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型劳动课程的开展措施

2024-07-05施惠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劳动教育教学改革

[摘 要] 劳动是创造一切物质财富的基础,可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主题型劳动教育课程是内化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关键载体。教师通过开展主题型劳动教育实践,可引领学生在学习体验、实践操作、技能展示中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涵养劳动品格。

[关键词] 劳动教育;主题劳动;劳动课程;教学改革

劳动创造物质幸福,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陶行知曾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让儿童的双手和大脑一起劳动,丰盈生命成长。但是如今,不少小学生由于物质的日益丰富逐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缺乏劳动兴趣、动手能力不强,并且在如今的劳动教育中存在着劳动任务替代劳动教育设计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的劳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劳动兴趣立场,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和美育相融合,精心设置种类丰富的主题型劳动课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劳动知识、感知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本文结合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阐述低年级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多维建构主题课程,培育劳动技能

主题型劳动课程的建构是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学校作为课程建构和实施的主体,应发挥以劳育人、以劳铸德、以劳润心的价值作用。学校应充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习得规律,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生长点,整合校内劳动资源,开辟劳动空间的场域,为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劳动主题,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育经纬拓宽校园物型空间,以跨学科融合的形式构建主题型劳动课程,以多方联合构筑三位一体的新劳动教育样态。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笔者学校积极寻求一切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家校社三方形成教育合力,预先通过调查实践研究等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构建各年龄段循序渐进、各学段梯次上升的“劳动教育三级课程”体系,以培养“知劳动、会劳动、愿劳动、创劳动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导向,通过设计家务体验劳动、生产种植劳动、工艺制作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四种主题型劳动课程,通过以低阶、中阶、高阶设计不同阶段的劳动实践课程,深层促进劳动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实现在劳动中育人的教育目标。

以低年级主题型劳动课程为例,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劳动缺乏正确基础的认知,但是他们正处于培养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感关键期。教师在建构低年级主题型劳动课程时应以劳动意识启蒙教育为主,通过设计家务体验、工艺制作、种植劳动及社会服务等主题型劳动课程,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做劳动指南,营造人人参与劳动、人人热爱劳动的主题氛围,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意识,逐渐学会在实践中感知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①在家务体验主题型劳动实践中,教师为一年级学生布置了“认识食材”“个人仪表整理”“整理收纳”等家务劳动,在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中设计了“摆桌椅”“擦黑板”“整理书包”等;教师为二年级学生设计了“整理房间”“亲子厨房”等家务劳动,在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中设计了“整理讲台”“扫地拖地”“清理花坛”等;②在种植体验主题型劳动实践中,教师为一、二年级学生设计了“种植观察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校内外植物园和劳动基地等简易的种植活动,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掌握基础劳动技能;③在工艺制作主题型劳动实践中,教师为一年级学生设计了“纸条编织”“制作纸手提袋”“花样折纸”等实践活动,为二年级学生设计了“制作被套”“折彩粽”“制作树叶书签”等劳动实践活动;④在社会服务主题型劳动实践中,教师为一、二年级学生设计了“幼小衔接之陪伴幼儿”“食堂分餐体验”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教师积极联合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豆腐作坊体验”劳动实践活动。

二、积极融合多方元素,激发劳动兴趣

教师应积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依托,以主题型校内劳动课程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研究性的项目学习中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学习,充分突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和学习方式,积极搭建互动探究的实践平台。

(一)将劳动与学科课程融合

例如,以“蔬果种植”主题型劳动课程建构为例,教师巧妙利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成为校园内的小农民,促使其与大自然为友,与同伴合作种植、农耕为乐,引领学生在选种子、选工具、定方式、明步骤的体悟过程中感知和丰富种植方面的劳动知识,在浇水、除草、筛苗、除虫、施肥等实践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劳动过程中,通过拍摄植物图片掌握拍摄技能,在菜地测量、数菜苗的实践过程中培育数学技能,在创作种植诗歌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言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创作种植绘画中记录种植的开心经历,丰富审美体验,在采摘胡萝卜、黄瓜等劳动成果中体会合作劳动的快乐,在爱心义卖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宣传劳动产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培养财商。最后,教师将蔬果种植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引导低年级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其习得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积极分享自身习得的种植知识,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在项目化劳动实践中涵养劳动品格。

(二)将劳动与家乡文化融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主题型劳动教育课程,促使学生热爱、尊重并积极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在传承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个体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培养,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促使学生在弘扬劳动精神中涵养文化品格,丰盈生命成长。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不能止步于“农耕种植”范畴,教师要积极融合家乡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和拓展主题型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鲜活、开放互动的劳动实践场域中开阔文化视野,丰盈生命成长。

(三)将劳动与社会实践融合

开阔丰富的劳动场域是有效拓展主题型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条件,校内的一小片劳动实践基地并不能胜任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责任使命,教师应积极搭建社会平台,将劳动实践的场域“泛化”到真实开阔的社会空间中去,引领学生在更为丰富多元的劳动体验中领悟劳动的价值内涵。以“豆腐DIY”工艺制作主题型劳动实践课程为例,教师积极联合周边地区资源,引领学生在有机农场内亲身体验豆腐制作的过程,丰富劳动实践内容,在“体验式”的劳动实践基地寻访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生活中逐渐学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引领学生通过挑拣大豆、浸泡清洗、磨豆滤浆、煮浆点浆等,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涵养学生的劳动品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学会在生活中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做到不铺张浪费。

三、深入开展技能比赛,培养劳动精神

要让劳动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型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基于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擂台赛”,照见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引领学生在劳动技能的展示中激发劳动兴趣、树立劳动意识。以一年级家务体验主题型实践劳动为例,教师围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劳动目标,确定最重要的三项技能“整理书包”“叠被子”“系鞋带”,开展劳动技能比赛,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比赛的激励下充分提升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引领学生通过人人参与、人人评比、人人展示的活动形式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劳动展示中感受劳动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积极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教师应在学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劳动技能比赛,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劳动技能的平台,促使学生在深刻体会劳动乐趣的过程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设计多元评价量表,赋能生命成长

劳动课程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劳动评价的多元价值功能,促使学生劳动素养的稳步提升。教师在实施劳动评价时要充分注重综合评价,通过以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赋能其生命成长。因此,在主题型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依据劳动课程目标设计劳动作品、项目成果、工艺制作、技能展示、劳动档案等表现性劳动评价任务,促使学生在真实互动的多元评价中做出价值判断,促使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效串联,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相融合,以整体全面、科学合理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所得,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以劳动作品评价为例,劳动作品评价就是指种植农作物评价,学生常态化的种植成果就是关键的劳动作品。教师在开展“蔬果种植”主题型劳动体验课程中,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进出基地、开展随机且持续的种植劳动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的表现,还应定期去基地观察、检测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记录蔬果等农作物的土壤干湿、施肥浇水、生长状态等情况,以此深层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教师还需定期查看或组织小组展示学生的种植日记和种植绘本,了解学生在种植体验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个性品质及技能掌握,以此获得更为直观、全面的评价内容。

以项目成果评价为例,教师在开展“寻访油馓文化 弘扬劳动精神”主题劳动实践课程中,通过设计“油馓子寻访调查”的采访活动,引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好采访记录,制作“油馓文化”的思维导图或主题小报,并且录制介绍视频向大家宣传本地特有的美食文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生生互评的方式,从采访记录、思维导图绘制、视频录制、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

以工艺制作评价为例,教师在开展完“折彩粽”主题型劳动实践课程后,将低年级学生手工制作的“折彩粽”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评价,再由班主任、美术教师组成作品评审小组,基于彩粽作品的造型、创意设计、颜色搭配等方面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引领学生体验劳动创造的价值内涵。

再以劳动档案评价为例,教师根据各个阶段的资料收集,通过记录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关键信息内容,整体性、持续性、阶段性地呈现学生的劳动进步程度、技能掌握情况和劳动态度情况,促使学生在主体多元的评价中全面了解自己的劳动素养提升情况,学会积极适时地反省、观照自我,在体会到劳动的德育意蕴的同时明确自身成长的方向。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纵深推进,教师应持续深入地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度改革,积极融合家校社多方资源,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积极开发、建构和拓展主题型劳动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元、层次渐进的劳动实践体验中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涵养劳动品格,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创新精神、形成关键能力,促使学生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中热爱劳动、积极创造,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娥,徐先慧,殷娟.劳动清单引领,落实劳动教育[J]. 中国德育,2020 (19):56-58.

[2]郭伟,赵旭.例谈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J]. 学苑教育,2022 (13):12-13,16.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劳动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物型课程理念构建“山水田园”劳动课程
构建家务劳动课程,让学生爱上劳动
把三颗“种子”播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头
家校联手共谱劳动教育新篇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