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框架下英语文学原著与简写本易读度研究

2024-07-04张文瑞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语法隐喻

【摘 要】对于英语文学原著而言,部分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为便于阅读出现了简写本。但简写本属于英语文学原著的改编,在语法隐喻框架下,其语法和语义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对易读度造成一定影响。且传统易读度研究尚未对该差异即语法与语义之间的错位体现关系作出解释;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语法隐喻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英语文学原著阅读的难点以及简写本阅读的优劣势,最后对语法隐喻的改写情况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语文学原著;简写本;易读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235—03

易读性是指在文字排版设计过程中,读者对其内容的辨识程度以及读者是否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解读与理解。易读度存在一个普遍的阅读规律,即:句子越长,易读度越低;句子越短,易读度越高。对于较长句子而言,其中包含的词、词组、句式较多,其中的语法也较为复杂,而较短的句子中词、词组的数量较少,其中的含义较为容易被读者理解。影响英语文学原著易读度的主要因素有句子长度、语法结构、生词数量等,简写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改变,导致简写本与英语文学原著的易读度存在一定差异。

一、语法隐喻概念

语法隐喻属于辅助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事件、活动、情绪以及思想等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实体化。对于语法隐喻需要了解的是,语法隐喻并不是将一个词语用另一个词语替换掉,而是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之间的替换与转变[1]。语法隐喻与比喻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并非完全相似。比喻是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或将情绪情感具象化体现,如:骨瘦如柴、挥金如土,即非典型的比喻表达。在语法层次上,非典型的语法现象即为语法隐喻。

二、语法隐喻发展

早在1985年,韩礼德就在他的著作《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意义表达的不同变体不只是在词汇层,还应该在词汇语法层。词汇隐喻包含在语法隐喻之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类型。但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尽管当时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词汇上,他们将隐喻归类于修辞的一种,后来亚里士多德研究发现,隐喻是一种从“种”到“属”或与之相反的一种概念。在公园前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了“替代论”,其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是较为相似的,如:“You are my sunshine.”这一句话中“sunshine”可以理解为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快乐与光明。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你是我的阳光”,也可以翻译为“你是我的光明”。布莱克在1954年在昆提良的理论上进行进一步研究,他认为隐喻性陈述并不是比喻或普通陈述的替代品,其是有自己独特作用的,他强调事物的“互动”性。直到20世纪下半叶,隐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人类学家沃尔夫以及思想家派帕均对隐喻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究。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与约翰逊对互动论进行详细研究,其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也成为认知隐喻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2]。

关于英语语篇可读性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取:公式法、多层次话语框架法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方法。其中,公式法,即应用公式预测不同文本可读度的研究较为常见,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视角下分析不同文本可读性的研究目前比较罕见。相比于传统的词汇隐喻,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表达语义时更为特殊,更加非常规。并且,语法隐喻的体现形式与语篇内容的特点密切相关。其中,概念语法隐喻与语篇易读度呈负相关关联。这是由于概念语法隐喻主要体现为名物化,多用于正式文体中,以提高语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个体语言发展过程中,概念语法隐喻出现时间晚,儿童理解存在难度。反之,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易读度呈正相关关联。这是由于人际语法隐喻是人际交往中出于交际目的或礼貌因素而采用的一种非典型的表达方式,在个体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时间早,易于儿童理解。

三、英语文学原著阅读难点

(一)语言

英语文学名著是用英语所写,英语对我们而言属于外来语的范畴,与我们的母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在阅读汉语名著时,也会出现难以理解的字词,用英语阅读时的难度会大幅度提升,因此,想要阅读英语文学原著在语言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尊重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语法差异,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阅读。

(二)时间

名著的创作年代较为久远,因此会有很多与当今世界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会为读者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就像鲁迅的作品,我们现在看着,多少都觉得有些“拗口”,我们读英文原版名著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由于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深意。此外,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以文学经典名著中,经常会出现诸如“城堡”“公爵”“马车”“舞会”等与我们目前生活距离较远的东西,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穿衣风格也和我们完全不同,这也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三)文化

不同的文化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外国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差异性较大,导致部分人在阅读英语名著时难以理解文章内容。除此之外,英语的名著中会使用一些以作者本国文化为背景的歇后语,这部分歇后语难以直接翻译成汉语,需要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给阅读文章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果在我国文化的基础上对英语文学原著的内容进行理解会存在理解偏差的情况,需要读者在阅读英语文学原著前能够明确作者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主流文化。

(四)长度

这里指的不是全部,例如:《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属于相对较短的名著,但部分名著存在体量较大的情况,如:《简爱》《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等。这些小说的篇幅较长,大多情况下就代表情节进展缓慢,其中可能夹杂了很多描写内容以及作者的插叙,当它的语言以及叙述方式再不那么平易近人时,就更增加了英文名著阅读的难度。

四、简写本的阅读优劣势分析

(一)简写本阅读优势

在面对上文所述的原著阅读困难时,想要完整的将一本英语文学原著阅读下来是较为困难的。大部分人在开始阅读之前处于信心满满的状态,随着阅读进度的推进、阅读时间的增加,对英语文学名著阅读的兴趣和动力逐渐减少。部分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阅读理解的能力。而简写本的阅读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首先,简写本篇幅较短,能够保证阅读者在阅读热情消退前完成简写本的阅读;其次,简写本中语法隐喻现象较少,能够有效降低文化差异对英语名著阅读带来的影响,帮助阅读者进行有效阅读;最后,能够提升阅读者阅读体验,对名著内容主体进行快速阅读能够帮助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在保障阅读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名著阅读。同时,简写本的阅读难度相较于原著而言是较低的,因此能够有效提升阅读者的阅读效率和阅读体验。此外,简写本对语法隐喻的改写并不是对所有情形采取非此即彼的隐喻式或者一致式,而是立足可读性,在不同的语法隐喻类型中体现出不同的隐喻化程度。具体来看,概念语法隐喻大多被改写为一致性更高的表达,由此可提高简写本的可读度。并且简写本的目标读者文化层次越低,同时句子的隐喻化程度越低,该简写本的可读性就越高。相反地,人际语法隐喻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究其原因,会发现在个体语言发展过程中,人际语法隐喻在日常会话中十分常见,读者在日常生活与交际中能快速且充分得接触到。因此,保留部分人际语法隐喻有助于提高简写本的可读度。

(二)简写本阅读劣势

简写本阅读有以下几个劣势:首先,对于英语文学素养较高的人而言,简写本是非常简单的,不利于对英语语感、语法、文化等内容进行再次提升;其次,简写本只是把名著里较为重要的情节展现给读者,读者无法通过简写本完整的推断出人物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历程,不利于读者对名著的整体感悟;最后,部分简写本不是由原作者完成,导致其所表述的内涵与原著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读者体悟和分析。

五、语法隐喻的改写情况

(一)概念隐喻及其改写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通过及物性改变以及动词名词化来实现。及物性改变指的是过程类型的变化和各成分的互相转化,其中过程类型的变化如: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变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各成分的互相转化如:动作者Actor变成感受者Sensor。具体可以从以下例子来看。

a: A new program will take place in our class next week.

b: Next week will see a new program in our class.

从对比a和b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物质过程will take place变成了will see心理过程;同时主语由原来的动作者A new program变成了感受者Next week。a是较为典型的表达,也是大家常用的表达,而b是一种特殊的较为不典型的用法,因而产生了概念语法隐喻。而对于动词名词化是较为容易理解的,例如:develop变成development,act变成action等。我们惯用的表达方式是主语+谓语+宾语,但在一些情况下,尤其是使用一些术语时,则会出现另一种表达方式。

c: Our students knowledge has developed and improved. It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m.

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tudents knowledge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m.

c和d比较起来,c的可读性更高,因为句子中每个成分都比较短;而d中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tudents knowledge这个短语仅仅是作为主语存在,该成分的长度较长。

(二)语气隐喻及其改写

语气隐喻也可以叫语言功能隐喻,是指在一种语气中能够体现出另一种语气的含义。

e:I have never let you down.

f:Have I ever let you down?

g:Admit that I have never let you down!

在e,f,g三句话中,所表述的含义均为“我从没让你失望过”。但在e中属于平铺直叙的状态直截了当的将含义表达出来;在f中所使用的句子是疑问语气,但其实所表述的含义是陈述性的内容,反问“我有让你失望过吗?”来表达“我从没让你失望过”的含义;g中使用的是祈使语气,所表述的内容依旧是陈述性的,句子含义是“承认吧!我从未让你失望过!”,其表达的含义和e中含义相同;f和g中应用了语气隐喻。

h:I wonder where you have been.

i:Where have you been?

j:Tell me where you have been!

从h,i,j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h属于陈述语气的疑问句,“我希望知道到你去哪了。”;i属于疑问语气的疑问句,“你去哪儿了?”;j属于祈使语气的疑问句,“告诉我你去哪儿了!”;三个句子所表达的含义都是询问去处,但h和j中运用到了语气隐喻。

(三)情态隐喻及其改写

情态隐喻在原著和简写本中出现的频率都较少,可以从以下例句中进行分析。

k:Bob is probably sleeping.

l:Bob must be sleeping.

k表示“鲍勃可能正在睡觉。”,l表示“鲍勃一定正在睡觉。”;两个句子分别采用副词以及助动词来表达情态含义,其改写可如下所示。

m:I believe Bob is sleeping.

n:It is likely that Bob is sleeping.

m表示“我相信鲍勃正在睡觉。”,n表示“鲍勃很可能正在睡觉。”。m和n中分别使用“I believe”和“It is likely”来表达情态意义。在语法中,“I”与“It”为句子主语,是句子内容的主体与核心;然而在句子语义上,它们并不是命题自身。在m中,语义上真正的核心实际上是该句的宾语从句,即“Bob is sleeping”;在n中,语义上的内容也是围绕主语从句“Bob is sleeping”;并非投射句“I believe”,也不是“It is likely”。这点可以被附加疑问句证实,例如:I believe Bob is sleeping, doesnt he?/I believe Bob is sleeping, dont I?由此得知,体现情态意义的句子结构在 m和n中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从而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情态含义,从而在语法视角上形成隐喻结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简写本相较于英语文学原著而言更加简单,但并非所有原著中的语法隐喻都被改写成一致式的表达方式,其中被改写的部分是为了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全貌。在简写本中保留最多的是人际隐喻,部分简写本在改写时甚至增加了人际隐喻的数量,但不论是减少还是增加,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读者进行有效阅读,使文章易读性有一定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婷.语法隐喻框架下英语文学原著与简写本易读度分析[J].智库时代,2020(46).

[2]黄亮.《格列佛游记》原著与简写本易读度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6).

[3]陈瑜敏,黄国文.语法隐喻框架下英语文学原著与简写本易读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

[4]苗宁,于晖.语法隐喻框架下学科语篇中名词化词组的使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

[5]干丽丽,黄国文.英语文学原著与简写本易读度研究的功能语言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2).

[6]刘衍,杜文霞.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作者简介:张文瑞(1989—),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翻译专业,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翻译。

猜你喜欢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视角下《虞美人》英译研究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语法隐喻研究的有效运用分析
刑事辩护词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科技英语翻译去动词化语法隐喻探究
语法隐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名词化隐喻在学术写作摘要中的功能
语法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
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名物化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