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05李洁
[摘 要] 文章首先解读了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而后对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分析了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路径。在钻研过程中与时俱进,时时汲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将学生的责任感上升为神圣的使命感,为规范和创新学生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关键词] 责任;信息社会;陶行知;道德规范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正在全方位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各种智能终端已成为常态。网络上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言行相比更加自由。然而,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网络社会规范缺位,网络生态环境纷繁复杂……如何引导小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安全,使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分辨利用,不断内化行为准则和文明规范,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一、信息社会责任内涵解读
信息社会是通过创造、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其中的社会成员通过创新、高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得较高的个人或组织生存与发展优势。
人们在享有信息技术带来的充分便利时,也被赋予新的社会责任,即信息社会责任。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就“信息社会责任”给出了明确定义:“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个体,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能够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对信息技术下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二、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现状描述
小学生心理发育还未成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不高,信息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文化视野狭窄
在当前信息社会环境下,移动设备大众化,信息来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信息污染。小学生尚未具备辨别和正确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但小学生受家长影响也常会刷一刷抖音,课间往往能听到学生议论抖音上的所见所闻。由于这些短视频平台传播信息是“快餐式”的,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欠正确性,再加上视频的审核机制很不规范,一些负面的视频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追捧,致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力较弱,他们对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缺少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梳理近年来的网络诈骗案件发现,其中一部分就是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的。他们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偷偷使用父母的手机支付软件付款,殊不知,木马程序随之植入手机,进而盗走父母银行卡内的存款。在黑客盛行、病毒肆虐的当下,很多小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畅游的同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已经泄露,甚至有可能会遭遇网络骗局,无意中成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受害者。
(三)行为松懈不自律
由于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发布者身份的隐蔽性,一些学生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或者不实信息。他们总觉得“反正没人认识我”,在网络世界里“想怎样就能怎样”,个人行为缺乏自我约束,道德自律意识较弱。例如,有一网民在腾讯微博发文,称:“昨天上午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在建材城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准确说出爸妈的姓名,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40多岁的男子抱走了……帮忙转发,功德无量。”经查,发文的人竟然是一名12岁的五年级男生,为了积攒人气,引起更多粉丝关注,他突发奇想,编了这样一条假信息发在了网上。因此,对于自律能力不足的小学生而言,在缺乏有效约束的自由空间中,极易出现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情况。
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时期,网络信息体量庞大而良莠不齐,若不重视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喜欢新事物、自律意识较弱的学生将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
信息社会责任感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情感,属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修养。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核心在于实现信息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要将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涵养于个人的内心信仰与情感,并在现实情境中表现出来,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有效转化。据此,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体思路如下:
(一)感知信息社会责任
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构建“校园文化主导、家庭支持配合、社会参与保障”的联动机制来强化青少年感知信息社会责任的能力。
首先,校园内要努力营造信息安全知识、网络伦理道德与行为准则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宣传氛围,举行相关的知识竞赛、宣传讲座和项目探究等,激发青少年对网络空间的理性认识。
其次,家庭要多支持与配合,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在虚拟空间里的所想、所为,对孩子的行为不宜“堵”而宜“引”。比如引导孩子认识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一些问题,学会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保障数据、信息、设备的安全。同时,家长更要起到榜样引领作用,自觉抵制信息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正面影响。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和谐家庭教育观”,他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家庭生活中饱含教育意义和作用。因而,一个和谐、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反之,若一个家庭沉迷于网络空间,缺乏情感交流,只会逐渐深陷泥潭,最终家不成家。
最后,社会应加强信息立法教育,注重信息社会良好环境的维护和建设,正确引导舆论的方向,使舆论为实现社会稳定服务。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他要求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担起学校的职责,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感悟等途径,明白自己在信息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内化信息社会责任
由感知到内化,是一个不断积淀、螺旋上升的过程。如何让青少年将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感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必须重视正确的课堂教化。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网络失责现象,折射出小学阶段所应达成的信息社会责任目标,并积淀到个体人格品质上,最终自然外显为网络道德行为。
案例1:有不少手机用户反映自己收到一条“中奖了”的短信,只要点击下载,手机就会自动群发该短信给所有手机联系人,让更多的用户加入群发短信的队伍中。 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新型超级手机病毒,这款名为“中奖了”的恶意手机病毒会窃取手机通信录,然后群发带有病毒链接的短信,并且以几何级数速度扩散,给社会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当多数人下意识认为这是黑客或犯罪分子所为时,警方获悉,始作俑者原来只是一名中学生,而其初衷只为“炫耀技术”。
该案例可以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网络文明小公民”这一课进行剖析,梳理出两条线。一条明线,可以从手机、计算机中毒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认知计算机病毒。可以设计虚拟环境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知道手机或计算机中毒后的症状以及解决办法,增强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意识,树立正确使用计算机、文明上网的责任意识。一条暗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行为对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懂得制造和传播手机、计算机病毒是犯罪行为,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新时代的教师有义务提醒学生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对负责任行为产生敬仰喜好之情,对不负责任行为产生厌恶憎恨之感”。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具体教学目标不断完善责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领悟和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促使青少年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不断内化。
信息社会责任的内化不是一朝即可实现的,教育工作者应像陶行知那样用言、用心、用行、用智慧谋划引领学生,让其携带责任之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积淀。
(三)履行信息社会责任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核心是“实践”。对于思想活跃、追求自我独立的青少年,简单的灌输式、专制性的责任教育,其效果是不明显的,亟需富有内涵和创意的实践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例如,通过主题班会、队会、晨会、倡议会等方式批判不良的网络行为,用漫画全方位展示负责任的信息社会行为,选取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青少年入情入境,达成对网络文明行为的共识,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案例2:结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学内容,笔者组织了scratch主题项目探究活动。邀请学生作为“推广大使”,运用scratch软件制作宣传“网络文明行”的动画作品。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搜集素材,创意设计制作,呈现出诸多推进网络文明行为的典型作品。最终,优秀作品汇总后将在学校晨会时间播放,供全校师生浏览学习。有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活动,信息社会责任感会自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学生将产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是在螺旋上升中前进的。而良好的道德规范助推社会发展。不论是现实生活的法则,还是网络世界的规则,都应处在正确的引导、组织之下。面对学生道德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教师要积极履行其责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完善个人道德规范,遵循集体道德准则,社会才能成为稳定、和谐的共同体。
四、结语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何种身份、何种职业的人,都应有一颗责任心,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身负责。教师扮演着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而应将我们日常的教育内容化作学生未来高翔的双翼。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境中,每个人都能学会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后还会形成习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负责任的信息社会大环境中,教育者若能将难以触摸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必将沉淀为孩子们个性中负责的品质。
教育无定法,殊途却同归。教育工作者不应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具有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唯有具备以上条件,学生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2]卢家楣.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雷世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Z1):107-109.
[4]陈勇斌.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实践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