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实践

2024-07-07丁卉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思维发展教学实践

丁卉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借助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阅读是读者对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分析的思维过程。深度阅读的本质是思维的训练。结合教学实践,立足文本,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角度,解读文本结构的深层文化密码。

关键词:思维发展;深度阅读;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规律,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学生深度阅读的法宝。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优化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提出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的三个关键因素:情境因素,建构形象思维;任务因素,形成逻辑思维;过程因素,注重辩证思维。

一、建构形象思维,阅读横向拓展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是深度阅读的基础。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形象地转化知识,横向拓展。

首先,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横向延展。“真实”是学习情境创设的首要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联系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创设具体可感的学习场景。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反复设置一些场景、人物、画面等,进而使得语言更加形象化。情境往往可以搭建起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立体建构形象思维,增进对文本的深度感知。比如,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一文时,为了避开传统的“文言翻译+写作主旨”的讲授方法,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游戏对战的学习情境。游戏对战的学习情境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学习巧妙联系起来,强调语文学习“致用”的功能。借助对游戏双方实力的分析,使学生巧妙掌握了对战双方兵力的悬殊、将领才能的大小以及双方博弈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课文,联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文本,勾画出有关双方实力的语句,进而了解双方博弈的意义和影响。

其次,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横向激趣。生动可感的图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观看图画法”“手绘图画法”。比如,学习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教师不妨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教材编辑部准备给文本添加相应的插图。高一年级学生刚刚学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现请你为该篇文本绘制相应的插图,要求画出人物的神态,符合文本的内容。

可见,上述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验,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从人物、特写、场景等角度出发,领悟人物的心理,感受“沂水春风”的诗情画意。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依据文本的叙事顺序,可以感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由勇至逊”的礼节。同时,“暮春”交代了活动的时间,“舞雩”交代了活动的地点,“浴”“风”“咏”“归”则为活动项目。在绘画前,学生需要借助工具书,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地理解,进而才能有效地绘制出相应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相机出示不同的图画,要求学生巧妙运用四个成语重新给画作命名,进而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拓展阅读的广度。

二、建构逻辑思维,阅读纵向深入

逻辑思维是学习者运用相关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判断、推理,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纵向深入阅读,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首先,确立核心学习任务,纵向探究。经典的文本往往在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质,设计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一文教学为例。《六国论》一文归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提升学生具体分析、深入探究的阅读能力。

核心学习任务:

秦国统一天下改变了历史的格局,引发出了后人无限的思考。在文学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角度,追古思今,探究事理。高一年级将开展“读经典,悟人生”的阅读活动,你们班级将以《六国论》为素材,组建辩论小团队,展开关于“强与弱”转变的论辩。请你为该论辩设计学习方案,最终形成微型学术讲座。

子任务:

(1)查阅相关资料,绘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简要概括六国破灭的经过;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形成知识小卡片。

(2)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梳理文章的脉络,绘制论证思路图。

(3)拓展阅读苏轼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分析六国破灭的主次原因。

(4)以“强与弱”为主题,围绕“六国破灭”展开辩论,形成辩论提纲。

其次,巧用语言材料,纵向深入。语言是逻辑思维的外衣。思维发展与提升必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逻辑思维活动离不开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在文本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鉴赏与品悟,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内涵。在整体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逻辑思维训练需要紧扣核心问题,层层发问,激活学生深度思考的思维能力。同时,有效设计环环相扣的子任务可以衔接新旧知识,形成纵向性逻辑“思维链”。

三、形成辩证思维,阅读横纵贯通

辩证思维是学习者抓住事物的矛盾,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综合运用分析理解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实现阅读横纵贯通。

首先,运用比较法,横纵思辨。“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效的比较分析可以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辨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比较分析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以及阅读的深度。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师可以着眼整个单元,以“戏剧人生”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了解戏剧”到“鉴赏戏剧”再到“表演戏剧”,进而实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可以将《雷雨》与《复活》进行比较阅读,紧扣“堕落与顺从”,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语言辨析,理解不同文化。具体为:

(1)《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伊甸园色彩,经历的是“纯真——罪孽——复活”的过程。

(2)《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是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悲剧。

可见,前者更多的是对“情感”“欲望”的反思,而后者更多的是对“道德”“罪恶”的审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会发现:《复活》更多地充斥着宗教气息,是一部自我救赎的小说,而《雷雨》是一部命运孽缘小说,洋溢着浓烈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息,充斥着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

其次,运用印证法,辩证探究。为了深入解读文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印证新的信息。由于受到时空的间隔,读者往往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进而很难深刻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本意。为了打破这种隔膜,教师可巧妙运用印证阅读法,搭建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中的《祝福》一文教学为例。文本中的“我”往往会被学生看成“无关紧要之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为“我”也是“看客”。为了深度探究“我”的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印证法,进行逆向思考,探究出“我”的觉醒与彷徨。具体为:

(1)“我”是何人?

(2)无“我”可以吗?

(3)为何非“我”不可?

围绕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印证作者以“我”来叙述故事的“别有用心”。比如,抓住小说第3—18自然段,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从而可以发现“我”既是看人者又是一个被看者。依据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故乡》《孔乙己》,分析文中“看客”的形象,进而全面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吃瓜群众”,描绘其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形成对“看客”本质的认知,深层次探究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在印证阅读中,学生全面地认识文本的内涵和主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推理、辩证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思维品质。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发展与提升需要立足文本,以语言品味为基础,巧设学习情境,深度挖掘文本,进而实现对文本价值内涵的深度重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芦淳,谢轩.以“重逢”为中心 ——《复活》《雷雨》比较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4).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思维发展教学实践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