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师生冲突的根源辨识、预防举措与处理策略

2024-07-05赵冬冬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中小学教师

[摘  要]  “师生冲突"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是一种教育之殇。扎根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与现代学校情境可以发现,“尊师重教"传统的衰落、“师道尊严"文化的退场、“关爱后生"美德的失守、“遵纪守法"规则的忘却,导致中小学师生冲突频繁发生。在此背景下,预防中小学师生冲突事件发生,要求政府主导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强化师生行为的法治引导、学校积极创造师道尊严的校园文化、教师主动修习专业育人的能力素养。与此同时,处理中小学师生冲突事件,需要根据冲突程度进行合法的惩戒、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协商对话、引入第三方介入调节师生冲突、运用综合性方式修复师生关系。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学生;师生冲突;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6;G6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4)07-0098-13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中小学校育人实践有序、有效开展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近些年来,“师生冲突"却成为中小学校频繁发生的教育事件,从而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2021年5月,广西一所学校的学生在遭遇批评后踩断拖把,手持棍棒殴打教师;2022年,接连曝出多起因“居家上学”的网课纪律问题引发的师生公开对骂新闻;2023年5月,湖南永州一名初二的男生上课期间与女教师互扇耳光,事后女教师的丈夫用螺丝刀捅伤该男生;等等。这些事件均引起网络热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事实上,我国一直流传“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等优良传统,崇尚教师“关爱后生"、学生“尊师敬贤",而师生冲突的产生既严重损害了学校教育的公信力和教师职业声誉,又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学生健康成长。整体上讲,中小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规避师生冲突的发生是助力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师生冲突"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事项, 不能

收稿日期:2023-06-10;修回日期:2023-11-27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中小学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系布局与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23SJZD038)。

作者简介:赵冬冬,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

引用格式:赵冬冬.中小学师生冲突的根源辨识、预防举措与处理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7):98-110.

Citation format:ZHAO Dongdong.The Identification of Root Causes,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4(7):98-110.第7期2024年7月      赵冬冬:中小学师生冲突的根源辨识、预防举措与处理策略No.7Jul.2024不关注、不得不重视。围绕“师生冲突”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发现,当前相关研究侧重从理论上分析师生冲突的应然原因与实然对策,三点不足亟待正视:一是阐述师生冲突属性及其产生时,缺少立足传统与现代教育语境对其“根"“本"的论证;二是理论上的应然分析与实践中的实然应对存在“两张皮"式的错位;三是构想如何“解决冲突"之前缺少对于如何“预防冲突"的构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既有研究对“师生冲突”的系统化研究较少,不提或淡化提及是一种近乎常态化的学术图景。鉴于此,面对近些年来中小学校场域内频繁发生的师生冲突事件,有必要重提“师生冲突"这一论题,在辨识冲突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探寻冲突事件发生之前的预防举措和发生之后的处理策略,为规避中小学师生冲突提供一些参考或启益。

一、中小学师生冲突的根源辨识

“冲突”是组织中的一种对立[1],“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2]。“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教育观念、权利地位、资源匹配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师生双方视彼此为攻击对象,以打败对方、满足己方利益为目的而发生带有伤害性质的言语或肢体行为的互动过程”[3]。它突破师生和谐共处的关系边界,打破师生伦理的传统道德,衍生家校之间、师生之间严重的信任危机。可以说,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是一种教育之殇。扎根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与现代学校情境可以发现,“尊师重教”是我国历代承继的优良教育传统,它对教师和学生交往行为都有潜移默化的规约作用,近现代这种传统的“衰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二者行为的“异化”。进而言之,“尊敬(重)教师”是学生及其家长等主体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首要行为自觉,“关爱(护)学生”是教师作为师者开展育人实践的首要行为选择,二者是相依相存的关系,交互助生、存毁与共;而当“异化”产生,学生侧“师道尊严”文化会退场、教师侧“关爱后生"美德会失守,致使师生之间共处共生关系破裂、对立关系形成。在强调“依法行事(治教)”的当代,二者对于自身行为“合乎法纪”的忘却会衍生不自知、不自觉、不自控的“逾越法纪”的言行。站在社会教育大环境以及对教师、学生本体行为伦理与法理角度解构、论析“中小学师生冲突”可以觉知,中小学校场域内频繁发生师生冲突的“根源"至少能够从四个方面概述。

(一)“尊师重教"传统的衰落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与传续的基因与根脉。可是,当“尊师重教"传统遇到个人的现代性张扬的时代,后现代思潮催生人的自主性增长,去中心化成为时代的价值取向之一。这会导致“尊师重教"传统逐渐衰落,进而衍生家长时常将教师视为随意惩罚孩子的“暴君",学生常以刁钻古怪的问题责难教师,社会上普遍不再将教师看作道之代表、礼之化身、德之典范,不断向教师权威地位发起攻击[4]。“尊师重教"传统的衰落带来社会对于教师、教育产生矮化认知,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滋养师生冲突的“温室"。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以“教书"实现“育人"目的是数千年来中国教育的基本追求和价值信奉。现时期提起“教师",众口相传的是“灵魂的工程师",言语中充满对教师职业的“尊崇",可是“教师"在现实中却多因“工作累"“工作忙"“薪资低"等原因而遭遇“职业轻视",且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这种“轻视"呈现愈益严重的态势。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在社会改革大局中得到“优先关照"都是应然之举,可是实然本相却并非如此。例如,以优先发展教育为中心的“重视教育"不仅是国家政策文本的常见术语,也是学术研究中被频繁提及的语汇。然而,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整个国民体系中与“政治"“经济"等领域和行业相比并没有得到显著的“特殊照顾"。“尊师"与“重教"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为“口语化"“术语化"的政策辞令。受此影响,“尊师重教"传统逐渐衰落,由此导致中小学校场域内的“轻师"、“鄙师"、“贱师"乃至“辱师"现象滋生。

(二)“师道尊严"文化的退场

“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而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积淀的优秀教育文化精要就是“师道尊严"。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讲求学生对于教师“无条件"的尊崇,是单向度缺少平等的“尊师",而现代意义上的“师道"是建立在“教师爱生、学生尊师"基础上双向平等的“师道"[5]。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工具理性、道德独断论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损害师道尊严的现象屡屡出现。比如校闹事件致使教师当众被羞辱、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违纪裁定而掌掴教师、家长带人入校连同学生辱骂殴打教师等等。这些现象并不少见,且无不反映出“师道尊严"文化的退场,学生(还包括学生关涉的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主体)对于教师职业和专业逐渐丧失尊重与敬畏,师生冲突成为“师道尊严"文化退场的衍生品。现如今的中小学生多崇尚自由,个性中裹挟着叛逆的习气,抗拒集体意愿与教师管理,尤其是少子化时代长辈对于幼子的宠溺助长了青少年学生的叛逆习气。而且,现代社会代际之间差异的加剧,尤其是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权威,其知识占有者的上位形象被颠覆、知识传授与解读的话语权被限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道德与知识权威角色被消解,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而是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教师遭遇高道德要求,低社会地位;高职业要求,低专业认同;收支比失衡,以谋生为职业;自我实现感、道德感低[6]。一些教师妄自菲薄,不仅没有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没有确立为人师表的尊严感,还把自己混同于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而随波逐流。因此,社会中的部分主体倾向于质疑、否认乃至批评教师职业与专业权威的合法性,尤其是学生在“师道尊严"文化退场的环境中会选择坚持自身独特的行为取向与价值立场,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彰显个性、追求自主(自由),主观故意忽视或者轻视“师道尊严”的传世教育文化,与教师发生冲突。

(三)“关爱后生"美德的失守

“教师"的概念初见于《礼记·文王世子》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一论述传递出“教师"教人“修己善行"“进德修业"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的称谓多种多样,比如“夫子"“山长"“西宾"“教谕"“师保",而其隐喻多为“春蚕"“蜡烛"“园丁"“春雨"等等。教师的语谓演变及其多元隐喻透射出教师职业存在的美好意向与想象。相对于学生来讲,教师是“年龄"意义上的“长者"、“学识"意义上的“师者"、“见识"意义上的“前辈",学生是教师的“后生晚辈",作为长者、师者、前辈,长久以来教师职业被赋予“关爱后生"的美德要求与规范。可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引起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日渐确立和巩固,中小学教师在育人生活中逐渐体验不到为人师者的“尊崇"与“成就",无法将学生视作由自身知识与人格滋养和塑造的“后生",无法坚守“关爱后生"的师者美德,而学生因“被关爱”的缺失衍生主体地位的旁落、心理归属感的消减等会与教师抗争导致冲突发生[7]。

现时期诸多社会建设事项中,育人是最主要的任务,而育人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其中,教师作为道德实践者,是介于学生和学校之间、勾连学生与学校公共关系的纽带和载体,存有对学生与学校的职责,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还要契合学校的安排,很难在利益关系交错的学校情境中实现各教育主体对教师职业期待的满足。在此背景下,牺牲学生利益而满足学校制度安排成为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育人决策的常规选项。一些中小学教师缺少与学生平等相待的心态和姿态,对待学生或有意或无意地拔高自身地位,缺少“弯下腰来做教育"的心态和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处意识欠缺,对学生事务惯常根据长者立场的经验简化处理,遇到问题倾向以语言训斥或者“打手板"等迅捷方式解决,导致师生矛盾衍生甚或加剧,进而产生师生冲突。

(四)“遵纪守法"规则的忘却

自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在我国萌生以来,任一时期的社会建设都将对于法律的遵守视作关键环节,守法的普遍程度是检验社会“法治"“文明"的要件[8]。“遵纪守法"是各主体参与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但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主体内部“生根发芽"导致其约束自身言行的规则意识淡薄,相应衍生“遵纪守法"规则的忘却,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共识达成难度提高、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增大。例如,四川眉山市一所中学初三学生因被教师罚站而怀恨在心,随后紧握砖头从教师背后击打其头部9次致其死亡[9]。这是典型的违纪违法的中小学师生冲突事件。与之类同,师生冲突事件中教师当众掌掴学生致伤事件也是屡见报端。显而易见,“遵纪守法"是公民信守的基本行为规则,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实践主体更应该信从“遵纪守法"的规则,反之则双方会产生不计后果的冲突事件。

一些中小学教师将“教师"视为“一般社会人"而非“教育职业人",对于学生违纪问题诉诸身体或心理重惩;一些学生不明确身为学生的行为边界,遇到问题较为感性冲动,轻则与教师争辩,重则对教师谩骂甚或殴打[3]。此外,法治教育在中小学校很大程度上处于缺位状态,虽然“道德与法治”作为必修课,但是“重道德"而“轻法治"现象并不少见。即便一些中小学校配置“法制副校长",其作用也多未达预期,只是学校为体现前沿性办学智慧的“应急之举",校园“普法"成效低微,中小学师生并未接受系统性法治教育。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校师生忘却“遵纪守法"规则,交往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张扬个性,产生分歧、产生矛盾时行为选择超越法律边界,以暴戾的言行替代理性的交往,冲突中行为不计后果,只考虑个人利益得失,采取极端手段而罔顾法纪。可以说,制度虚设让师生缺少法治意识和观念,而“遵纪守法"规则的忘却导致师生冲突频繁发生。

二、中小学师生冲突的预防举措

我国教育风险治理秉持“重应急、轻预防"的“失衡"观念,“预防为主"的行动宣言尚未得到关注[10]。师生关系建立抑或维系问题“预防"重于“处理",即中小学师生冲突事件尚未发生之前进行事前预防是减少甚或杜绝冲突的关键一环。其中,前述的“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关爱后生"“遵纪守法"等内容,初步展现了中小学师生冲突事件之所以产生,来自外部环境、学生侧、教师侧以及师生双侧本体等不同维度的关键致因。因此,立足中小学师生冲突产生根源的探析,预防师生冲突有必要从这些“关键致因”的化解层面下功夫,发挥政府、学校、教师和教育部门的主体优势,在回应冲突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布局预防举措。

(一)政府主导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和灵魂,而教育的供给侧是政府。面对尊师重教传统的衰落,预防中小学师生冲突有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由中央政府统筹、地方政府协作,建构不同层级政府间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联动,让教师职业有尊严、教师和教育被信任,以及多途径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

第一,立足教师本位,保障教师职业尊严。“尊严"是主体精神“被尊重"赋予的“他者认同感",社会不尊重教师和教育导致教师尊严感丧失将滋生师生冲突。要预防师生冲突亟待立足教师本位,保障教师职业尊严,以“尊严感"的赋予让教师安心从教[11]。一方面,要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依法、依规保障教师从教的权益,合理核定教师工作量,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保护教师人身安全,保障教师能够热心、舒心、静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财政重点投入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加大教师荣誉制度建设,使教师真正具有职业幸福感[6]。

第二,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增进家长以及社会对教师和教育的信任。“尊师重教"既是一种教育传统,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它存在于日常学校教育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提及协同育人,即便“家校社”协同育人占据“主流”位置,但是家庭与学校协同才是提高育人质量、塑造教育形象最具现实性的举措。因此,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亟待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教育局配合、地方教育学院(教育发展中心)担当重任,引导、指导甚或要求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中优化协同育人体系与结构,增进家长以及社会对教师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信任。一方面,要让学校成为搭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互动平台的“主力军",依托三级家委会、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教师家访、家长微信群等力推家校双主体育人合作[12],消除师生冲突引起的家长对教师、教育的“污名化印象"及部分教师的“角色傲慢"。另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平台,通过亲民化的网络平台向社会推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事新闻,增进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师育人实况的了解,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

第三,深化先进教师典型人物事迹宣传。信息化时代个体的认知与价值取向往往被舆论牵引,舆论引导是政府和社会通过影响人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来塑造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持续深化先进教师典型人物事迹宣传,通过宣传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塑造中小学教师与教育正确的社会形象。一方面,注重宣传造势,立足舆论牵引人的价值认同来引导社会理解教育发展的优异成绩、教师育人的实际境遇以及教师职业发展诉求与实践。例如,以不夸张、不煽情、不做作的形式还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二郎庙小学张鹏程等先进教师典型人物事迹,让社会了解师者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以及师生浓情意切共处的感人场景。另一方面,先进教师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形式要多样、宣传内容要客观、宣传语言要“接地气"、宣传平台要“大众化",让社会大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典型教师人物事迹的感染力,深化社会对于尊师重教传统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育部门强化师生行为的法治引导

懂法与守法是主体存在于社会的“底线",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敬畏法律且显现于言行。教育部门是学校的领导主体,对于学校活动及学校主体行为可以产生直接规约和影响。因此,对于预防师生冲突,教育部门要强化师生行为的法治引导,引入法治思维约束师生言行,对教育现场中的师生冲突隐患进行化解。

第一,推动“依法治校”进人心。依法治校是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让法与政策、法与学校规章制度有机统一[13],是现代学校治理理念与实践的核心要义,推动依法治校是预防师生冲突的必要选择。教育部门应进行学校监管的顶层设计,主张学校要以依法治校为原则,严格按照学校章程和相关制度设计规约教师与学生,推动依法治校进入师生意识深处。其中,考察与考核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要关注教师的道德素养水平和管理学生的言行,同时要将对学生管理行为的规范纳入监察范围,立足监察结果给予二者相应奖惩,以此实现真正意义的依法治校。

第二,助力法治培训进校园。“遵纪守法"以主体对“为何守法"和“如何守法"的理解为前提,法治培训可以帮助师生及时理解记忆、迁移内化和具体使用法治知识与常识,培养师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行为。教育部门可以协调或邀请地区法院、检察院、辖区派出所、法律事务所等单位的专业人员进入校园,向教师、学生介绍人身伤害、造谣诽谤等事件的法律边界与违法后果,重点从法治的视角阐述师生冲突的守法与违法。同时,要求学校求真务实,完善法治培训服务系统,关注对师生法治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拒绝对于法治培训形式化与表面化的敷衍与应付。此外,在系列法治培训后,征求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关于教师管理学生行为与学生日常行为要求的意见,指导学校制定教师与学生校园行为规范,在法治意义上让师生明晰言行边界。

第三,强调法治课程进课堂。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法治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短板,培养学生的法治观亟待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强调法治课程进课堂,让学生了解法律边界以及违法、抗法的后果,培养学生的遵纪意识和守法观念。一方面,法治课程建设当以宪法教育为核心,重点融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愿说理"“敢说理"“会说理"“说好理",尽可能广泛地对诸种违法理由进行审辨[14]。另一方面,法治课程建设与实施要借助于校外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校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以实现“吓阻向善"(scared straight)。如组织学生观看法治影视剧、课堂引入网络热议的违法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必要条件下可以让服刑人员进入虚拟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违法的后果与守法的意义。

(三)学校积极创造师道尊严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各主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外在的精神风貌以及由此展现迥异于众的文化氛围与文化风格。教育大计,“师道尊严"理应为先,缺少师道尊严的文化濡染则师生言行就背离伦理道德。因此,融入真实的学校生活情境,作为学校“领头羊”“代言人”的校长需担当重任。预防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亟待校长主动作为,充分意识到“师生冲突”衍生的负面影响,规范教师、学生言行,依托校园活动创设师道尊严校园文化,打造现代意义上赋予师道尊严文化的校园文化图景。

第一,强化教师的言行规范。师生冲突的关键致因之一是学生眼中教师言行与自身预期教师职业不匹配引起学生对教师本人不认可、不接受所衍生对立抗争的结果,预防师生冲突需要学校强化教师的言行规范。一方面,校长要站在体制的高位帮助教师纾解监管体系对教师的“苛责”,规避制度性要求对教师专业自主的“逼压",营造给予教师“面子”的学校场域文化环境,以监管体系的优化助力教师专业且理性地践履职责。另一方面,校长要引导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明确师者的使命担当,以“走心"“尽心"“有心"的态度与行为及时了解其所在班级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生活中的悲喜遭遇,规避用成人思维框定学生行为的认知取向,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在达成教育共识的基础上巩固师生友谊。此外,当教师出现育人过错时,及时地弥补既必要且必需,比如校长或分管德育副校长可以协调甚或要求教师向不谙世事的学生解释做出特定选择的缘由,化解师生之间的潜在冲突。

第二,注重学生的言行干预。学生一般在师生冲突中因身体弱小而处于“行为弱势、情绪强势"的一方,预防师生冲突要注重对学生言行的干预。一方面,校长要求班主任重点关照班级中性格较为孤僻或者个性较强的学生的言行规范,尤其关注曾经与教师有过或者存在矛盾的学生,对班级特殊学生个体或群体行为规范有基本预判,为学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校长或分管德育副校长要求心理室连同班主任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教师行为,对于教师超出师德限度的行为及其相关言论要克制情绪,在理解自身“为什么受批评"以及“为什么受这样的批评"之后,针对教师言行在必要的情况下直接或者通过家长向学校抑或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辩,在规避冲突的前提下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第三,开展尊师爱生的校园活动。尊师爱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当学生不再尊重教师、教师不再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也就自然而然。开展尊师爱生的校园活动是预防师生冲突的关键步骤,校长及学校中层领导需担当重要角色。一方面,立足新时代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机开展“师道"教育,立足区域传统文化开设“师道"大讲堂,营造关注“师道尊严"文化的学校氛围,规避校园内“轻师"“鄙师"“辱师"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创设校园“微型教师节"“关爱学生节",系统开展“尊师"“敬师"“爱生"“惠生"等主题活动,营造“生尊师、师爱生"的环境。同时,基于学生兴趣建立带有学校文化风格的集体活动常规,邀请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创设可能。

(四)教师主动修习专业育人的能力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构成教师的责任本体,指向现代教育语境中教师以“教书"的形式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以达成“育人"的目标。教师是师生冲突的主要参与者,更多情境下是师生冲突的“发起者”,即便冲突的产生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行为”,但是通常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在其中多占据“主导”位置[3]。这决定了预防中小学师生冲突迫切需要教师主动修习专业育人的能力素养,以自身能力素养的提升降低师生冲突事件发生的可能。

第一,规范教师专业育人的职业言行。教师行为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其能其所会,更要求其能知、能思其所行。中小学生思维活跃敏感、个性张扬不拘,尤其关注外界施予己身的评价,这决定了预防师生冲突要规范教师专业育人的职业言行。首先,教师要规范日常用语,切忌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评、指责学生,或者因学生违纪就给学生下结论、贴标签,规避用“傻"“笨"“呆"“丑"等侮辱性话语给学生言行定性。其次,教师要把握师生间的距离,在学生面前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自觉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宽严相济,善于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沟通,关爱学生的同时维护师者在学生面前应有的威严。再次,教师要审慎进行教育惩戒,惩戒方式选择要立足学生心智性格特点,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频次及其造成的后果,杜绝“情绪化"“泄私愤"等以学生成长为代价的教育惩戒。最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涉及每个普通人,不只是拔尖创新人才或者优秀杰出人才,也包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15],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是教师职业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与操守。

第二,丰富教师专业育人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学识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预防师生冲突需要丰富教师专业育人的知识结构,塑造师者职业与专业权威。一是丰富学科知识,包括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基于学生的发展专业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学业指导,获得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地位。二是丰富学生成长知识,主动了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明确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等,以便有效施教和监管。三是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紧跟时代步伐审视自身的知识观、认知观,将专业育人知识作为个体形成师者思想与观点的基础,以此提高个体学识修养。

第三,提高教师专业育人的道德修养。“师德为先、为人师表"是我国尊师重教传统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提高专业育人的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师者职责,规避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一方面,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敬重。这要求教师坚守为人师者的道德底线,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规范自身专业育人实践、以“四个引路人"的标准确定自身专业育人职责,恪守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育人态度和有道德、有品位的育人行动原则。另一方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否则,为师者“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这要求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参与、学校强化师德建设与师风监管,及时清退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帮助学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处理策略

师生冲突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处理既是化解冲突消极影响的关键,也是预防冲突再次发生的良机。其中,“有理"是处理师生冲突的内核,“理”的理顺与运用关键在校长、核心在教师。立足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根源及预防举措,处理中小学师生冲突有必要融入时下的教育情境,注重冲突事件发生之中及发生之后的过程性、及时性处置。面对冲突事件的发生,有必要逐一从“法理"“事理"“公理"“情理"的角度切入,在“有理"的基础上及时、有序地处理师生冲突。

(一)尊重法理:根据冲突程度进行合法的惩戒

法律是规范公民社会生存行为、打造社会主体交往秩序的根本性法则,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逾越法纪,超越法纪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合法的惩戒。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背景下,在尊重法理的基础上,处理师生冲突的方案才能让冲突各方信服。由此,要根据师生冲突的严重程度,参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观念,在师生冲突发生之后裁决冲突的责任划分与惩处标准,及时处置严防教育舆情的衍生及恶化蔓延。其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及其治理理念的践履要求“校闹"不能成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裁决师生冲突的依据,处理师生冲突必须破除“谁闹谁有理"抑或“谁有关系谁有理"的“妥协式"陈规,坚持遵从法治原则的以事论事的行动法则,保障教师与学生公正、平等的学校环境。此外,根据冲突程度进行合法的惩戒是尊重法理的选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冲突中对于对方的伤害程度已经违法,就必须付诸法理解决,既给予冲突双方合法的惩戒,又给予潜在的冲突主体一定的警戒示范。

(二)注重事理: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协商对话

“真正有品质的教育、真正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平等的教育"[16]。师生关系问题的处理离不开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互相尊重的对话交流。其中,处置冲突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建立交流,师生双方交流对话的过程是揭示事理的过程,处理师生冲突要注重事理,从交流出发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协商对话,借以实现双方的利益平衡。首先,冲突由双方参与,事发原因理当从双方身上进行探寻,冲突过后在彼此心性平稳的情景下,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还原事件的发生场景,找到冲突产生的根源所在。其次,作为教师,理当先反思在冲突中采取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虑教师行为的主观动机。同时,对于学生的行为及其动机也要做出客观理性的评判,重点审视师生冲突对彼此造成的身体与心理伤害程度,关注是否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等,以此作为处理师生冲突的基本原则甚或底线依据。再次,师生间的协商对话要重点关注冲突产生的原因、冲突的过程、哪方遭受伤害较严重等因素,在对三者的权衡中决定由哪方道歉、赔偿,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最后,协商对话获得处理方案之后,要关注后续追踪,谨防教师或者学生“言实不一"导致冲突再现。

(三)看重公理:引入第三方介入调节师生冲突

“冲突是人们生活的常态,任何环境都无法避免冲突的产生"[17]。冲突产生是人的适应性的完美受到了限制,继而选择对抗作为达到有用真理的最佳机制[18]。可是,主体“自认为"的“有用真理"并不一定是真理,有用真理的关键标准是存有“公理"指向。无论教师还是学校都是教育共同体中的平等参与者,处理师生冲突要“看重公理",使其成为贯穿冲突事件处置全过程的指导性原则,立足引入第三方介入调解达成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共识形成。其中,“第三方"可以是当事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司法机构。第三方介入调节冲突有两种形式:正式干预与非正式干预。正式干预的第三方充当裁决人的角色,将冲突双方置于特定的条例框架范围内,对双方进行公正的“审判"。这里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借助于司法部门裁决,还当事双方以公道。与之不同,非正式干预的第三方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对于冲突当事人的争端提出一些劝告或者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引导双方进行直接谈判,促使师生之间由离散走向聚合、由对抗走向对话,回归到冲突事件本身,审视全过程,并对冲突事件及其关涉的各种影响进行预判,从而使师生冲突事件得以处理。

(四)珍重情理:运用综合性方式修复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情感共同体"。师生双方本质上都是冲突的受害者,教师丧失的是为人师者的尊严甚或岗位,学生丧失的是教师的管教,更可能因此厌学、辍学。因此,处理师生冲突需要珍重情理,聚焦对于师生心理的宽慰与未来发展的关照,运用综合性方式修复师生关系,唤醒主体“自我良知",落实“修复性正义",消解师生之间心理和情绪等内因方面的对立。第一,教育部门秉持公正的教育观,不能为平息舆论压力有意惩罚教师,要注重对冲突真相的还原,规避“牺牲"教师以保全学校声誉的“短视"做法,引导教师凸显师者“胸怀肚量",维系学校、班级育人秩序,规避与学生“记仇"抑或“穿小鞋"等非专业言行,力争实现“大事化小"以让师生重归于好。第二,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连同班主任、班委会对学生进行冲突之后的心理干预,培育感性、冲动、鲁莽的学生获得平稳心态与向善之心,引导学生反省自身言行的同时理解、接受教师批评,重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助力师生关系修复。第三,家委会介入调节家长与教师因冲突产生的隔阂,平息家长过激的言行,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家长诉求,委托校领导主动与当事教师座谈,在学校改革、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三方利益关系权衡中做好教师的安抚与引导,家校协同力争让遭遇冲突的师生关系重修旧好。

总之,师生冲突是现代中小学校管理领域的常见问题,它一方面消解的是学生对教师权威、地位、职业以及专业合法性的认可,另一方面消解的是教师对学生受教育地位、角色、身份正当性的接受。立足中小学师生冲突产生根源的论析能够发现,冲突发生之前要维系并密切师生关系,发挥政府、学校、教师和教育部门的主体优势,规范师生言行,营造尊师重教环境,规避师生冲突事件的发生甚或事态的蔓延;冲突发生之后要进行及时的过程性处置,聚焦平息事态予以疗治,在“有理”的层面上下功夫处理冲突事件,还师生公正。这二者理应成为相伴相生、常态共存的办学路向与选择。此外,“效法古训"不等同于“文化复古",强调“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等文化范畴也并非意在“教育复古",更不是想以传统的教育规范评价乃至框定现代的教育行动,而意在立足现代社会的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现代人本体具有的现代性特征,与教育文化传统精髓交相融通,革除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戾气"与“张扬",汲取教育文化传统的精髓,巩固与改善现代学校师生关系,进而从“根"“本"上辨识、预防与处理中小学师生冲突。

参考文献:

[1]LITTERER J A.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Are-examin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6(9):177-180.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79.

[3]赵冬冬.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发生及其原因:以52起师生冲突事件分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7(4):20-23.

[4]容中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中国传统“师道"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81-89.

[5]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5-9.

[6]柳海民,郑星媛.教师职业幸福感:基本构成、现实困境和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9):74-80.

[7]白明亮.批评与反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5-89.

[8]胡旭晟.守法论纲:法理学与伦理学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1994(1):1-12.

[9]澎湃新闻.四川仁寿被学生持砖砸成重伤老师离世,此前昏迷三个多月未醒[EB/OL].(2020-02-17)[2023-04-2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forward-5999550.

[10]周明星,刘慧婷,王子成.圈层联动:我国中小学应急治理尺度的三重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1(6):58-65.

[11]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J].当代教师教育,2017(2):18-23.

[12]赵冬冬,朱益明.试论如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0(7):28-33.

[13]王景斌,唐吉庚.依法治校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2000(2):1-6.

[14]闻凌晨,孙康.法治课程与理性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1(6):52-58.

[15]朱益明.教育的人才培养:局限与可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5):1-11.

[16]吴康宁.重新发现教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4.

[17]威廉 W W,乔伊斯 L H.人际冲突:构成和解决[M].刘宇耘,曾敏昊,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3.

[18]琼斯 F.冲突[M].冯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

(责任编辑:陈明慧)

The Identification of Root Causes,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ZHAO Dongd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Abstract:″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modern school management,and the occurrence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 serious educational tragedy.Root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xt and modern school situation,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the abandonment of the culture of ″teachers′ dignity″,the failure of the virtue of ″caring for younger generation″ and the forgetfulness of the rules of ″observing discipline and law″ lead to frequent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n this context,teacher-student conflict preven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take the lead in creating a social environment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guidan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haviors,the school to actively create a campus culture of teachers′ dignity,and teacher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ultivat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for educating individuals.At the same time, dealing with th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needs legal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nflict, establishing equal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ntroducing third-party intervention to mediate th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and employing comprehensive methods to restor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teacher;student;teacher-student conflict;school management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中小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