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文科建设研究现状评述
2024-07-05田雅娟任一萍
田雅娟 任一萍
[摘 要]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文章对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筛选得到的480篇新文科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立足文献研究概况、学科期刊分布、研究机构与作者、关键词词频等维度,分析了新文科建设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研究发现,当前新文科研究呈现如下态势:新文科建设思路逐渐清晰,但实践探索方面仍需加强;新文科建设学科覆盖有广度,但力度和深度尚有差异;新文科建设的研究范围过于集中,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关键词] 新文科;新文科建设;文献计量;研究评述;VOSviewer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4)07-0087-11
文科是关于人的全面培养的学科,是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1]。从现有学科分布来看,文科在学科门类中占有三分之二,在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上占有二分之一,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科教育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门类中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政治、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文科教育已很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亟待新的转型和发展。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新文科”概念在我国首次被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新”对应于传统文科而言,“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1],是基于传统文科进行学科创新和重组。具体而言,“新文科”基于传统文科的学科门类进行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并且不断丰富学科研究范式,超越的是传统文科的学科边界[3]。
收稿日期:2022-11-03;修回日期:2023-12-04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经济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融入理工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21050022)。
作者简介:田雅娟,女,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
任一萍,女,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
引用格式:田雅娟,任一萍.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文科建设研究现状评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7):87-97.
Citation format:TIAN Yajuan,REN Yiping.Review of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4(7):87-97.第7期2024年7月 田雅娟 任一萍: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文科建设研究现状评述No.7Jul.20242019年4月,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门联合推动下,“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4],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新文科建设进入实战阶段。新文科自提出以来,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科交叉等视角进行了多方探索与研究,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支持。目前,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变得尤为重要[5]。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6],进一步提出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任务。可见,新文科建设任重而道远,有待进一步创新建设思想,扎实推进实践探索。为了对我国新文科建设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对近年来新文科建设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计量分析,总结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反思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为学者开展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新文科建设行动计划。
一、新文科建设研究文献概况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深刻命题,涉及多个门类专业以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思政融入等多方面内容,且研究机构和作者群体繁多,单纯依靠文献的定性梳理分析很难完整呈现其研究现状和态势。因此,本文依据现代文献计量分析理论,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文本定量分析,揭示当前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现状。
(一)数据来源
截至2022年8月,中国知网(CNKI)以“新文科”为主题的论文共计2 320篇,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持。考虑到所分析文献资料的代表性,本文将检索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论文,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的新文科研究文献为对象,时间区间为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经以篇名“新文科”或关键词“新文科”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文献记录 486篇。进一步通过人工识别剔除会议综述文献6篇,最后筛选出与新文科建设直接相关的文献480篇构成文献样本。
(二)时间分布与趋势分析
图1显示了CNKI数据库中新文科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在2019—2022年各季度的发表数量。自“新文科”概念正式提出后,有关新文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最先于2019年开始涌现,且发表数量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经统计,有关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在2019—2022年分别为24篇、106篇、220篇、130篇。观测期内新文科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9年至2020年,此阶段内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实践刚刚起步,新文科研究也处于起始阶段,文献数量还比较少,研究主题也主要集中在建设背景、概念内涵和建设思路等探索性研究上。第二阶段为2021年至2022年,随着新文科建设实践的快速推进,特别是《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后,新文科研究开始向深入和细化发展,研究主题也开始转向更具体的建设路径和措施研究上,针对各类专业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建设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
图1 新文科研究文献时间分布趋势图
(三)学科领域分布
新文科是传统文科的创新和重组,建设的基本方略是加强分类推进[1]。文科建设涉及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和艺术学八个学科门类,为了解新文科建设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推进情况,本文将样本中的480篇文献按照中图分类号一级类目进行汇总降序排列,并根据一级类目下文献所属二级类目情况进行学科归类,结果见表1。经学科归类后的数据显示:在八个文科门类中,文学门类位列第一,占总数的40.4%;教育学门类排名第二,占总数的35.3%;其他文科门类相对占比较小,艺术类、法学类、历史类、经济类、管理学类、哲学类分别占总数的9.2%、6.1%、2.5%、2.2%、0.8%、0.6%。此外,文献梳理显示,新文科建设与非文科门类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等非文科门类文献合计占总数的2.9%。
新文科研究在各学科门类中的分布主要反映出两方面态势:(1)当前新文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教育学领域。文学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科门类,其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的拓展与创新彰显了文学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对其他学科起到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教育学门类提供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新文科研究成果,其中151篇为高等教育类,凸显了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方面的前沿性和引领性。然而,史、哲、经、管、法、艺六个文科门类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经济学、管理学两大门类合计文献比例不足5%,与其在专业数、学生数方面占有的明显优势不相匹配。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管理门类招生专业共计94个,占文科招生专业数的25.5%①。近两年来各省份经济、管理门类下的本科招生人数在文科招生总数中的占比也多数在20%以上②。因而,如何推动经济、管理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和改革仍是新文科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命题。(2)表1 新文科研究论文学科分类
中图分类号一级类目名称文献篇数(比重)二级类目文献分布(比重)对应学科门类(比重)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282(58.8%)各级教育(31.9%),信息与知识传播(22.7%),教育(1.7%),体育(1.3%),科学、科学研究(0.8%),各类教育(0.4%)教育学(35.3%)、文学(22.7%)、管理学(0.8%)H语言、文字71(14.8%)语言学(8.8%)、常用外国语(4.8%)、汉语(1%)、印欧语系(0.2%)文学(14.8%)J艺术44(9.2%)艺术理论(2.7%),电影、电视艺术(1.7%),音乐(1.7%),戏剧艺术(1.0%),舞蹈(0.8%),工艺美术(0.6%),绘画(0.4%),世界各国艺术概况(0.2%)艺术学(9.2%)C社会科学总论20(4.2%)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3.3%)、社会学(0.7%)、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0.2%)法学(4.2%)I文学14(2.9%)文学理论(1.3%)、中国文学(0.8%)、世界文学(0.8%)文学(2.9%)K历史、地理12(2.5%)史学理论(1.3%)、中国史(0.6%)、文物考古(0.4%)、世界史(0.2%)历史学(2.5%)F经济11(2.2%)经济计划与管理(0.8%),财政、金融(0.4%),贸易经济(0.4%),交通运输经济(0.4%),经济学(0.2%)经济学(2.2%)D政治、法律9(1.9%)法律(1.5%)、中国政治(0.2%)、政治理论(0.2%)法学(1.9%)T工业技术9(1.9%)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1.0%),轻工业、手工业(0.5%),建筑科学(0.2%),一般工业技术(0.2%)工学(1.9%)B哲学、宗教3(0.6%)哲学理论(0.2%)、世界哲学(0.2%)、伦理学(0.2%)哲学(0.6%)S农业科学2(0.4%)农学史(0.2%)、植物保护(0.2%)农学(0.4%)E军事1(0.2%)中国军事(0.2%)军事学(0.2%)N自然科学总论1(0.2%)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0.2%)理学(0.2%)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1(0.2%)环境保护管理(0.2%)工学(0.2%)新文科建设是一个跨学科命题,不仅影响文科本身,还对理工农医等学科具有重要影响。英国学者布拉德福提出的“文献分散定律”指出:每一门学科或多或少都和任何其他学科有所关联,因而一门学科的论文会分散在其他学科是客观存在的[7]。新文科研究的文献分布也再次验证了“文献分散定律”的客观性。受各学科交叉关联的影响,新文科研究不仅涉及八个文科门类之间的跨域与渗透,也同时渗透到理农工等非文科学科领域,体现了新文科建设多学科、多层面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
(四)期刊分布
从样本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统计来看,新文科建设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在教育学类和文学(新闻传播)类期刊上,见表2,这与新文科研究在学科分布上的集中性相一致,反映了教育学、文学学科对新文科建设命题的敏感性和实时推进。除此之外,对期刊分布的汇总数据显示,有少量新文科研究文献分散于职业技术教育类、研究生教育类等刊物,从一定角度显示了新文科建设从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维度的扩展和丰富。
表2 新文科研究刊物分布
序号期刊名称文献数量/篇比重1中国大学教学204.2%2探索与争鸣204.2%3中国高等教育194.0%4青年记者163.3%5图书与情报132.7%6当代外语研究132.7%7中国编辑122.5%8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2.5%9传媒102.1%10出版广角91.9% (五)作者分布
为深入把握新文科建设研究的核心作者情况,本文按发文量对作者进行筛选。其中发文量≥5篇的作者有3名、发文量≥4篇的作者有6名(包含发文量≥5篇的作者,后面以此类推)、发文量≥3篇的作者有19名、发文量≥2篇的作者有62名。美国学者洛特卡根据关于作者频率与论文数量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作者分布定律”[7]。在此基础上,普赖斯借用数学模型给出这一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若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则发表了m=0.749×nmax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等于全部论文总数的一半[7]。因此,通常将发文数大于m的作者认定为核心作者。本文研究样本中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为11篇,代入公式计算得到m≈2,因此将发文量≥2篇的作者筛选构成核心作者群。对其分析发现:(1)新文科研究共有62名核心作者,占全部作者的8.9%,另有632名作者的论文数量为1篇。可见,新文科建设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深刻命题,在学界呈现百家齐鸣的研究态势。(2)通过对核心作者群中文献最高被引频次大于50的作者统计显示,这些作者均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和权威机构,为新文科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3)运用VOSviewer文献分析工具绘制核心作者的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共现网络图谱由节点、节点标签和连线组成,从节点连接关系看,共呈现11个合作团队关系,涉及28名作者。而其他作者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未呈现明显的合作模式。图2的11个合作簇中成员数在3人及以上的有3个,均属于多单位联合合作。合作成员为2人的团队有8个,其中6个属于不同高校机构的联手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科类高校作者的校际间合作较为普遍,对新文科建设的多元化和交叉融合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图2 新文科研究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六)发文机构分布
图3显示围绕新文科命题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主要研究机构。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0篇;图3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研究机构
其次为上海交通大学,发文量为18篇;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并列第三,发文量均为14篇。排名前十的机构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新文科建设研究的主要阵地,对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推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新文科建设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核心凝练,高度概括了文献的研究焦点,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本文对样本中所有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汇总统计,共得到1 140个关键词。借助VOSviewer文献分析工具筛选词频≥6篇的关键词共31个。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新文科”“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文科建设”“学科建设”,说明自2018年“新文科”概念被正式提出后,文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引发了大量关注。此外,“交叉融合”“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等热点关键词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多元化特征。借助VOSviewer工具对筛选所得的31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分析,得到由31个节点、355个连线构建的共现网络图(如图4所示)。根据关键词共现的强度和方向,图4中的31个关键词被聚为四类热点方向。参考各类包含的关键词节点,对四类研究热点方向分析如下。
(一)聚类1:新文科建设的理念研究
聚类1主要包括“新时代”“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学科融合”“专业建设”等核心关键词。该聚类中的关键词主要凸显了现有研究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上的三点共识。(1)新文科建设强化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根本任务是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2)新文科建设要着力促进学科融合、学科交叉。“新文科” 作为贯通学科发展的新理念,其交叉融合发展应该是多层次的。不仅主张打通文史哲,跨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界限,而且应更广泛地渗入理工农医等其他学科领域,孕育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群落[8]。(3)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专业建设是文科革新的主战场。在新文科建设中要创新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地深入推进一流文科专业建设[9]。
(二)聚类2: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研究
聚类2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文科发展”“人文学科”“文科建设”“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生产”“数字人文”“历史学”“英语专业”等核心关键词。该聚类中的关键词揭示了现有研究对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视和探索。众多学者以多层次学科交叉发展理念为指导,对学科融合发展进行了路径和实践探索。有学者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剖析了新文科发展具有的“大文科”“跨学科”“超学科”特征,建议从解决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和促进人类知识生产文化繁荣的目的来推动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10-11]。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现有研究中备受重视,很多学者立足当前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将数字技术融入文科专业,通过建立数字人文新学科推动传统文科专业的优化升级[12-13]。还有一些学者专门围绕历史学、语言学等专业进行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例如,梁志等从历史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历史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历史学科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三个层次对历史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践研究[14]。蔡基刚从“新英语”视角探索了英语学科的交叉跨界发展,提出在原来公共英语中形成专门用途外语新课程体系,在原来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中形成科技英语和科技翻译专业,通过新英语建设产生大量跨学科性、应用性、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学科依托的新专业[15]。
(三)聚类3: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研究
聚类3包括“新文科”“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等核心关键词。主要聚焦于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崔延强和段禹总结了当前新文科建设下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国内外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新文科人才;践行“传统文科+”,助力传统文科转型升级。此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话题也成为热点内容,成为学者实践探索的主要切入点,尤以新闻传播学科为显[16]。
(四)聚类4: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聚类4仅包括“通识教育”“创新”“人工智能”“外语学科”四个核心关键词, 从一定图4 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层面揭示了现有新文科创新研究的主要思路。首先,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通识教育改革是新文科创新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通识教育创新发展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17]。其次,从发挥新时代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来看,借助人工智能发展赋能新文科创新改革是重要手段,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文科教育,可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模式的智能化转型,满足对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18-19]。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新文科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梳理,对新文科建设命题研究的时间动态、研究团队和机构、研究热点等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新文科建设思路逐渐清晰,实践探索仍需加强
新文科建设虽然才经历了短短四个年头,却吸引了大量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实质是什么、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等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结合文献梳理来看,学者们在新文科的建设思路上进行了大量讨论,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例如:坚持推动多层次的学科交叉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建设改革。然而,综合来看,新文科建设研究仍然处于从政策层面到理论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的转变阶段,关于新文科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等问题尚未厘清,目前有关新文科建设具体的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缺乏系统研究成果的支撑。
(二)新文科建设学科覆盖有广度,但力度和深度有差异
文献所属学科统计显示,关于新文科建设的讨论在哲、经、法、教、文、史、管、艺八个文科学科门类中都有涉及,为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广度支持。然而,从分布构成上来看,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对于新文科的研究强度要强于经、管、法、教等社科类学科,各学科在新文科建设研究上的投入强度差异明显,特别是经、管两个规模占比较大学科,在新文科建设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由单一学科专业向跨学科、超学科转型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因而,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现代社会科学条状分割的学科体系,构建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研究态势,才能有利于构建一种面向新时代的包容性学科框架。
(三)新文科建设的研究范围过于集中,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起步阶段,学者们虽然围绕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交叉融合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但是对于评价体系、基层组织架构等问题的讨论较少。评价体系在学科建设中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工具,但现有评价体系与新文科建设目标并非完全契合,存在诸多不一致,无法从“指挥棒”的角度引领新文科发展。因此,构建有效的新型评价体系,融入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院系、研究所、教研室或课程组等基层学术组织是新文科建设的一线实施者,然而现有教学基层架构多是按学科、专业进行配置,很难满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发展要求。因此,改进基层教师团队构成和培养,组建多学科融合合作的研究模式也是新文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注释:
①根据招生目录计算,八个文科学科招生专业共计368个。目录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1034/s4930/20230
4/t20230419-1056224.html。
②由于缺少全国层面的分专业招生人数统计,本研究查阅了天津、上海、湖北的教育统计年鉴,由分专业招生人数计算经管招生人数在文科招生中的占比分别为20%、47%和37%,并结合多所大学公布的招生人数,得出此结论。
参考文献:
[1]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1(1):4-7.
[2]田晓明,黄启兵.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1-98.
[3]李婧芸,段世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知识生产[J].高教探索,2022(4):42-50.
[4]朱贺玲,郝晓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变局、新挑战与新思路[J].高教探索,2023(4):20-25.
[5]王晰巍,李琪,贾若男,等.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21(17):45-56.
[6]姜晓萍,张伟科.新文科理念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75-81.
[7]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89-148.
[8]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3-148.
[9]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9-156.
[10]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21-25,34.
[11]邵晓霞,黄书娴,王晖,等.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解析与实践取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1):27-37.
[12]王丽华,刘炜.助力与借力: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30-138.
[13]季卫东.新文科的学术范式与集群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14.
[14]梁志,章义和,李晔梦,等.“新文科”理念下的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历史教学问题,2020(5):132-140.
[15]蔡基刚.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4-19,26.
[16]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36-43.
[17]夏文斌.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21(12):20-21.
[18]王丹.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1(6):111-118.
[19]米传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实践问题与改进建议:以成都大学法学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11):96-105.
(责任编辑:陈明慧)
Review of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TIAN Yajuan1 REN Yip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2.Heb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Qinghuangdao, Hebei, 066000, 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this paper conducted bibliometrics of 480 literature articles from core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new liberal arts,analyzing current state and hot topics of researc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grounded in dimensions such as the overview of literature research,distribution in disciplinary journal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keywords frequency.The paper concludes as follows: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re gradually clear,but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ed;the discipline coverage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overs a wide breadth,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intensity and depth;the research cont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overly concentrated,indicating a need for further expansion and refinement.
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bibliometrics;research review;VOS vie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