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多链”的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运行研究

2024-07-04毛月秋汪婷婷

经济师 2024年6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产学研

毛月秋 汪婷婷

摘 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解析国内外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确立了以企业为核心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支撑的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及其创新机理,构建了“多元、多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了以创新链为核心链明确“多元”权责,以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数据链为支撑发挥“多元”作用,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落脚点实现“多元”协同的运行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创新 三螺旋模式 创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212-03

一、引言

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模式。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践中,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面临者两大问题:一是组织架构问题,也就是各个创新主体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主体之间如何深度融合。二是创新资源的共享问题,也就是人才、资金、信息、数据等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对国内外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进行解析,确立了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及其创新机理,提出了“多元、多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为基础,金融机构、科技机构以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为服务平台的多元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二是创新链为核心,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数据链为支撑,产业链和供应链为落脚点的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多元、多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建议,旨在凝聚生态系统的新合力,激发协同创新的新活力,增强创新主体的新动力,促进创新全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及其协同创新机理

(一)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的确立

三螺旋理论是目前主流的一种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关系的现代研究理论。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Henry Etzkowitz引入了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模型,将其中由政府、产业和大学组成的三螺旋称为创新三螺旋[1]。该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产业和大学等因市场需求而相互关联,形成相互影响且螺旋上升的动态关系。政府在创新行为中并不是创新直接主体,政府应该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去引导企业和高校的创新行为。

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2]。在欧美等国,科研机构主要是由联邦政府资助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如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美国NSF资助建立的国家级人工智能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宇航中心的研究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我国的科研机构包括国务院直属、各部委下属的、各地方政府设立的科研事业单位,如中国科学院。

我国研究型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在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十分重要,这些高校不仅是国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2]。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科研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高校普遍采用依托政府平台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或者成立优势学科专门研究小组,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重点研究。二是设立优势学科集群的专门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先进光源等领域建立高校科学研究院。三是高校直接设立大科学计划、大科研项目,如深圳大学依据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领域重大关键或前沿科技问题推出的“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四是成立未来前沿技术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这是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未来实验室和脑与科学实验室等。五是高校为行动主体,与龙头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等校企联合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成立的科技开发部代表学校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洽谈,再如清华大学建立“北京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其独立于清华大学校内科研运行体系。六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地方新型研发机构,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2011年开始先后在天津、成都和苏州等地建立了8个院系产业派出研究院。

企业创新面向需求、面向用户、面向市场,企业也是与资本市场最密切的,企业对创新成果的需求最迫切,最敏感也最真实,同时企业也是科技创新技术转化应用者,因而企业应该处于创新链中的核心地位。实际上,2020年之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角,企业创新能力或者说产业部门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对高校所创造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利用较低;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科研处于创新价值链的低端,大部分是技术模仿和商业化活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国家战略政策的大力驱动下,一些行业龙头企业抓住机会顺流而上,如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立独立新型科研机构,也有企业与科研机构合资共建新企业,如中科联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企业为核心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支撑的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见图1。

(二)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的协同创新机理

首先,三螺旋创新主体模式清晰界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三大创新主体的定位。企业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理应作为三螺旋创新主体核心,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需求者,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者,也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受益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科研机构作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的骨干与引领。

其次,三螺旋模式重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三个主体之间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创新合力。企业作为创新核心主体把握市场需求和拥有产业化应用经验,高校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科研机构掌握着前沿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经验。三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交互,共同应对创新挑战,协同开展创新活动,加快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进程,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效率,创造“1+1+1>3”的创新价值。

再次,三螺旋模式实际上搭建了一个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创新主体的有创新活力的创新网络。三大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进行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在创新主体之间共享,技术知识在创新主体之间聚集转移,资金资本在创新主体之间流动。

总之,三螺旋模式是一种富有潜力的创新协同模式,协同应对创新挑战,实现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多元、多链”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多元”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多元、多链”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多元”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横向融通的生态系统。该系统由地方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在以企业为核心创新主体、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为基础创新主体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由金融、法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提供咨询、代理等服务支持,科技机构提供数智化共享平台搭建技术支持,“多元”合力,共建共创共享共促。具体见图2。

政府引导。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需要有一个指挥棒进行协调、指引以及支持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创新主体朝着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发展,通过法规和标准的建设来规范各个创新主体的行为,通过搭建平台、组织交流等方式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沟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固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的紧密度。只有政府才能通过政策导向、规范行为、协调关系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市场主导。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市场需求的力量,引导企业不断创新的方向。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助推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关键,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时需要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确保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介机构推力。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机构、技术评估检验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等良好的中介机构为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金融、法律、信息等服务和支持。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为各个主体搭建桥梁和纽带。金融机构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风险管理、投资咨询等服务。科技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技术评估检验机构对创新项目进行技术评估和检测,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交易等服务。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保障,维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人才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服务,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在推广创新的经验和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将创新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分享推广,促进整个生态系统内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有助于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数智化共享平台助力。第三方科技机构搭建数智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多元主体之间无缝衔接。数智化共享平台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各个主体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数智化共享平台还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为各个主体提供精准的资源匹配服务和个性化的服务,优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同时,数智化共享平台能够有效解决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模式,促进各个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创新,推动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和共赢发展。

(二)“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多元、多链”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服务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等多链,是纵向贯通的生态系统。占晶晶等(2022)特别强调了数字技术助力创新链发展的内在逻辑[3]。李军等(2020)提出集群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五大构成要素中排在第一位是资源要素,包括知识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设备和场地等)以及人力资源[4]。本文借鉴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最本质的、最首位的要素是科技创新本身,其次是科技创新行为不可缺少的资金、人才、数据和服务等资源要素,并提出“多元、多链”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要以创新链为核心链,以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数据链为支撑,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为落脚点。具体见图2。

四、“多元、多链”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建议

(一)以创新链为核心链明确“多元”权责

1945年,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范内瓦·布什等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类型,科技创新流程以基础研究为起点,随后经历了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环节,最终转化为生产力[5]。创新链是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链。实践中,要重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中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以及技术产业化等创新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创新政策、创新法律、创新资源、创新文化、创新素养以及创新生产力等因素,并明确政府、市场、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等在创新链的科学研究、成果孵化、成果产业化等环节所应该承担的职责。

(二)以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数据链为支撑发挥“多元”作用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人才链强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共用共享等环节。特别是三大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企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科研机构则注重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三者协同才能培养出更加多元全面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评价需要充分考虑创新成果的质量、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创新人才更好地发挥其潜力。政府、市场、行业协会以及人才服务等中介机构也在创新人才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为创新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市场则应该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人才服务机构可以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一个科学合理、高效运转的创新人才链,是推动协同创新的有力人才保障。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资金链重视预算、筹集、运用、资金回流、利益分配等资金的各个环节,强调资金链的运作与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以确保资金的有效流动、有效利用、风险控制和合理分配,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和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合理的利益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各主体的贡献,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服务链是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为三大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个服务链涵盖了创新主体所有创新活动,包括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协作和创新风险管理,以及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这个服务链借助数智化共享平台,通过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协同为三大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数据信息链的中心任务是依靠数字技术搭建一个数智化的多元主体共享数据信息的平台。该数智化共享平台将多元主体与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数据信息的“信息产生收集、加工传递、储存、利用、反馈”环节相衔接,实现多元主体之间无缝实时的数据信息共享,提高整个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效率。具体见图3。

(三)以产业链、供应链为落脚点实现“多元”协同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产业链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网络,它重视“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强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三大创新主体的作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供应链涵盖了从研发到销售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技术创新需求。深入挖掘各个环节中的创新需求,针对性解决实际创新需求,才能真正推动产业技术的进步。具体见图4。

此外,数智化共享平台及其大数据分析功能,将在产业链中的政府、市场、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打破各个供应链环节的信息孤岛,实时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和知识,精准匹配供应链上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上的创新需求,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创新效能,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五、结束语

“多元、多链”的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横向贯通系统的“多元”主体的角色及功能定位,纵向贯通系统的“多链”的体系构建,以及“多元”主体如何在“多链”环境下协同运行,对具体的政策文件、项目实践尚未开展深入的解读研究。此外,为保障“多元、多链”的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还应特别注重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和反馈调节机制,兼顾“多元”主体的使命和诉求,促进“多链”良性循环,营造良好企业产学研创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Etzkowit Z,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01)14-19.

[2] 张艺,龙明莲,杜军.“双一流”大学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的三螺旋互动成效[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65-68.

[3] 占晶晶,崔岩.数字技术重塑全球产业链群生态体系的创新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2(01):119-126.

[4] 李军,朱先奇,张琰.集群环境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