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培养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2024-07-05邱笑宁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4年6期

[摘 要]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各种阅读资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旧模式,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数学阅读,以此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 数学阅读;阅读能力;数学素养

谈起阅读,容易让人联想到文科阅读,但很难让人将其与数学建立联系. 因为谈起数学学习,让人联想到的大多为知识讲授和解题练习,可见数学教学过度关注数式演算,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受其影响,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影响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要知道,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若教学中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监控,势必影响数学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品质.

纵观近几年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能力的考查,数学应用题的比重逐年提升,当面对此类问题时,学生常常因难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而陷入困顿,产生畏难情绪.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供参考!

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为学生准备导学单,以期通过“捞干货”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过度应用可能导致学习远离教材. 要知道,教材的编写与校对是非常严谨的,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素材. 教师应合理利用资料资源,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致阅读,让学生理解其内容与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案例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的教学片段.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

(1)给出年份,你能给出相应的我国人口数吗?

(2)物体下落2 s时,其下落距离是多少?

(3)给出时间,你能说出当时的气温吗?全天最高气温是多少?它是在何时出现的?气温何时在0 ℃以上,何时在0 ℃以下?

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中的情境,然后回答上述问题. 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发现:由问题(1)可知,每一个年份都有唯一的人口数与之对应,如2022年末,我国人口数为141175万;由问题(2)可知,物体下落过程中,在任意时刻都有唯一的下落距离与之对应,如物体下落2 s时,其下落距离为19.6 m;由问题(3)可知,当时间一定时,都有唯一的温度与之对应. 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让学生总结上述三个情境问题的共同特征,然后尝试归纳总结函数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任意”“唯一”进行辨析,以此掌握函数的本质,深化函数概念的理解.

该教学片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以明确任务为指导.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不是简单粗略地阅读,而是需要有明确任务的指导. 在本案例教学中,在阅读前,教师基于教学重难点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与实践,以此通过有效阅读掌握材料的重点,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阅读任务的设计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如问题(1)的情境,教材的问题是“你能根据人口资料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为了突出重点,教师改编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任意”“唯一”等关键词的含义. 这样的改编,能让学生将阅读重点放在具体的研究上. 另外,通过三个情境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对应关系,继而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明确任务的指导下,学生阅读更具方向性,从而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其次,数学语言既包含文字语言,又包含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因此数学阅读应关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如上述情境,有的是用列表的方式呈现的,有的是用解析式表达的,还有的是用图象显现的,这样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数学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最后,数学教材因限于篇幅,省略了一些推理过程,这使得知识点间的跨度较大,影响了阅读效果. 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坡度的问题进行指引,或者引入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顺利阅读. 当然,有些有价值的信息隐藏于大量的材料中,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画重点、做记号、提问题等方式提炼信息,培养动脑、动手、动口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应强调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不过,数学阅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若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可能会变成简单的浏览,这样既会消耗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高耗能、低产出”的现象. 其实,在日常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

阅读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明晰相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以及应该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

(2)这个问题的题意是什么?

解题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探索等活动理解问题的本意,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找到阻碍数学思维活动展开的真实缘由.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该题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关键条件是什么?还有哪些隐含信息?通过自问自答,让学生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条件. 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关键词、关键数据以图象或表格的方式加以呈现,借助数形结合,让问题更加简洁化、清晰化.

(3)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经历一些挫折,遭遇一些失败,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之前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当时是如何解决的呢?”“两者有何区别与联想?”这样通过迁移实现由难到易、由陌生到熟悉的转化,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计划,增强学生的解题信心.

(4)这样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监控自己是否偏离了目标,思考根据既定策略是否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以减少或避免遇到障碍就中断前行的情况发生,切实提高解题效率.

总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要学会边阅读边思考,以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品质.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课堂上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阅读,大多让学生粗略地浏览后,就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以教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觉性,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将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缺少具体指导和检查监督等环节,使得阅读出现了“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影响了数学阅读效果. 基于此,教师不妨将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制定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案例2 “祖暅原理”的阅读提纲.

为了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笔者为学生制定了一份阅读提纲.

(1)你对祖冲之和祖暅了解多少?你还知道哪些数学家和他的故事?

(2)祖暅发现了什么?他是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证明的呢?

(3)祖暅原理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呢?

在阅读提纲的指引下,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阅读的价值,激发参与数学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总之,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其在数学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数学阅读训练,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