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4-07-05任文清王伟平伟庞超
任文清 王伟 平伟 庞超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的疗效,以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甲组(44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与乙组(42例,接受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持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BI)、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乙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长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甲组;乙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甲组,术后引流量多于甲组;与术前比,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BI、GQOL-74评分均逐渐升高,且不同时间点乙组均高于甲组(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所致的手术创伤更大,但其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髋关节置换术 ; 生物加长柄 ; 髋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0.0060.05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0.02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于60岁以上群体,常常由于骨骼的脆弱性和外力作用而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考虑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多发人群,目前国内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设计更符合解剖学与生物力学,进一步简化操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固定效果,但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较大,多存在有骨质疏松症状,术后易发生骨折移位,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获得最佳的解剖复位效果[1]。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较为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也是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治疗方案,其主要是将人工假体以骨水泥、螺丝钉固定在正常骨质上,从而重建患者髋关节功能,生物型加长柄关节是一种采用生物材料制造的长柄人工髋关节,其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的同时亦能够保留更多股骨颈骨质,从而为后续翻修提供良好骨质基础,预留更多的修复空间[2]。本研究旨在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所行术式将其分为甲组(44例)与乙组
(42例)。甲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1、23例;年龄67~
88岁,平均(80.16±2.09)岁;骨折侧:左侧27例,右侧17例;Evans分型[3]:Ⅲ型15例,Ⅳ型22例,Ⅴ型7例。乙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3、19例;年龄66~89岁,平均(80.18±2.23)岁;骨折侧:左侧24例,右侧18例;Evans分型:Ⅲ型18例,Ⅳ型19例,Ⅴ型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 [4]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⑵单侧骨折;⑶可耐受手术;⑷伤前可独立行走,初次手术。排除标准:⑴伴有严重内科疾病;⑵髋关节先天发育不良;⑶开放性骨折;⑷对麻醉药物过敏。本研究经定州市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实施。
1.2 手术方法 甲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呈仰卧位,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患侧肢体适度内收内旋,健肢外展,以牵引床进行持续牵引,常规消毒铺巾后,以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北京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DHXC-25)行透视复位,复位困难者可辅以克氏针撬拨或有限切开进行辅助复位,于大转子顶点处进行开口并置入导针进行扩髓,扩髓完毕后置入较髓腔直径<2 mm的髓内钉主钉,并以C臂机进行透视确定深度是否合适,钻孔并置入螺旋刀片,透视确定位置满意后进行锁定加压,并置入远端静态螺钉,完毕后行透视,确认髓内钉及螺旋刀片位置满意后对手术切口进行冲洗而后逐层缝合。
乙组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呈侧卧位,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传统后侧入路,以股骨大转子为中心,行髋后外侧弧形切口6~12 cm,逐层切开组织后,显露并切断外旋肌群,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坐骨神经,后外侧关节囊作“T”形切口,暴露骨折处并对骨折及稳定情况进行评估,如较为完整,则行常规股骨颈骨折后取出股骨头,如骨折严重则直接将股骨头取出,同时清理碎骨,对髋臼侧及股骨段处理完毕后进行骨折块复位,骨块固定物选用较粗缝线或张力带钢丝,而后进行股骨段扩髓,并置入术前选定的生物型加长柄假体(北京春立正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160型BE股骨柄),安装股骨头后复位关节,并对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度及稳定性进行检查,满意后冲洗创口,对关节囊、外旋肌等软组织结构进行重建,并逐层缝合创口。
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抗感染、止痛、消肿及抗凝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功能锻炼,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酌情进行下床活动。所有患者均于术后持续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术中指标: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进行比较。⑵术后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并进行比较。⑶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5]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以Barthel指数(BI) [6]评估患者生活能力水平,以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 [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各量表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髋关节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均越高。⑷并发症发生情况:于随访期间统计患者臀部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低蛋白血症等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各项发生率之和。⑸典型病例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图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用(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比较 乙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长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乙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甲组,术后引流量多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BI、GQOL-74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BI、GQOL-74评分均逐渐升高,且不同时间点乙组均高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1:男,74岁,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术前影像学显示,Evans分型Ⅳ型,骨折端错位,小粗隆分离,见图1-A;术后2 d影像学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完整牢固无断裂,小粗隆骨质仍分离,见图1-B。患者2:男,70岁,行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术前影像学显示,Evans分型Ⅰ型,骨折线波及粗隆间,骨折端无明显移位,见图2-A;术后2 d影像学显示,人工关节吻合良好,骨端连接牢固,未见明显松脱,见图2-B。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钙质会逐渐流失,髋部骨骼钙质流失尤为严重,而滑倒所承受的低暴力冲击会通过坐骨向髋部传导,因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国内老年人髋部骨折中的常见类型,由于该种骨折并发症较多,因而目前针对其治疗的目的主要是让患者早期恢复活动,尽快恢复伤前功能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操作更为简单,且创伤更小,符合临床的微创原则,且螺旋刀片单片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抗旋转与抗切出能力,成角稳定性更高,可使髋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但治疗时由于需要进行扩髓以安装髓内钉,有影响骨折断端血液循环、延迟愈合甚至导致不愈合的风险[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重建患者髋关节功能,是临床较为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也是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治疗方案,但在应用时也需考虑患者骨质流失情况与后续翻修可能。生物型加长柄关节不仅具备有更为优越的组织相容性,且其所具有的加长柄可有效增大与骨髓腔的接触面积,从而获取早期关节稳定性,中后期则主要依靠长骨生长,不仅更为符合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可进一步加强固定性,提高应力传导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长于甲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多于甲组;乙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甲组,这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其手术创伤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更大,但其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甲组患者所用术式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其作为微创术式,切口小,创伤低,手术时间相对更短,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亦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但由于其需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仍需卧床休养以等待骨折断端愈合,因而其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会相对较长;而乙组患者所用术式为生物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其虽切口和手术时间较长,但由于切除了骨折断端,且长柄关节加强了早期关节稳定性,患者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开展康复训练,因而其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可有效缩短,促进术后康复[10]。
股骨粗隆间骨折所造成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损伤不仅会延长康复时间,提高复原难度,且术后的活动受限也会致使患者缺乏运动及日常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功能障碍,不仅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6个月乙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BI、GQOL-74评分均高于甲组;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良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甲组治疗后无法立即下床运动,短期内无法立刻开展康复训练,因而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一定影响,其原因是,甲组所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后仍需一段时间等待骨折初步愈合,待骨折断端在髓内钉的固定下初步恢复,适度康复训练不会对骨折断端产生影响,导致松动、移位后,方可开展训练,以恢复髋关节功能,在相同的随访时间内,甲组训练时间相较于乙组更短,因而其对于髋关节恢复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在骨折初步愈合时间患者仍需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该组并发症发生时间也会相应提高;而乙组患者所接受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一方面直接置换骨折关节,无需等待骨折端稳定,另一方面术中还以钢丝或粗缝线对假体和骨折部位进行环扎固定,促进两者融合的同时亦能够提升骨折断端稳定性,降低髋部机械应力,使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即可开展康复训练,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且由于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所产生的各种并发症也能够有所避免,并发症发生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降低[12]。
综上,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生物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所致的手术创伤更大,但其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李彦贵, 韩跃武, 王国珍, 等. 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7): 1136-1138.
孙中业, 王光忠, 赵忠全, 等. 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J]. 中国综合临床, 2021, 37(4): 333-338.
周刚, 郑中义, 刘波, 等. 64排螺旋CT对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的影响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14): 2783-2786.
赵玉沛, 陈孝平. 外科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967-977.
康兵文, 肖波, 王森. PFNA与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 创伤外科杂志, 2019, 21(10): 766-770.
郭思远, 李环如, 吴胜祥. 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 44(8): 680-686.
闫天元, 张国辉, 李华. 关节镜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术后AOFAS评分、骨代谢标志物及创伤反应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5): 550-555.
曾卓辉, 廖瑛扬, 欧阳孔顺, 等. 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股骨粗隆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 36(12): 1284-1286.
秦俊, 谭杨, 陈廖斌. 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临床外科杂志, 2023, 31(8): 752-755.
陈佳晖, 李彪, 杨毅, 等. 生物型加长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转子下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疗效[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 84-88.
邓闽军, 孙振国, 闵继康, 等.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疗效分析[J]. 中国骨伤, 2020, 33(4): 322-326.
聂治军, 常彦海.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 32(3): 248-251.
作者简介:任文清,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相关性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