执失声以挥涕,邻里止相而罢舂,孤稚绝浆粒以见,羸老亲」在昼夜之闻哭。逾月而葬,鲁史有文。今以□唐困敦」岁寎之月壬申日迁窆于京兆府龙泉乡凤政原,礼也。孤子」顼等,攀号冈极,封树告期,代阅原陵,志旌金石。其铭曰:」

于帝苗兮方之神,咨世卿兮功靡伦,君硕德兮维国珍,寿非」廷兮福讵亲,天不慵兮丧斯人,闭青垄兮畿所邻,见」白日兮载何辰?」

墓志记载了程愨本人生平及其上溯三代的家族世系,将程氏祖源追溯至五帝时期,以西周成王时期的程伯符为得姓始祖。志文大量用典,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时,志文记述程愨迁葬年月使用的是特殊的纪年、纪月法,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就相关问题考释如下。

一、程愨生平

志主程愨史志无载。据志文,字陀罗尼,祖上为广平人(今河北省鸡泽县)。

关于程愨的生卒年,志文载:“秩终调选,疾遘幽肓,禀寿不融,享年知命。天宝六载十一月乙卯七日奄终于洛阳旅次,归柩于高唐私第。”故程愨于天宝六年(747)十一月七日在选调途中病逝于洛阳,享年50岁。古人习惯以虚岁计算,由此可推知程愨应生于698年。

关于程愨的官职履历,志文载:“弱冠岁举孝廉,授绛郡曲沃尉,俄转丹徒郡金坛尉。黄绶安卑,白珪无玷。秩满以常调补冯翊韩城丞。”根据志文可知,程愨弱冠岁,即20岁举孝廉,可推知程愨举孝廉的时间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举孝廉是汉朝实行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以考察孝悌、廉洁等德行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继承并逐渐式微。隋代举孝廉,不是单纯地察举‘德行,而是看重文才,孝廉科继续衰微。唐初并不属岁举之常选,而是皇帝偶而发诏征天下俊异,唐玄宗开元时曾一度成为常选”[1]。程愨举孝廉被授绛州郡曲沃尉,后迁官丹徒郡金坛尉,最后补缺冯翊郡韩城县丞。唐代县尉的品秩与县的等级密切相关,官品从八品下至九品下不等,以九品上居多。县尉升迁较难,且迁转频率不高,最多不超过三次,“终身不离一尉”的现象并不少见,程愨作为县尉共迁转两次,其频率正好印证了这种情况。

志文载其为人“如磨如琢,去三惑而徇节,包六艺以润身……养亲回曾闵之心,结友敦管袍(鲍)之行”,为官时“(公)黄绶安卑,白珪无玷……琴书自逸,厚德毗化,薄俗移风”,所用词句无不赞扬其才德俱佳。“如磨如琢”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以赞扬君子学问精湛、品德良善。“三惑”出自《后汉书·杨震传》,指酒、色、财三种诱惑:“震畏四知,秉去三惑。”[2]“六艺”在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从志文可以看出,程愨认为州县的官场生活徒劳无益,故安于卑小的官职,用琴书自娱,要求自己摒弃诱惑和不良风气,重视高尚的德行,一生如白玉无瑕。“曾闵”指孔子弟子曾参和闵损,二人皆以孝行著称。“管袍(鲍)之行”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引此二典说明程愨孝顺长辈,交友敦厚。此外,志文虽未明确记载程愨的信仰,但其字“陀罗尼”乃梵语音译而来,是典型的佛教用语,暗示其先辈或本人可能拥有佛教信仰。

志文又载其死后“寮执失声以挥涕,邻里止相而罢舂,孤稚绝浆粒以见,羸老亲在昼夜之闻哭”。“止相”“罢舂”出自《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3]贾谊《新书·春秋》亦载:“古人舂筑时,以歌相和,以杵声相送,用以自劝。里中有丧,则舂筑者不相杵。”[4]后以“辍舂”“止相”“罢舂”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志文以排比句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对程愨的去世深感悲痛,说明其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二、志主家族世系

根据志文可知,程愨家族世系为曾祖程进—王(祖)父程暠—父程炜—程愨—子程顼,五人皆不见于史志。

曾祖程进,志文载其为“皇忠武将军、左屯卫郎将,袭广平公。纯纯厥武,戎事是徽,街耀银章,殿趋青绶,何汤之宠,未日称忠”。其中广平公为世袭所得,忠武将军为唐正四品上武散官。隋唐时中央禁军设立十六卫军制[5],其中包括左屯卫,十六卫下设五品郎将。何汤,东汉豫章郡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老城区)人,官拜郎中,守皇宫开阳门时忠于值守,后擢为虎贲中郎将,光武帝刘秀称赞其“‘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汤之谓也”[6]。志文引用何汤之典故,赞誉程进为官期间敢于坚持原则的高贵品格。

程暠,志文载其为“皇银青光禄大夫、彭原郡太守、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为唐代从三品文散官,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正二品。彭原郡,治所在定安县(今甘肃省宁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及宁县、正宁县等区域。程暠任内“露冕歌仁,班条誉美,兽有越河之迹,犬无吠夜之声”。露冕,原指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太平御览》卷六八六引陈寿《益都耆旧传》曰:“郭贺拜荆州刺史。明帝巡狩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7]后用“露冕”比喻官员治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后汉书·宋均传》载:“(宋均)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8]《后汉书·刘昆传》也有相关记载[9]。宋均、刘昆皆为政有方,使境内恶虎渡江河而去,后遂用“渡虎”“虎去”“去兽”“渡河之兽”等称颂地方官政绩卓著,在任期间少有灾难发生。此处引用露冕、渡河之兽典故,以称赞程暠为官期间政绩斐然。

程炜,志文载其为“皇鸿胪丞,治理移官,砺厉其性,掌宾礼,夷貊有归”。鸿胪寺在唐代为主管民族事务、外事接待活动以及凶丧之仪的中央官署,为九寺之一,鸿胪丞为鸿胪寺处理日常公务的事务官,亦称鸿胪寺丞,官阶为从六品上。夷貊,为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的称谓,亦泛指各少数民族。根据志文可知,程炜作为鸿胪丞掌管宾礼之职,恪尽职守,各民族纷纷归顺。

程顼为程愨孤子,相关信息志文未提及。

三、关于程氏祖源

墓志开篇云:“公讳愨,字陀罗尼,其先广平人也。”《河南程氏正宗谱世系》中有“程氏之先有重黎氏也,叙天地历夏商之际有伯符祖始封广平,遂开程地,而休殳祖为周宣王大司马,袭封程国之伯,子孙因以国氏焉。”[10]据此可知,程氏自认为上古时期颛顼帝高阳氏之曾孙重、黎的后代,其祖为夏商之际的伯符。

《史记·楚世家》曰:“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11《]尚书·吕刑》孔传曰:“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12]

伯符本名为乔,因此又称乔伯,生活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因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等“三异之瑞”有功,被封于广平。程氏家谱中,程伯休父乃程伯符之玄孙[10]。程伯休父辅佐朝政,对“宣王中兴”有所贡献,因功锡族,官至大司马,承袭程伯爵位,后代子孙皆以国名为氏。志文云:“匡周致中兴之业,崇勋历古,光烈斯闻,盖因仕而锡族,谅伯休之遐裔矣”,当指程伯休父。

四、志主迁葬时间中的纪年、纪月之法

志文载:“今以□唐困敦岁寎之月壬申日迁窆于京兆府龙泉乡凤政原,礼也。”其中“困敦岁”“寎之月”与常见的干支法纪年、纪月不同,前者为太岁纪年法,后者为专名纪月法。

太岁纪年法,由岁星纪年法发展而来,包含岁阳与岁阴。岁阳为:“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13]岁阴为:“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14]“西汉年间,历家又取十个岁阳与十二个岁阴相配,组合成60个年名,……到了东汉,索性直接以干支纪年。”[15]根据上述对应关系,志文中提及的“困敦岁”即为岁阴中的“子年”,但“困敦”之前缺少天干。由志文可知,程愨卒于天宝六年(747)十一月,葬于高唐私第,后于子年迁葬于京兆府龙泉乡凤政原。天宝六年(747)为丁亥年,之后的子年有戊子年(748)、庚子年(760)和壬子年(772),按常理,应不会在葬后仅数月便迁葬,故推测应为庚子年(乾元三年,760)或壬子年(大历七年,772),但也不排除于戊子年(748)迁葬的可能性。

专名纪月法与常用的月序法对应关系如表一,“寎之月”即三月。

综上,程愨的迁葬时间或为乾元三年(760)或大历七年(772)的三月。

上述纪年、纪月方法常在经幢、石棺刻文和墓志中使用。《辽代石刻文编》及《辽代石刻文编续》收录的多方石刻文均采用这种纪年纪月方法,比较典型的如辽代《会同中建陀罗尼经幢记》中“会同九祀,龙集敦牂岁,玄月二十一日谨记”[16]218,其中“敦牂”年为午年,“玄月”即九月。再如:《夏蕴石棺记》中有“以重熙纪躔二十祀,岁在单阏,律中仲吕,蓂生十有一叶乙时”[17]1,张绩墓志中“以清宁九年,岁在单阏,四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乙时,葬于太平乡砂混里”[17]258,耶律弘世墓志中“岁在单阏,秋七月”[17]313。“单阏”为卯年,这3处均可与当年的干支相合。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