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2024-07-04魏薇

经济师 2024年6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创新创业大学生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存在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充足学习动力、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致力于通过专创融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激发大学生内生动力的理论基础及原理。

关键词:创新创业 素养培育 大学生 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60-03

一、写作背景

大学本应该是学生的“拔苗育穗期”,学生应该如海绵般对知识极度渴求,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大学也是学生真正进入社会之前的重要历练时期,他们应该在大学养成终身学习的动机,培养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为真正进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做好准备,以期未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然而,结合近期关于学风建设的研究、笔者作为辅导员的个人经历以及本次调研结果,00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把“能毕业”作为最终学习目标,把“随大流”作为学习动力,从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把大量时间花在娱乐上而非精进专业学习,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及社会实践也提不起兴趣,缺勤、作弊现象屡屡出现,在面对学业困难时不知所措,在团队合作中漠视他人、缺乏方法。

然而,随着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不断被凸显,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也变得更加清晰而紧迫。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不仅是时代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解决学风建设现存问题,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现阶段学生出现的一系列学风问题,均源于看不清楚未来的方向,缺乏对于专业及产业发展的深入理解,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未生发出作出规划、实施计划的原始动力。而创新素养的培育恰是一个鼓励学生寻找兴趣,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知行合一、反思精进,进一步深化认知的过程。反复多次,学生不仅能确认兴趣,激发热情,更能养成担当精神,丰富能力养成,不断提升自己的力量感和价值感,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同时,创新实践也是一个发现产业痛点、使用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痛点变为亮点,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引领需求的过程,能够引领学生热爱生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探索、阐释创新能力养成对于增强学生内生学习动力的原理,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动学风建设不断深入意义重大。

二、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人视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特的个性特点,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生发出内生动力,促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特性与社会性,强调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人的自主性,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选择和决策的能力,能够与周遭的环境进行双向互动,适应并改变世界。这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高等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和力量源头。人的独特性,即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不同。高等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探索真正的兴趣,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和成长路径。人的社会性要求人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学会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缺少社会性的人才无法通过合作将价值最大化,甚至会无法产生价值,因此沟通合作的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内生动力。高校作为一个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特定环境,其作用远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鼓励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辩证思考、求知求真、创新突破的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侧重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人的自主性,二者在本质上相同,深刻阐释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如何促进学生在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真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学生探索兴趣、建构知识、养成能力、激发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者、创新型人才,用创新思维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发挥价值。

三、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原理

(一)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内涵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①

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究其本质是“专创融合”,而非避开专业教育,片面地谈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脱离了专业,将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单纯的理解为教授学生如何创业或者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本身就是知行合一,其内涵既包括思维层面的培养,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培育。只有在认知层面上明白了什么是创新,才能通过实践验证、修正认知,解决问题、习得技能,同时进一步提升、拓展认知,反过来,再通过更高层次的认知去指导更复杂的实践行为。

真正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不仅仅应该包括以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社团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实践,更应该以专业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的视角、以知行合一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真正习得可以直接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被广泛迁移,作为一种通用能力,它对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极限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快速变迁,产业提出何种挑战,都能够通过认知破局,以创新能力应对。

相比于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灌输式教育在当下社会更为普遍,这种教育方式以传授、考察书本理论知识为特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被动接受,理论讲授脱离生产实践、真实生活需求和时局时势,学生鲜有对于专业的深入理解,缺乏对于学习的深刻体会,无法形成学习内生动力系统和科学、高效的学习能力。因此,作为一个结合专业教育及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更能体现教育的育人本质。

(二)在创新创业探索中确立人生方向

目标是一种内在的方向感,正确而明晰的方向与强烈的目标感能够让一个人十分专注,是发挥人的自主性的前提,也是激发内生动力向外在扩散的前提。只有在一个方向上持续发力,才能通过足够的力量累计实现质的改变,创新是如此,学习也是如此。

当下的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在大学阶段迷茫、“躺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目标感,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学生们缺少对于社会的观察和了解,缺少对于自己兴趣的关注、思考与尝试,虽然选择了专业,但是依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这种“迷茫”让他们觉得无力,想要奋斗却又不知道向哪里发力。相反,在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中,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兴趣,在专业实践、大创项目、科技竞赛、社团活动中,通过完成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任务,感悟社会现实,发现产业需求,在不断地尝试与修正中清晰感受自己的热情所在,确定研究方向及职业生涯。清晰的目标感能够确保学习行为的开始、学习内容的高度相关、学习方法的高效以及学习结果的高质。这种能力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而言至关重要,是其读懂世界大势,面对时代发展作出正确判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愈发激烈竞争的重要素养。

(三)在解决问题中推动能力养成

众多学者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仍亟待增强。相当部分的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老师的给与,面对问题坐等靠现象普遍,不仅缺乏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更欠缺看透事物本质、科学分析、配置资源的方法,以及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担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学不懂、学不通、学不透的根本原因,很多学生就此失去信心,想学但是学不动,无奈“躺平”。

然而,以当下信息更迭的速度和知识增长程度来看,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待到就业之时很可能远远不够,甚至已经被迭代。如果大学生只是被动接纳,无法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那么很可能短时间内就会被企业、行业和时代淘汰。可见,问题解决能力是大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核心关键能力。

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中的各类案例、实践、竞赛以及创业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或大或小的任务,每项任务从开始到结束都蕴含着各种预设问题及实施中的突发问题。学生既要针对目标进行分析、规划,分配资源,也要不断决策,随时复盘,始终专注目标,不断调整步伐,学习相关技能,培养能力,坚定信心面对困境,见招拆招,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会有挫败,也会有成功,但却为学生养成判断、分析、解决问题,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毅力等素质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些经历不断赋予学生价值感,让他们持续感受到自己为他人、社会甚至是国家带来的改变,极大地激发内心的力量感和热情,激励他们把对的事情继续精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

信息科技时代的海量信息瞬息万变,这意味着一个人无法凭借单打独斗高效学习、攻克难关、出色完成工作,因此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同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不断地在更多方面取代人类,创新能力是人与机器相比独一无二的优势,也是学习力的终极体现;沟通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没有有效的沟通,学习及创新均无从谈起,因此,沟通能力是一切学习、创新实践的起点及有力推动。然而,当下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注重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无法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交流,无法融入团队,承担角色,缺少合作思维和沟通方法,在学习及实践中频频碰壁。

创新创业学习及实践中蕴含着大量的沟通学习及练习,每一项学习任务或者实践大都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从头脑风暴、发现、分析问题,到合作分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精确捕捉对方的反馈,让信息自如流动、精准传递、顺利接纳,从而推动学术学习、实习实践,对于养成终身学习力,帮助学生应对时代、产业和人生的重要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持续的创新创业实践构建起内生动力系统

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内生动力系统,培养终身学习力。这个系统始于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兴趣,确定专业、职业方向,以此为起点开展资源规划,在推进计划中面对各种问题,独立思考,在分析、解决问题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等相关的知识、技能,增强责任担当以及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专注目标的毅力及定力,不断增强看到需求的敏锐,通过创造价值累计力量感,迸发价值感。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断通过复盘总结问题,凝练经验,养成能力,提升认知,并继续用更高级别的认知和能力去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动力系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放弃“躺平”“摆烂”,让他们看到自己,也被他人、社会看见,生发出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同时,这个动力系统有助于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破局。只有具有了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才能在面对任何困境时,都可以通过强烈的目标感、敏锐的问题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科学的分析能力、熟练的沟通力和问题解决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这个过程将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研究、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实现螺旋式提升、突破。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1-05-13)(2016-12-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2] 任兰英.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与学风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22(9):199-200.

[3] 刘伟光,张艺.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学风建设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37(1):39-44.

[4] 王怀宇,杨楠,张炼.专创融合:生成逻辑、内涵辨析与实践维度[J]. 教育科学探索,2023,41(3):27-33.

[5] 张晶,周筱淋.高校创新创业视域下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9):85-87.

[6] 杨永伟,高朝盼,魏金占,田义超.基于创新能力核心要义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6):40-45.

[7] 荀渊.基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对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反思[J].江苏高教期刊,2013(6):18-23.

[8]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1-05-13)(2016-12-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作者简介:魏薇(1985—),女,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学风建设、思创融合等。]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创新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