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北方长城地带出土的东周时期璜形饰

2024-07-07张全礼

文物春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

张全礼

【关键词】璜形饰;东周时期;新月形璜形饰;北方长城地带;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发现的东周时期璜形饰形制独特、材质多样,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作用。目前北方长城地带共出土21件东周时期璜形饰,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新月形、半环形及弧形三类。其中新月形璜形饰沿长城地带自西向东分布,在沙井文化、西园文化和玉皇庙文化中均有发现,但所显示出的象征性作用存在一定差别。此外,通过分析新月形璜形饰流布的时间及范围,认为新月形璜形饰形制的源头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分布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其自西向东的流布情况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①发现的东周时期墓葬中,常出土一类装饰于墓主人颈、胸、腹部的饰品,根据形状特征常被称为“璜形饰”或“弧形器”“半月形器”“弓形饰”等。该类饰品形制独特,材质多样,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作用。近年来,乌恩岳斯图[1]209—213、梅建军和李明华[2]、乔梁[3]、洪猛[4]、沈莎莎和党郁[5]等多位学者针对璜形饰的分类及其所体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关于璜形饰分类及部分璜形饰形制源头等方面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故本文拟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梳理北方长城地带出土的东周时期璜形饰,分析其形制特征并对其中分布范围较广泛的新月形璜形饰的流布情况与形制源头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北方长城地带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北方长城地带出土的璜形饰

据统计,北方长城地带发现的东周时期璜形饰共计21件(相关信息见表一)。

其中长城地带东段包括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共发现12件,主要出自玉皇庙文化墓葬中,均为金质,素面,中间宽两端窄,呈新月形,两端端头圆整,且各有一孔,可系挂。北京军都山玉皇庙墓地YYM250、YYM151、YYM174及西梁垙墓地YXM1各发现1件。玉皇庙墓地YYM250为春秋早中期墓葬,璜形饰通长13.6厘米,矢高6.3厘米,中部最宽1.4厘米(图一,1)[6]330—332。YYM151为春秋晚期墓葬,璜形饰通长16.4厘米,矢高10.6厘米,中部宽2厘米(图一,2)[6]562。YYM174为春秋晚期墓葬,璜形饰通长16.3厘米,矢高10.3厘米,中部宽2.5厘米(图一,3)[6]701。西梁垙YXM1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葬,所出璜形饰通长20.5厘米,矢高13.2厘米,中部宽4.25厘米[7](图一,4)。

河北与辽宁地区的玉皇庙文化墓地中共发现8件璜形饰。河北怀来甘子堡春秋晚期墓葬M1出土1件,中部宽2.8厘米,两端各宽2厘米,厚0.25厘米(图一,5);同时期的M2出土1件,略小,中部宽2.4厘米,两端各宽1.7厘米,厚0.25厘米[8]。河北涿鹿倒拉嘴村春秋晚期墓出土1件,总弧长37厘米,中部宽3.6厘米,两端均宽2.7厘米[9]。河北阳原九沟春秋晚期墓出土1件,通长24.6厘米(图一,7)[10—12]。河北滦平梨树沟门春秋前期至战国早期墓地出土1件,长18.4厘米,中部宽4.1厘米(图一,6)[13]。辽宁凌源五道河子战国中晚期墓M1出土1件,长19厘米,中部宽4厘米(图一,8)[14]。河北滦平虎什哈山戎墓地及丰宁凤山镇火焰驹梁战国早期墓各出土1件,可惜资料缺失,具体尺寸不详[10,15,16]。

长城中段沿线的内蒙古地区共发现3件,主要出土于西园文化墓地:包头西园墓地、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凉城小双古城墓地各发现1件。西园墓地春秋中期墓葬M5发现1件,为铜质,素面,中间宽两端窄,正面微弧凸,周边起小圆棱,器身一端部分残缺,一端有一直径0.3厘米的小孔[17](图一,11)。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葬M43出土1件,外径17厘米,内径13.8厘米,为金质,素面,中间宽两端窄,一端穿孔,一端略残[18,19](图一,10)。凉城小双古城墓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葬M6出土1件,长11.2厘米,宽2.2厘米,为铜质,素面,平面呈窄长条形,向内折成弧形,两端有穿孔,一孔已残[20](图二)。

长城西段沿线的璜形饰主要发现于甘肃地区的沙井文化、西戎文化墓葬以及宁夏地区墓葬中。甘肃沙井文化的永昌西岗墓地,西戎文化的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秦安王洼战国墓,以及宁夏固原断山头南坡墓地、西吉陈阳川村战国墓,共发现6件璜形饰。其中,永昌西岗墓地春秋早期墓葬M26发现1件,直径10.3厘米,宽0.5厘米,为金质,素面,中间宽两端窄,平面呈新月形[21]12—15(图一,12)。张家川马家塬墓地时代为战国晚期,其中M15、M16各发现1件:M15发现的璜形饰半径12.5厘米,银质,素面,平面呈半环形,两端与中间宽窄几乎一致,两端穿有小孔[22](图三,4);M16位于M15的东侧,发现1件金、银组合的璜形饰,素面,平面呈半环形,两端与中间宽窄几乎一致,两端穿孔,出土于墓主颈部[23]。秦安王洼墓地战国晚期M2发现1件用铜泡装饰的银质璜形饰,外径20厘米,内径13.6厘米,平面呈半环形,两端与中间宽窄几乎一致,两端穿孔[24](图三,3)。固原断山头南坡战国墓地发现1件银质璜形饰,平面呈半环形,两端有穿孔并压有涡纹[25](图三,1)。西吉陈阳川村中晚期墓葬发现1件璜形饰,宽4厘米,半径9厘米,银质,素面,平面呈半环形,两端与中间宽窄几乎一致,两端穿孔[26](图三,2)。

综上可知,璜形饰在北方长城地带的玉皇庙文化、西园文化、沙井文化、西戎文化等墓葬中均有发现,时代自春秋早中期至战国中晚期,延续时间较长。璜形饰的材质有金、银、铜,另有金银组合及铜泡装饰等,形制差别明显,可能蕴含不同的文化内涵。

二、璜形饰的形制分类与功能

21件璜形饰根据具体形态可分为三类:一类为中间宽两端窄的新月形璜形饰,素面,材质有金、铜两种,发现于长城东段的玉皇庙文化墓葬,中段的内蒙古西园文化包头西园墓地M5、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M43以及西段沙井文化甘肃永昌西岗墓地M26。除包头西园墓地M5所出为铜质外,其余皆为金质。一类为两端与中间宽窄一致的半环形璜形饰,形式多样,材质有金、银两种,多为银质,发现于长城西段西戎文化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M15、M16,秦安王洼墓地M2以及宁夏固原断山头南坡墓地、西吉陈阳川村墓葬。这些璜形饰在材质、纹饰与组合方式上相异:马家塬墓地M15与西吉陈阳川墓葬发现的璜形饰为银质,素面;固原断山头南坡墓地发现的璜形饰为银质,但两端压有涡纹;马家塬墓地M16发现的璜形饰由一件金璜形饰和一件银璜形饰组合而成;秦安王洼墓地M2发现的璜形饰为银质,但其上均匀排列7枚铜泡。最后一类为向内弯折的弧形璜形饰,两端与中间宽窄一致,素面,铜质,目前仅发现1件,出土于长城中段的内蒙古凉城小双古城墓地M6。

从分布地域与具体时代来看,新月形璜形饰几乎见于整个北方长城地带,时代从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晚期;半环形璜形饰主要出土于长城西段的甘宁地区,时代集中于战国中晚期;弧形璜形饰则仅见于长城中段的内蒙古地区,时代处于春秋战国相交之际。

此外,相关墓葬信息为分析各类型璜形饰在不同文化中的功能提供了依据。根据表一可以看到,出土新月形璜形饰的玉皇庙文化墓葬可辨形制的8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已知墓向的7座墓中,除五道河子M1为北向墓外,其余均为东向,5座墓葬有殉牲。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3座墓葬均是高等级墓葬,墓主为男性,其中YYM250位于玉皇庙墓地北Ⅱ区北部中心,是该墓地三座最高等级的大墓之一,随葬各类铜器与铜饰300多件,墓主当为部族首领级人物[6]330—332,YYM151与YYM174墓葬规格略低,推测墓主为重要首领级人物[6]562,701。怀来甘子堡M1、M2均出土有青铜礼器[8],也应属于较高等级墓葬。由此推测,玉皇庙文化中金质璜形饰可能具有区分性别及身份等级的象征性作用。内蒙古西园文化和甘肃沙井文化出土新月形璜形饰的3座墓葬形制包括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墓向不一,均有殉人或殉牲,墓葬等级无明显区分。其中包头西园墓地M5墓主为男性,永昌西岗墓地M26墓主为女性,表明璜形饰的使用无明显性别差异。对比东段玉皇庙文化中璜形制的使用情况,西段、中段地区新月形璜形饰在区分性别、等级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半环形璜形饰主要分布于甘肃西戎文化与宁夏地区,墓葬形制包括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墓向不一。西戎文化的3座墓葬信息明确,墓主均为男性,有殉牲无殉人,其中马家塬墓地M16、秦安王洼墓地M2为中型墓葬,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半环形璜形饰的使用也具有区分性别、等级的作用。出土弧形璜形饰的凉城小双古城M6也为偏洞室墓,但由于目前仅发现1件,其是否具有一定象征性作用尚不能确定。

三、新月形璜形饰形制源头探析

根据上文所述可知,东周时期的新月形璜形饰发现于玉皇庙文化、西园文化与沙井文化的墓葬中。从地理位置来看,分布于长城地带东段的玉皇庙文化与中段的西园文化相邻,西园文化又与西段的沙井文化相距较近。从时间上来看,沙井文化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早于春秋早中期至战国中期的玉皇庙文化。由此,或可推测东周时期分布于长城地带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融合,这为探讨新月形璜形饰的形制源头提供了思考方向。下面试从葬制、葬俗、随葬器物等方面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探讨新月形璜形饰的流布趋势,探索其形制源头。

依据出土陶器的形态特征,玉皇庙文化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相当于春秋中期[6]14,与西园文化时代相仿。除璜形饰外,玉皇庙文化与西园文化还有众多相似的随葬器物(图四)。如:玉皇庙墓地YYM250发现有钩体为椭圆形的带钩[6]1224,类似器物在西园墓地M5也有发现[17];西园墓地M5发现的三翼有銎镞、饰有两道三联卷云纹的方形带卡[17],在玉皇庙墓地中分别发现有9件[6]990和113件[6]1131;西园墓地M3发现的螺旋形铜丝耳环[17],是玉皇庙墓地中较为常见的佩饰,玉皇庙墓地400座墓葬中有271座墓葬随葬这种形制的耳环,且部分大中型墓葬中随葬的螺旋形耳环为金质[6]1151,896;西园墓地M6发现有圆锥形铃形坠饰[17],玉皇庙墓地18座随葬铃形坠饰的墓葬中有17座随葬的铃形坠饰与其同形制,且部分为大中型墓葬[6]1196—1197;西园墓地M3、M6等发现的放射纹铜泡饰[17],在玉皇庙墓地YYM22、YYM32、YYM282等45座墓葬中均有出土[6]1250。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西园墓地与玉皇庙墓地随葬器物相似者均较为可观,显示出西园文化对玉皇庙文化的重要影响[27]。玉皇庙墓地发现的璜形饰也是这种影响的体现之一。

内蒙古西园文化与甘肃沙井文化地理位置相近,沙井文化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晚期,其年代下限与西园文化的年代接近。两者在墓葬形制、殉葬习俗、随葬器物等方面均相同或相似(图五)。西园文化流行偏洞室墓,包头西园墓地发现的7座墓葬中,只有1座为竖穴土坑墓,其余皆为偏洞室墓,两座祭祀坑也作偏洞室式[17]。其东部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发掘较完整的51座墓葬中有11座是偏洞室墓[19]。这些偏洞室墓与沙井文化甘肃金昌蛤蟆墩墓地[28]偏洞室墓的形制相似,与岱海地区常见的竖穴墓形制明显不同。包头西园墓地与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流行的殉牲习俗,如在墓葬二层台上殉葬马、牛、羊的头和蹄骨等[17],与蛤蟆墩墓地M15、M6、M2等墓葬殉葬习俗相同[28]。另外,西园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可在沙井文化永昌西岗墓地、柴湾岗墓地的墓葬中找到相同或相似者,如:西园墓地M4发现的带扣[17]与沙井文化西岗墓地M289、M152、M146及柴湾岗墓地M50、M23中发现的带扣形制相同[21]67—69,148;西园墓地M3发现的铜环、放射纹泡饰[17]分别与柴湾岗墓地M6、M53发现的铜环[21]150和西岗墓地M59发现的泡饰相似[21]84;西园墓地M6发现的二联珠和M4发现的素面铜泡[17],在西岗墓地均出土有相似者[21]70—71,84。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数据也显示,西园墓地的人群与沙井文化墓地的人群均具有北亚人种特征,西园墓地的人群可视作沙井文化北上迁移的一支[29]。长城西段地带唯一发现新月形璜形饰的墓葬为永昌西岗M26,其碳十四校正年代为公元前891—前663年,下限约相当于春秋早期[21]201,早于春秋中期的西园文化。因此西园墓地中新月形璜形饰的使用可能也是受到沙井文化的影响。

继续在长城西段地带追溯新月形璜形饰形制的源头,可以看到在甘肃齐家文化和青海卡约文化的墓地中均出土有该类器物。时代属于齐家文化晚期、距今约3800年的甘肃临潭陈旗磨沟墓地M118[30]和M441[31]各发现1件新月形璜形饰,为铜质,素面,两端穿孔,可系挂,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属材质璜形饰。青海化隆下班主哇村M21和M42各出土1件金质新月形璜形饰,时代为卡约文化晚期,距今约3000年[32]。

从墓葬形制来看,偏洞室墓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厂文化[33]、齐家文化[34]中均有广泛的分布,至青铜时代特别是西周以前,甘肃地区的偏洞室墓得到很大发展,分布范围向东北深入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35],向西南进入青海地区,青海卡约文化墓葬则与流行偏洞室墓的齐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36]。虽然沙井文化与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偏洞室墓存在较长时间的缺环,但其源头应离不开甘肃地区偏洞室墓的传统。此外,青海地区齐家文化中发现的玛瑙、绿松石装饰品有200余件,卡约文化玉石器装饰品的材质与齐家文化相似,仍然以玛瑙、绿松石为主,且出土数量较大,达300余件[37]。沙井文化西岗墓地出土的玉石器仍以绿松石、玛瑙为主,其中绿松石装饰品多达202件[21]103,与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使用玛瑙、绿松石的传统相似,也进一步证实了沙井文化与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故笔者推测新月形璜形饰也是经同样的传播路线而出现于沙井文化,是受到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影响的结果,所以沙井文化中新月形璜形饰的源头也应在甘青地区。

综上可知,新月形璜形饰最早出现在甘青地区,时代可追溯至齐家文化晚期,随后逐步影响到甘肃地区的沙井文化,并继续向东传播至内蒙古地区,体现在西园文化墓葬中。西园文化与玉皇庙文化毗邻,对比两者墓葬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信息可知,西园文化对玉皇庙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玉皇庙墓地发现的新月形璜形饰是该影响的重要体现之一。东周时期广泛分布于北方长城地带的新月形璜形饰的形制源头应在甘青地区,并呈现出自西向东的流布态势,反映了地理位置相邻、时代相近的多个考古学文化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交流。

结语

璜形饰分布于北方长城地带的玉皇庙文化、西园文化、沙井文化、西戎文化墓地以及宁夏地区的个别墓葬中,共发现21件,时代自春秋早中期至战国中晚期,几乎贯穿整个东周时期。根据其形制特征,可以分为新月形璜形饰、半环形璜形饰和弧形璜形饰三类。新月形璜形饰在玉皇庙文化、西园文化、沙井文化中均有发现,其在玉皇庙文化中具有区分性别、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作用。半环形璜形饰主要见于长城西段以陇山为中心的甘、宁地区,与玉皇庙文化中所见的新月形璜形饰作用相类。弧形璜形饰目前仅见于内蒙古地区,其是否具有一定象征性作用尚不明确。

新月形璜形饰流布范围广泛,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甘青地区,至东周时期又见于甘肃地区的沙井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西园文化及北京和河北等地区的玉皇庙文化,且呈自西向东的流布态势。因此,笔者认为新月形璜形饰形制的源头应在甘青地区,其自西向东的流布情况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1]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梅建军,李明华.关于我国北方商周墓葬所出“弓形饰”的若干问题[J].西域研究,2007(3).

[3]乔梁.中国北方的弓形金属项饰[C]//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81—295.

[4]洪猛.中国北方商周时期“弓形饰”再探[J].西域研究,2011(1).

[5]沈莎莎,党郁.北方长城沿线璜形项饰窥探[J].草原文物,2018(2).

[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葫芦沟与西梁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473.

[8]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J].文物春秋,1993(2).

[9]陈信.河北涿鹿县发现春秋晚期墓葬[J].文物春秋,1999(6).

[10]郑绍宗.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纹青铜饰牌[J].文物春秋,1991(4).

[11]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47,99.

[12]郑绍宗.北京东周山戎文化考古成果研讨会发言[C]//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北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2:162—166.

[13]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4(2).

[1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县五道河子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9(2).

[1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现[C]//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67—74.

[16]丰宁县文化馆.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C]//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63.

[1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1).

[18]陈全家,曹建恩.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2).

[1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9(3).

[2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9(3).

[2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2]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9(10).

[23]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0(10).

[2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2(8).

[25]钟侃.宁夏固原县出土文物[J].文物,1978(12).

[26]延世忠,李怀仁.宁夏西吉发现一座青铜时代墓葬[J].考古,1992(6).

[27]韩建业.北京先秦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62.

[2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2).

[29]曹建恩,孙金松.中国北方东周西汉时期偏洞室墓遗存及相关问题[C]//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2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19—238.

[30]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齐家、寺洼文物墓葬发掘[C]//国家文物局.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2—45.

[31]王璐,梅建军,陈坤龙,等.甘肃临潭县磨沟遗址出土齐家文化铜器的分析与研究[J].考古,2022(7).

[32]王国道,崔兆年.青海卡约文化出土的金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5).

[33]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土谷台半山—马厂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83(2).

[34]杨锡璋,高炜.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35—537 .

[3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C]//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27—337.

[36]韩建业.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C]//韩建业.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58—72.

[37]李国华,崔兆年.论青海史前文化玉石器的特征及演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责任编辑:陈宁〕

————————

①北方长城地带通常泛指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详见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科学出版社,2008年)和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出自《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对外文化交流之窗
——神木大剧院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国际交换生:一封文化交流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