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数学课堂“数字化”
2016-10-12邓显孝
邓显孝
摘 要: 数学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学习符号、数字,并运用数学与符号反复计算,感觉就是“数字化”的东西,没有什么趣味而言。本文从数学课堂需要“数学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化 生活化
语文教师常说要上一堂好课,需要充分准备,而数学教师通常就是走进课堂一两个例题一讲,练习一做,完成一堂常规教学课,也就达到教学目的。整堂课就是数字运算推理,然后完结。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实现教学目标并不符合我们现在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现在的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得到足够重视,题海战术反复练习得到知识与技能,但那样的知识是死的,是不能灵活运用的。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我们一直在强调,但过程是我们预设很流畅的一个程序,我们不希望出现“意外”,或者说我们经常直接忽略“意外”的发生,我们常常以自己的单一方式完成教学,很少解决引导学生用更多方法处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多样思维,通常就以正确数字答案为课堂的终点,更不要说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教学工作。
那么我们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呢?就是要重视起三维目标中另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三个目标为标准的课堂,才能成为一节与生活相联系的好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充斥着加、减、乘、除、数字,我们要让冰冷的符号、数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所以,在我们用教材时候,不能只简单地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题目,这样的教学就会与实际脱节,就会变成理论上的东西,教学中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问题而让数学服务生活。比如结合学校实际出题:“茅垭小学四(2)班现有大部分学生住校,住校生比走读生多65人,全班共77人,住校生、走读生各多少人?”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设计题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就是反复的枯燥练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更新,我们经常用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生动、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加之声光电等综合运用,让学生新奇之余,兴趣大增,我们要经常使用这样的好的教学手段。但是,学习数学不仅仅就是为了解答书本和试卷上的题目,而是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重点依然是我们所说的生活中的问题。又如:教学小数与单位的换算这节课时,可以现场出题,让学生找出自己带的零用钱,如:2元5角再将它们统一单位,2.5元或者25角,还可以让学生丈量课桌椅长、高、宽,如:宽8分米5厘米统一为8.5分米,等等。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设计,心态就会慢慢转变,由被动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甚至发展为教身边的同学,乐于扮演小老师的角色。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堂不是完全的“数字化”结构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可以“生活化”的,是与生活实际可以相联系的,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体验成功,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短短的二十几个字,说出了数学的特点——具有生活性,说明数学从生活中来,存在于生活中,并服务于生活中。因此数学课堂要远离纯粹的“数字化”,数学教学要“生活化”。皮亚杰(著名心理学家)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由一节一节单一的课连贯起来,形成长期的培养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素养。
现在是信息时代,也是数字化时代,但教学不能让数学课堂完全的“数字化”。数学从生活中来,也回归到生活,在我们身边到处是数学,我们时时、事事都可以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我们要利用生活的大环境,训练学生敏锐的眼睛,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我们要让学生到生活中,享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茁壮成长。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需要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成长,不需要学生在“数字化的课堂”中成长为解题能手,那样的学生是不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的,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人。让我们带着学生共同成长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多样化,不再只是“数字化”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化,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