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之思

2024-07-06沈哲青高君

行政与法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沈哲青 高君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主流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都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不同主体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这其中包括为个体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精神支撑,为社会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精神资源,为民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精神纽带。文化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方面,故此立足于从文化角度出发,探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困境与路径。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实践过程中尚存在文化认同程度差异性、文化培育方式不平衡性、文化传播力度不足等瓶颈,需要增强精神文化底蕴、促进精神文化认同以打牢意识形态根基,拓宽新生文化途径、助力精神文化培育以推进意识形态塑造,引领主流文化思潮、推动精神文化弘扬以巩固意识形态地位,最终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目标。

关  键  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6-0052-10

纵观人类的精神生活史,剥离杂乱无序的多样化形式,不难发现精神生活是一种内发性的主体自觉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交往、消费、享受等系列活动的总称。[1]在物质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之上,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亦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优质丰盈的精神生活对社会实践的丰富、人生价值的彰显、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信念的追求、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可或缺。提高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注度、重视度,通过多样化途径使精神生活愈加完善与富足,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因此,从精神文化角度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意蕴、现状和路径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新时代,“我们正在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意识形态能动地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领域,对于个人精神的塑造、社会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的发扬至关重要,故需正确处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之间的必要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可行的科学路径,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意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精神生活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思想政治、文化品质、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对意识形态的巩固发展起着能动的导向作用。单从文化方面看,精神生活可以是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产品、思想文化素养等,甚至可以延伸到指标体系,例如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发展、文化获得等方面。文化为个体精神生活富裕提供精神支撑,为社会精神生活富裕提供价值创造,为民族精神生活富裕提供信仰纽带。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个体主流意识形态巩固提供精神支撑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4]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人的自由和发展需要生理自由、心理自由二者的统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人民不断选择、追求、创造、共享精神资源以满足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精神需要,包括心理生活、文化生活、信仰生活三个方面,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依托。[5]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是心理自由实现的关键指标。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将对个体引发主观能动的判断与选择,从而指导其自身产生特殊性、差异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活、生产活动方式。

精神文化生活的产生往往需要个体自觉,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华文化的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精神生活的根基,创造出《诗经》《论语》《楚辞》等宝贵的精神食粮,创造出勤俭、和谐、大同等可贵的精神思想,帮助个体提高涵养、塑造自身、丰盈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强壮“文化体力”,提高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培育并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提供精神资源

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历史、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优秀的精神产品来满足精神需求。[7]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是占据统治地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支配其行动的思想意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价值观念上尊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正义,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9]精神食粮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精神生活品质的优劣。丰富的精神食粮表现为人民可以充分自由选择、创造、享有、享受精神资源,表现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型发展,表现为全社会文化水平的高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看来,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精神资源是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和外在体现,是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的外化反映。一个社会拥有什么样的精神资源,往往源自于社会拥有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与人民群众的精神导向、价值取向直接相关。鉴于此,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领域拓宽发展需要不断改善文化供给的类型与质量,而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在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指导其将内在思想转换为外在的文化创造物。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民族主流意识形态巩固提供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整体性与全体性的统一体,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构成了民族的精神纽带。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秩序集体,而民族的构成则是以社会关系为判断标准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准确把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文化互动。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新概念。[1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首先表现在美好生活对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向往,其次表现为中国人民创造理想生活的伟大实践,最终上升为新发展阶段的一种全新生活方式。[11]美好生活包含着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生活。从应然看来,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水平极大丰富,也是精神文化极大富足。从实然看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在物质快速发展的当下,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也应不甘示弱。精神方面的美好生活体现在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极大提高,即精神追求,自我统一感、归属感的提升,最终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2]主流意识形态不外乎是一定时期内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文化等,其不但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并支配其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须抓牢意识形态工作根基,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着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抵御非主流思想的文化冲击。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困境

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且通过调节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们的思维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目前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在个体、社会、民族三个层面仍存在认识差异性、培育方式不平衡性和文化传播力度不足等瓶颈。

(一)个体精神文化认同程度具有差异性

个人精神需要价值引领和精神独立,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文化领航对于增进个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摧毁一个民族,首先要摧毁它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延续性与自信心,以赓续包容、博采众长的气度传承五千年文明。然而,随着社会多样化思想的冲击,人民群众的思想开放程度、文化接受程度、个体理解程度均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价值观个体层面认同感的丧失、自我同一性解构、自我归属感匮乏。近年来,现代西方外来文化大肆入侵,其中不乏存在架空历史、篡改历史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这也使得少数国人遗忘或混淆了经典文化、历史事件,甚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这种精神文化失序现象从浅层看会使个体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破碎,“真”“信”成为现代社会“稀有”品质;从深层看会导致个体精神力量减弱、克服生活压力的动力不足,出现个人无助感、家庭不幸感、社会厌弃感、民族缺失感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定然会使信心弱化、理想信念动摇,主流意识形态崩塌,走向极端个人主义。

(二)社会精神文化培育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物质载体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是“根”与“叶”的关系,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程度、文化资源享有程度密不可分。目前,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对于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培育尚存在不平衡性:其一,物质与精神重视程度不平衡。受“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人更愿意去消费触手可得的物质产品,而忽略了对精神领域的产品资源供给,这也使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衡量指标相较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难以衡量体现。其二,地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就城乡而言,当下我国正大力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乡村城市化比率逐年升高,但从城乡综合发展来看无论经济水平还是文化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就区域而言,东部沿海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大都市、省会城市相较于每个省内其他城市,都拥有着更加完善的教育资源体系;就个体而言,同一区域内的不同个体受到家庭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资产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精神生活方面的投资、重视程度也会存在差异性。其三,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外在表象物,诸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将实用性、美观性与独特文化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步吸引众多爱好者,对其历史文化传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不少地方虽大力推动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文化事业项目,但因缺少合适的管理与宣传,其利用率与影响率远远低于预期程度,甚至变成网红“拍照打卡地”,逐渐丧失其原本的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其四,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发展不平衡。阅读图书是了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图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在文化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信息与知识输导作用。大数据时代,电子图书以其便携性、容易使用、大容量等特性对传统图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图书市场逐渐萎缩。然而,由于网络门槛低,使得电子图书中充斥着大量不良内容,快餐式阅读的现象也极易造成阅读碎片化与浅表化,从而导致读者产生认知碎片感,对于问题、现象、原因思考浅层化程度愈发加深,这些都不利于读者形塑主流意识形态。

(三)民族精神文化传播力度不足

民族精神纽带的形成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凝心聚力,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然而,社会包容万象,不同人群对社会的接纳程度、理解程度亦不相同,进而形成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随着社会众多利益分化、利益关系的不断交错重组,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念也会跟随利益关系和地位关系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发生调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层出不穷的文化模式蜂拥而至,对原本稳定的文化意识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凡此种种,极易影响到人们对价值观念的判断与选择,使其在意识形态认同上飘浮不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和影响力被削弱,话语权和领导权被弱化、被忽视。[14]如某些民族英雄作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弱化甚至丑化。

新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以及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的特点使得意识形态吸引力下降,融合难度大。[15]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凝聚价值共识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传播方式、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对于自身的说服力和认同度至关重要。[16]当下,短视频成为热门传播途径,平台视频的播放、点赞、下载量数以百万计,受众群体范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孩童,然而其中关于主流意识的传播极少,能够将主流思想融合创新性发展的更是凤毛麟角。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加大传播力度,不断丰富和创新传播内容、途径,强化其说服力、影响力,真理性、历史性。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取得重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脱离绝对贫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将更多的需求和关注重心偏向于精神生活领域,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日趋强烈。大力推进发展文化维度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实现路径,需要建立文化认同,培育文化品格,拓宽文化途径,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

(一)打牢意识形态根基——增强精神文化底蕴、促进精神文化认同

从个人的向度来看,增强精神生活文化底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7],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满足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充盈个体灵魂当中的精神文化,促进个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其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五千年的精神品格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到家庭、家庭到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形成了友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尊老爱幼的家庭风气、互帮互助的交往风气,其中展现出的优秀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民族气概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从个人层面看,提倡诚信友善、知耻明理,也不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品格;从家庭层面看,讲求和谐美满、尊老爱幼,讲究父慈子孝、相敬如宾、兄友弟恭;从民族层面看,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放,也有“苟以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铁骨。

其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虽然个体的不同决定了对于文化的吸收理解输出能力各不相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进步。从文化精神方面看,归根阶底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培育,社会群体由独立的个体组成,个体精神倾向形成合力,积水成河,往往影响社会精神的走向。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价值标尺与情感纽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向性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的建立、社会的创造、公民的培育,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指引国家的价值取向,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氛围引导社会的价值理念,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牵动人民价值认同。

其三,提高个体社会归属感、自我意义感。文化与精神相辅相成,文化作为凝聚社会成员的重要媒介,是构筑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粘合剂”,为全社会成员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斗维系强大的精神纽带。[19]新时代,要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发扬同心同德、向善向上的社会共识,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要加大个体社会参与程度,提升个体的价值感,使其感受到“被需要”“有贡献”。要把握斗争精神,树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坚决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强大身心力量,汇聚精神思想。

(二)推进意识形态塑造——拓宽新生文化途径、助力精神文化培育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文化方面的物质生产力往往能够推动精神文化的巩固与实现。当然,14亿人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富裕,不同的人群、地区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20]文化培育的主体需要全体性、整体性,文化培育的领域需要普遍性、均衡性,文化培育的方式需要多样性、创新性。因此,需要克服区域、群体之间在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差异,用阅读来丰盈的精神生活,不断拓宽新时代文化途径,形塑社会意识形态。

其一,优化城乡精神文化产品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发展。要将发展重点侧重于乡村,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不平衡性差距。挖掘各地乡村文化精神,积极引入数字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模式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文化的数字化、便利化、均等化、公益化,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乡村文化的普及率和传播率。要着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结合企业资金支持,开展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学堂、村图书馆等基础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强对文化礼堂内部各种文化产品的筛选管理,剔除封建保守等旧社会的内容并融入各项时代特征,促进精神文化时代化。要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广大干部和社会群众的社会参与率。要培养拥有坚定主流意识思想的管理人员,强化体制机制内从领导到下属的政治认同感、归一感。要落实好社会治理思想层面工作,坚持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发展。

其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市场为主体力量,健全现代化文体产业体系。要扩大文化产业市场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生产规模,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质量,丰富文化产品种类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刺激群众消费力度上涨。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推进现代化文体事业体系建设。要实行全民艺术普及的文化工程,建设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剧院、图书馆、公园、体育馆等社会文化事业载体。要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开发更多便民惠民利民的项目,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要推进建设城市文旅融合共同发展,积极组织各项社会力量投入精神文化发展之中。三是推动全民阅读,提升精神生活品质。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书使人明智,诗书使人进步,史书使人明理。2022年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致贺信,他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书香中国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其为新征程的奋勇向前、新时代的建立伟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着力培养一批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中坚力量,深入社区乡村,宣传普及主流意识思想。要增强阅读能力水平,做到认真阅读、实际阅读、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使群众学会深思善辩,有效辨别非主流意识思潮的冲击,从而增进精神力量,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人才、资本、技术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中小学生精神文化水平塑造培养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途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动态养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因此,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文化教育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育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了解、巩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复兴,关键靠人才。近年来,国家渐次增加对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应人才引进政策,广纳贤才,不断吸引人才落户,乡村同样号召居民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干部是带动党和人民不断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牢牢抓住这一关键少数,大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开展城乡人才、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充分鼓励努力吸引优秀人才成为国家城乡精神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投身到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三)巩固意识形态地位——引领主流文化思潮、推动精神文化弘扬

面对现实生活中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纷争,要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就必须从捍卫国家政权安全与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1]要把握民族、时代精神,提高新媒体宣传引导的指向性、正确性,使媒体的正面导向在社会蔚然成风,对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起到积极作用。民族国家自信开放的精神水平能够促进主流文化思潮的不断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力量,提高精神文化科学性;坚持网络舆论宣传引导,提高主流意识普及性;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提高中国文化认可性。

其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2]我们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3],从经典原著中汲取科学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正确思想,充分掌握理论体系的精华内涵,增强正确看待世界的精神力量,坚定斗争精神,将其用于彻底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观点中去。要联系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增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力量。新时代,要加强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化建设,确立其在我国的根本指导地位,明确位势高度,建立广泛价值共识,增强引领社会思想动态的向心力、吸引力。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其二,关注现实动态,增加媒体指向性引导。现实生活中,网络作为传播新闻舆论的第一把交椅,在数字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人们往往有从众心理,总是不自觉地被“带节奏”,倾向于绝大多数人支持拥护的一方,而错失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21世纪作为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时代,人人都参与在互联网之中,互联网文化具有传播性、时效性、广泛性的特点,无一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构建健康的网络话语体系,增加现实生活关注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对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引领具有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4]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桥梁,是与人民群众互动的主要力量。要增强诸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内的大众传媒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持率、拥护率,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率。要强化党媒、央媒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党媒央媒作为国家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要兼顾时效性、准确性、官方性、创新性,将时代特征、时代风格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报道之中,使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主流意识文化,助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范围、全方位、全时段地传播与普及。要提高大众媒体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查网络新媒体,严厉打击不良网络媒体,规范网络语言文明,塑造安全透明的网络环境。

其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础,是强化主流意识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5]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中国正在以独立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定文化立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亦应随着中国大国地位凸显的趋势而不断增强。要坚持走好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与众多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展现中国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要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增进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人才交流培养,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提升国内教育水平与能力,传播我国的思想文化理念,向世界展示、宣传,使世界注意、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严春蓉.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涵及其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2(4):18-26.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7-151.

[4][5][7][10]项久雨,马亚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11-16.

[6][17][23][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2).

[8]任建通,冯景.阻隔与突围: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与推进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1(9):18-2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1]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39-47+163-16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14]李小玲.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20(3):44-48.

[15]赵晶.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82-83.

[16]燕连福,李婧.新中国70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历史演进、主要经验及发展指向[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6):41-52.

[18]冯刚,郭鹏飞.对意识形态本质的一种解读——以价值观念为中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56-59.

[19]柏路,包崇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之维[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33-40.

[20]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1-3.

[21]竟辉.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J].理论探索,2019(5):69-74.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25]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1-5.

Reflections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ositions by the Common Wealth of Spiritual Life

Shen Zheqing, Gao Jun

Abstract: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ositions. “Common wealth” is the common wealth of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which is a basic goal of Marxism and a beautiful vision of communism.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of different subjects, which includes the provision of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individual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provision of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social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provision of spiritual ties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national mainstream ideology. Meanwhile, cultural lif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piritual life.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spiritual life common wealth consolid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osi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common wealth of spiritual life to consolidate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ositions, there are still bottleneck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cultural identity, unbalanced cultural cultivation, and weak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hannels, so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lay a firm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broaden the new cultural channels to help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haping of ideology, and to lead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trends,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to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 in order to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spiritual life and common wealth to consolidate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position.

Key words: spiritual life; common wealth; mainstream ideology; cultural confidenc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责任编辑:刘亚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