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
2024-07-05王祖霞
[摘 要] 幼儿园劳动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利用生活劳动实践对幼儿进行劳动启蒙的教育,是幼儿与周围世界进行积极互动并有效建立情感联结、获得生活体验的过程,是展现幼儿自由生长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幼儿进行劳动创造的自主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培养劳动意识、认识劳动价值、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的关键途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认识到开展园内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设计、开展“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共同推进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劳动教育;现实困境;实施策略
学前阶段是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自我服务、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劳动观念,在活动实践中逐渐提升劳动技能,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同时提高精神品质。本文在深入解读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园内开展的“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为例,阐述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劳动课程,解读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认识不清晰
教师经过调查、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存在“不知劳”的现象,由于成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内涵存在着理念上的偏差,导致劳动教育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以小班开展的“自我服务”实践劳动为例,成人对“穿衣服”的要求是系纽扣、整理衣领和下摆、穿衣速度快,然而幼儿因肢体协调性不够等原因不能区分衣服的正反面、错误排列纽扣顺序、穿衣用时很长等,家长会出现“包办劳动”“替代劳动”等剥夺幼儿劳动权利的行为,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二)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生活化
幼儿园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培育生活技能,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精神品质。在实际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忽视幼儿日常生活中劳动元素的拓展和挖掘,而是引导幼儿体验成人的劳动,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造成幼儿的生活劳动经验得不到有效积累,幼儿的劳动兴趣大大减弱。
(三)劳动教育实施偏场面化
在实际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说教,因害怕幼儿受伤而忽视亲身体验。有些教师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象征性地做一下示范。教师过于重视脑力劳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忽视体力劳动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劳动教育只剩下一副华丽的“躯壳”。
(四)劳动教育评价缺乏多元化
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劳动结果,忽视幼儿劳动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劳动观念的形成及劳动技能的获得,未能实现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实施特点,导致部分幼儿在劳动体验中表现出“功利性”的态度,难以形成积极正向的劳动观念,幼儿无法获得自然舒展、灵动鲜活的生命成长。
二、多元视角倾听,激发劳动兴趣
(一)开展讨论互动,初启劳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参与的劳动往往都是教师、家长安排的,幼儿缺乏劳动的主动意识,且自主劳动的观念意识比较淡薄,缺少一定的劳动技能。虽然幼儿经常听到“劳动”这一词,但他们并不能真正明白劳动之于其成长过程的真实含义。为了充分唤醒幼儿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积极联合家长资源,通过亲子交流、师幼对话、同伴讨论的形式帮助梳理幼儿对劳动的既定认识,通过儿童拍摄、儿童绘画、儿童会议等活动倾听幼儿的内心看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劳动调查问卷”中设计“爸爸妈妈有话说”“童言童语说劳动”等项目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设计“什么是劳动?”“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劳动的场面?”“你参与过哪些劳动?你的劳动心情如何?”“你能用手机记录一下家人的劳动瞬间吗?”“你能画一画正在劳动的人吗?为什么你知道他/她在劳动?”等递进的问题链条,引导幼儿在层次驱动中具象感知劳动的内容和价值。幼儿一开始认为劳动就是做很累很辛苦的事情,基本上把劳动等同于体力付出,这种认识其实是幼儿在最初劳动体验过程中较为片面的看法,折射出幼儿在面对劳动时最初的“消极”心态。由此可见,教师应通过在“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中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二)绘本阅读体验,初步解答困惑
在讨论参与过哪些劳动时,幼儿的回答大多是和幼儿园值日有关的常见劳动,由此可见,幼儿在生活中具有劳动经验较少、劳动体验机会不多的特点。教师针对幼儿对劳动的直观感受,在课堂上通过绘本共读的方式,初步认识更多的劳动内容、劳动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幼儿在“生活中劳动的人”这一话题讨论中认为“在田地里耕地的牛和家里扫地的机器人也在劳动”,他们认为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体都能劳动,分不清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兴趣开展更深层的阅读,初步解答幼儿遇到的困惑。教师可以借助劳动绘本引领幼儿感知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深入了解不同的劳动形态和内容,在谈话与讨论中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
(三)制定劳动清单,促进初步探索
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特点,他们很期待能成为“小小劳动者”。因此,教师可以巧妙联合家庭资源,和家长、幼儿共同探讨设计分层式的幼儿园劳动清单,引导幼儿在一系列可视的、规范的、系统的劳动教育目标和任务中规范劳动行为,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幼儿的劳动认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制定劳动清单、分享劳动清单,在自由和自主中创造劳动的机会、拓宽劳动的场域,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和热情,让幼儿真正成为“劳动”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体验到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服务集体、提升自我的快乐,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养成愿劳动、爱劳动、想劳动的好习惯。在“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中,以小班“自我服务”劳动清单为例,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辅助指导下设计分层式、区域式劳动清单,在“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的理念引领下开展。在学校,幼儿给自己设计了以下劳动清单:①在课堂开始和结束时能自己搬椅子;②自己玩过的玩具,能主动动手整理;③能自主拿取点心、午餐;④能自己尝试扫地、拖地。在家里,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设计了以下劳动清单:①能帮助家人择菜剥豆,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②能把自己的碗筷放进厨房的洗碗池里;③能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在脏衣篓里,能把妈妈叠好的衣服放进衣柜;④会自己仔细刷牙,把用完的毛巾、牙刷放好,能在睡前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和绘本。教师通过劳动清单的制定,为幼儿创设了相对舒展的劳动情境,引领幼儿在游戏化、生活化的劳动实践体验中处于积极、快乐、真我的劳动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情感、自信心和基本生活技能,逐渐厘清劳动的价值内涵。
三、拓展生活实践,培育劳动技能
(一)深入劳动体验,激发劳动意识
在笔者幼儿园开展的“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中,以大班“服务集体”劳动体验实践为例,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些服务集体的意识,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劳动体验,挖掘更多的机会引领幼儿投入日常劳动中,营造良好的班级劳动氛围。教师通过观察小学的劳动值日表、小学的劳动值日区域图片等,在带领幼儿对小学的劳动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后,引领幼儿通过比较小学劳动和幼儿园劳动,直观感受到小学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较多,引导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找出更多劳动的机会。
随着劳动机会和内容的逐渐增加,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发现“每天的劳动任务太多,但是值日生太少”的情况。教师可以启发幼儿结合已有的劳动经验和生活观察,尝试自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劳动任务分配问题,把真正需要值日生做的劳动有效分配。经过讨论,教师有效引导幼儿将劳动分为三大类:一是值日生应做的劳动,二是自我内务整理劳动,三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内容的细分、劳动形式的变换、劳动人员的固定,增强幼儿在劳动方面的主动意识,深层培养、拓展幼儿的劳动技能。
(二)家校有效合作,养成劳动习惯
家务劳动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积极联合家校资源,开展“21天劳动习惯打卡”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自身家庭劳动情况,制定家庭劳动清单,鼓励家长在一旁指导,引导幼儿在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家校有效合作,鼓励学生参与持续性的劳动,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让幼儿的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让幼儿从不愿意劳动、害怕劳动转变到寻找劳动机会、解决劳动中的关键问题,探究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参与的劳动种类,逐渐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自主性、深化劳动情感、涵养劳动品格。
(三)搭建社会平台,增强劳动观念
教师在进行家校联合的同时,也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平台,将劳动教育积极贯穿于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综合实施劳动教育,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果,形成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局面。家庭和社会都是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共同体,教师应积极拓宽劳动场域,丰富社会劳动资源。例如,在“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开心农场采摘”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引领幼儿在采摘瓜果蔬菜、给农场动物喂食的实践体验中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增强劳动观念,丰富情感体验。
四、展开多维评价,赋能生命成长
3—6岁的儿童正处于“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这时期的幼儿非常乐于帮助他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果幼儿的自主性劳动受到鼓励,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极大增强。因此,教师要紧抓幼儿的关键期,积极运用适切、多维、立体、互动的评价方式,融于幼儿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以笔者幼儿园开展的“玩美劳动 愉悦生活”主题活动课程为例,教师通过设计“劳动评价量表”,设立“劳动点赞台”,引领教师、家长在关注幼儿的劳动过程、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劳动态度中进行点赞评价,使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获得肯定;将每项劳动成果转化为积分,当积分达到不同的区间数量时,就可以去“劳动点赞台”领取一份礼物,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幼儿进行劳动积累,有效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教师也可以在“21天劳动习惯打卡”之后,积极鼓励幼儿通过儿童绘画的形式绘出自己的劳动画面,进行自我评价。在活动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不同年级幼儿的劳动照片、劳动视频、劳动故事,组织丰富多样的“劳动展演”活动,让幼儿在劳动颂歌传唱、劳动情景剧表演、劳动歌舞表演中真正有所收获,赋能幼儿的生命成长。
幼儿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启主题型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角色分工、幼儿自主选择等方式,引领幼儿参与较为简单、形式多样的内务整理、生产性劳动和集体劳动,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培育幼儿的劳动技能,深化幼儿的劳动观念,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娟娟.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工程劳动教育的策略[J]. 天津教育,2022 (18):116-118.
[2]邱玉华.“童玩”理念下的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J]. 福建教育,2022 (3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