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化表征·一般化模型·迁移性应用
2024-07-06夏萍华
夏萍华
【摘 要】模型思想在联系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铺地砖问题”中存在典型的数学模型。教师以“铺地砖问题”为载体设计测评工具,分析学生的建模水平,由此提出了“放大数学化表征、构建一般化模型、尝试迁移性应用”等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升数学建模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力;铺地砖问题;数学化;一般化模型;迁移应用
模型思想在联系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铺地砖问题”中存在典型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密铺”现象联系紧密。“密铺”的本质是将线、面、体等研究对象用相应的度量单位占满。为帮助学生感受“密铺”现象,建立“铺地砖问题”模型,人教版教材先后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先通过“选用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密铺”现象,然后让学生通过解决“铺地砖问题”,经历按“边”或“面”铺设的过程,从而初步构建相应模型。到了五年级下册,教材又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从面到体的迁移应用过程。
那么,经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已经建立了“铺地砖问题”模型?他们的建模力又达到了何种水平?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以“铺地砖问题”为载体,设计测评工具,分析学生的建模水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测评工具设计
为探究五年级学生对“密铺问题”的建模水平,以便为后续立体图形“密铺问题”的教学提供指导,笔者以“铺地砖问题”为载体,开展了建模力测评研究。
(一)测评工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生活中的“铺地砖问题”是构建“密铺”模型的典型素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丰富现实背景和扩充问题结构,设计测评工具。
【问题情境】小晴家计划装修新居(平面图如图1所示),小晴妈妈准备在A、B两款地砖中(如图2)选择一款来铺设厨房地面(不计损耗,可分割使用),请你帮助她设计一个地砖购买方案。
单位:米
【任务设计】(1)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2)你准备如何设计购买方案?请用画一画、算一算、写一写的方式表示你的思考过程。(3)从以下现象(如图3)中选择1个或多个,尝试运用前面的经验进行解释,你有什么发现?
(二)关键要素和模型分析
设计一个合理的厨房地砖购买方案需要关注以下关键要素。
①厨房面积。通过割补法求出厨房的面积。
②地砖块数。边对边分别密铺,分割多余部分统一处理(进一法取整),用 “每行块数×行数”求地砖块数。
③砖块选择。比较总价;比较单价,用“每块地砖价格÷地砖面积=每平方米地砖价格”进行判断,得出A砖的性价比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关联这三个关键要素,构建数学模型,具体有如下四种方法。
方法1:用“厨房面积÷地砖面积×对应单价(A或B)”进行计算,不经过比较,直接提出购买方案。
方法2:分别求使用A、B两种地砖的总价,并进行比较,再提出省钱方案——购买A砖。
方法3:先求A、B两种地砖每平方米的单价,并进行比较,提出省钱方案——购买A砖,再求出所需A砖的总价。
方法4:分别用A、B两种地砖沿边铺,用“每行块数×行数”求出总块数,再分别求总价,比较后提出省钱方案。
从面到边,从随意选到比总价、比单价,学生所构建数学模型的变化,代表学生的数学建模力的不同水平。
二、框架与数据
(一)测评框架,明晰总体水平
结合测评工具、要素分析与相关模型,笔者从“识别理解、表征联结、解答反思、解释应用”四个维度设计测评框架,对所任教的五年级81名学生进行测试。学生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分值0~2”分别对应“不合理、部分合理、合理”三个层次。
由表1的数据可知,识别理解和表征联结两个层次的均值相对较高,解答反思和解释应用两个层次的均值则较低。这说明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铺地砖问题”时,识别信息和表征联结的能力较强,但建构模型并将其迁移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较弱,“铺地砖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构建不够完善。
(二)分项剖析,聚焦建模困惑点
接下来,结合测评数据分析学生在“铺地砖问题”上的数学建模力,以发现其能力水平的优势与不足。
1.识别关键信息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强
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准确识别关键信息,将现实问题简化为数学问题,是学生建模的基础。由表2的数据可知,54.32%的学生能够精准识别现实情境,并将“设计购买方案”简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哪种地砖密铺更合理”。可见,学生识别稍复杂现实情境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较强。
表2 “铺地砖问题”识别力测评统计
[具体表现 人数/人 占比 赋分0:无法识别信息,无法提出数学问题 14 17.28% 赋分1:识别信息时存在多余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是无效问题 23 28.40% 赋分2:能识别关键信息,提出方案中需要的3个主要数学问题 44 54.32% ]
2.简化信息能力较强,模型建构能力较弱
能关联关键信息,从不同角度建立数量关系,是一般化模型建构的核心环节。由表3的数据可知,超过60.00%的学生能用直接分割、等分分割、分割化归等方法,正确地表征与关联关键要素。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混淆边和面的现象较为严重。仅有14.82%的学生能够从面或边的铺设角度解决地砖数量问题,并制订合理的购买方案。由此可见,面对较为复杂的情境,学生在建构“铺地砖问题”模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3.自主迁移到新情境的应用能力较弱
能自觉地将已有模型与新情境建立联结,尝试解决新问题,体现了建模力的较高水平。该层次的测评主要看学生能否充分运用“铺地砖问题”模型结构,并将面的铺设知识迁移应用至体的铺设中,以解释“茶叶盒问题”,构建线、面、体为一体的数学模型(如表4)。表4的数据表明,约有25.00%的学生具备主动尝试解释新问题的意识,但在运用“铺地砖”经验解释“茶叶盒问题”时,仅有4.93%的学生能运用密铺思维,从节约空间、降低成本等角度对方案进行优化。这表明学生在构建“铺地砖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时,从面到体的迁移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铺地砖问题”的一般化模型,特别是在面临“无法完全铺满”的情境时,学生的建模力显得尤为薄弱。因此,要将二维“面的铺设”知识迁移应用至三维“体的铺设”中,对学生来说挑战重重。
三、教学思考
数学建模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交替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有赖于进阶学习活动的逐步推进。然而,人教版教材编排“铺地砖问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在从建模向应用进阶的过程中,出现了思维的断层。因此,教学时有必要让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反复的巩固与变式应用(如图4),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具体而言,“铺地砖问题”模型的构建可以从放大数学化表征、构建一般化模型、尝试迁移性应用三个维度展开。
(一)情境变式,放大数学化表征
“铺地砖问题”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在学生探究新知后,通过变化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铺地砖问题”模型结构的理解。
【例1】给一块长100分米、宽30分米的长方形地面铺上草皮,每块草皮长5分米、宽4分米,价格4元。铺完整块地,需要花费多少元钱?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出“草皮块数”和“每块价格”两个关键信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发现沿边铺设有两种方法(如图5),且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长边块数×宽边块数”或“总面积÷每块草皮面积”来求草皮块数。这样的变式情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还能放大对现实情境进行数学化表征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建构沿边铺设模型的水平。
(二)弥补断层,构建一般化模型
由于教材对“铺地砖问题”的编排跨度过大,学生在将数学模型从面迁移应用到体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解上的断层。此外,现实情境中刚好“密铺”的情况也较为少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时,有必要增加一些学习任务。
【例2】幼儿园打算用长7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布料剪出各种图形,具体包括: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长3.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底和高都是5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1)你会怎么剪?能剪多少个?(画一画、算一算)(2)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在裁剪过程中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剪完,这与他们已有的经验相符;另一种是至少有一边有剩余(如正方形),这会强化他们对“铺地砖问题”只能沿边裁剪的理解。此外,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梯形也需要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来剪裁,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见,这样的学习任务能够推动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一般化模型。
(三)拓展情境,尝试迁移性应用
迁移应用是数学学习的最高水平,它能帮助学生从一个问题拓展到一类问题,从而提升建模力水平。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铺地砖问题”的一般化模型迁移应用到其他情境中。
【例3】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正方体大盒中最多能放下多少个长、宽为20厘米,高为10厘米的小茶叶盒?正方体大盒的棱长为30厘米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发现数学模型也可以用于解决“茶叶盒问题”。当正方体棱长为40厘米时,它恰好可以实现全面密铺。而当正方体棱长为30厘米时,只能采取沿边拼摆的方式进行布局。此时,他们需要不断调整摆放位置,并思考剩余的7立方分米空间是否还能再放入一个正方体。不难发现,在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学模型由面到体的“先立再破又立”的过程,发展了“铺地砖问题”的建模力。
综上所述,通过放大数学化表征、构建一般化模型和尝试迁移性应用这三个步骤,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铺地砖问题”的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蔡金法,刘启蒙.读懂每一个学生:课堂评估的目的、设计、分析和使用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126.
[2]章勤琼,陈肖颖.小学数学模型意识的内涵、表现与教学:兼论核心素养的表现性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1):106-113.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