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助力日常教学

2024-07-05李冬梅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4年6期

[摘 要] 基于课标要求,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可有效拓展教学空间,落实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导入教学为例,提出根据教材特点与缺陷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凸显创造性使用教材助力日常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 教材;创造性;等差数列;导入教学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推进,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主要表现在教师根据学情特点科学地调整、增补、重组教材,让整合之后的教材与课标要求更契合,以助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然而,当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到位,甚至有些教师剑走偏锋,在开发教材时脱离了教学实际. 事实上,想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基于整体的视角开发与整合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属于人类的一种活动,教师应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重塑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从亲历中感知知识的来龙去脉,由此完善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此处提到的“再创造”,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让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关系与本质产生深刻理解,而非机械地直接呈现结论性内容. 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剖析教材

本文所提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选自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材,笔者在剖析学情、教情与考情的基础上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1. 教材设计意图的分析

教材以“1+2+3+…+100”的高斯算法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关注首尾相加法,通过类比来揭露首项和公差均为1的等差数列要分成n为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而后利用高斯算法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经化简获得求前n个正整数的和的公式. 此为探索特殊情况的过程. 想要明确一般情况,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应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高斯在数学算法上作出过杰出贡献,同时高斯算法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将高斯算法作为开篇内容,既可渗透数学文化,又能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探索兴趣. 教材对公式的推导应用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此为常见且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对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学生获得一般化数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阶梯. 基于以上分析来看,如此设计教材的目的在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精神,为学生获得一般化数学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2. 教材缺陷思考

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教材如此设计确实很恰当,不论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兴趣激发,还是研究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堪称完美. 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笔者认为授课时,若凭借教材所提的高斯算法进行课堂导入,则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①首尾相加法是高斯想到的,而非学生想到的,存在将算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的嫌疑,缺乏知识“再创造”的过程;②以高斯算法为起点,深入“倒序相加”的过程比较生涩,若处理不好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③对公式的认识比较表浅,无法实现深度学习[1].

基于上述剖析来看,即使按照教材流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难以真正锤炼学生的思维. 鉴于此,笔者针对本节课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设计

新课标引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重视教学过程,教师可从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等方面逐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可将数形结合作为教学主线,即先借助直观图形诱发学生直观想象,再以抽象的代数表达助推学生发展逻辑推理素养. 为了充分体现创造性使用教材对助推课堂教学的益处,本文详细探讨课堂的导入环节.

师:如图1所示(用多媒体展示),此为一堆圆木桩,最上面一层有1根木桩,逐层往下分别有2根、3根、4根……谁来说说当层数为100时,共有多少根木桩?

生1:可以考虑首尾配对,即第一层与最后一层配对,第二层与倒数第二层配对……一共可配50对,列式为(1+100)+(2+99)+(3+98)+…+(50+51)=101×50=5050.

值得注意的是,若学生没有想到这种首尾相加法,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引导. 若引入不当,则存在直接灌输的嫌疑,即若教师点拨不当,则与教材直接呈现高斯算法有相同的问题.

师:非常好!你们所提的这种算法与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想到的算法一样,看来大家都具备数学家的基本素质. 这位同学以列式的方法来计算木桩的总数量,对运算技巧的要求较高,如果从图形的角度来分析,能否利用更便捷的方法来计算呢?

生2:从木桩堆的侧面来看,100层木桩堆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从图形的角度来看,木桩的总数量与三角形的面积有关系,但是木桩堆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木桩的总数量难以等同,思维至此卡壳了.

师:这一想法有点意思,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大家都很熟悉,既然无法将三角形的面积与木桩数量画上等号,可否从其他图形来思考呢?

生3:或许可用平行四边形来分析.

师:哦?请描述得更具体一些.

生3:增加同样多的木桩进行拼搭,将原本100层的三角形木桩堆转化为每一层均有101根木桩的100层平行四边形木桩堆,由此可得平行四边形木桩堆的木桩总数量为(100+1)×100=10100,则三角形木桩堆的木桩总数量是10100÷2=5050.

师:非常好!将转化之前的三角形木桩堆用数列来表示,该如何描述呢?

生4:应该属于等差数列,其首项与公差均为1.

师:通过以上探索,明确了1+2+3+…+100=5050,即首项与公差均为1的等差数列前100项的和为5050. 将这一结论进行推广,用S来表示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否得到Sn的表达式?

生5:可以,S=.

师:可否用直观图形来表示?

生6:如图2所示,将a,a,…,a从上到下摆放成三角形,其中第1行的圆点数量为1,第2行的圆点数量为2,第3行的圆点数量为3,以此类推,第n行的圆点数量为n,将所形成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则每一行的圆点数量均为n+1,共有n行. 因此,平行四边形中的圆点数量为n(n+1),则三角形中的圆点数量就是. (多媒体演示推导过程)

师:分析得不错,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倒序相加法. 用这个方法推导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呢?

生7: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公式S=.

师: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哪些量必须明确?

生8:想要计算,必须明确等差数列的首项a和末项a,同时要知道项数n的具体值.

师:非常好,基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形式进行分析,可联想到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

生9:我记得探索梯形的面积时,就是将梯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来完成的,其面积公式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有高度相似性.

师:是的,可否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原理?

生9:两者的构造方法高度相似,都是将原图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即通过倒序相加获得的.

师:为什么要倒序相加呢?

生9:将不相等的部分补充为相等的部分,更便于理解与计算.

师:很好!倒序相加就是将一个等差数列构造成数值完全一样的常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文字语言相比,图形语言的应用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这种转化更便于学生理解. 上述导入模式成功突破了教材用高斯算法导入的局限,高斯算法导入属于从代数维度去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对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则将原本抽象、静止的代数模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模式,学生的思维从三角形的面积出发,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来,不仅揭露了倒序相加法的原理,还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公式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在此过程中,笔者若依靠教材提供的方法,带领学生纯粹从代数层面进行探索,则学生只会死记公式,难以理解公式的本质.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揭露了倒序相加法的形成原理与计算过程,使学生直观想象素养与数学抽象素养得到了发展.

思考与感悟

1.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必然趋势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利用教材所呈现的例子实施教学理所当然,但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则有悖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事实证明,依托教材实施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知识特点而定,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践行深度学习理念的基础. 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

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研究,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在于倒序相加法的应用原理,若按部就班地应用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导入,则难以揭露原理本质;而创造性使用教材,带领学生从图形着手去探索,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活化了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主动想到用圆点来刻画问题,渗透着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推动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有效发展.

2. 理解教材是创造性应用教材的基础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创造性使用教材助力教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不偏离教学目标. 当前,高中数学教材版本众多,一线教师不能只将目光紧盯在自己使用的教材上,还要关注其他版本教材,从其他版本教材中获取一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信息,为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灵感. 本节课对课堂导入环节的改造,就源于其他版本教材提供的信息. 事实证明,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效果优于单纯的代数教学的效果. 因此,此为一次成功的改造过程.

3.与时俱进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了天壤之别,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崛起,教育信息化已经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教师应与时俱进,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让信息技术成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辅助工具.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课改的进度,掌握好政策的风向标,在发展学力的基础上设计教学. 例如本节课,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图形变化情况,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图形怎样由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理解倒序相加法奠定了基础.

总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本意不是摒弃教材,而是以新课标为依据,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取舍与增补,使得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构思及教学过程能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2].

参考文献:

[1] 林泽华,李孝诚. 基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创新性教学设计——透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视点[J]. 中学数学,2024(03):26-28.

[2] 张炜. 例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设计及反思——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J]. 理科考试研究,2022,29(1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