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物化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2015-09-23郭恒达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9期

摘 要: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讨论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说明语法隐喻可以影响人类思维活动,帮助构建语言,认识客观世界。选取新闻语篇中有代表性的例句,分析名物化结构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得出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名物化语法隐喻可以使新闻语篇显得逻辑严密、文字简洁、立场客观、行文正式、语言生动。指出正确应用和理解名物化语法隐喻可以帮助作者写出符合英文习惯的新闻语篇,指导读者迅速准确解读新闻语篇。

关键词:名物化 语法隐喻 新闻语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07-03

1 引言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是词汇意义间的转换,也就是说用同一个“能指”去代表不同的“所指”。隐喻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与《论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隐喻研究始终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界掀起了隐喻的跨学科研究热潮。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由一个概念域投向到另一个概念域中的结构映射。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投射到自己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域当中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后者。然而无论是古典隐喻研究,还是现代跨学科隐喻研究,都是词汇层面的研究,没有触及到语法层面。系统功能语法的奠基人韩礼德经过长期缜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在语法层面也存在着隐喻现象,即“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并于1985年在专著《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首次提出。

我国的语法隐喻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之后才有较多文章问世。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国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胡壮麟(1996),从隐喻两个概念领域中的语法形式领域进行了论述。朱永生(2006)对语法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名词化和动词化的相关问题等对语法隐喻展开了阐述,并对截至当时语法隐喻研究产生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张易,彭宣维(2006)对现在时表达将来时间意义时的时态隐喻特征做了说明。张德禄,雷茜(2013)探讨了语法隐喻的发展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发展。黄国文(2009)深入分析了一致式和隐喻式在翻译中的选择及其所对应的交际功能。

2 名物化语法隐喻简介

韩礼德(1985)所提出的“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指的不是用一个词的意义去代替另一个词的意义,而是语法结构方面的变异,即用一种包含隐喻意义的语法结构(隐喻式)去代替一种直白常见的,没有隐喻意义的语法形式(一致式)。

这与传统意义上和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有着本质的区别。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按其所展现出来的与语言

元功能,可以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三大类。但无论哪种语法隐喻都是同义关系下的语法结构重组。如,

(1a) The thick carpet kills the sound of guests footsteps. (隐喻式)

(1b) Guests make no sound, walking on the thick carpet. (一致式)

韩礼德认为,名物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构成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名物化指的是词类功能的名词性转化。经名物化过程后的结构,承担名词所起的功能,但可以表达原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从句法角度看,各个级别的语法单位,如单词、短语、小句,均可以经名物化过程处理,形成组合方式多样的名物化语法隐喻结构。如,

(1a) She observes the rules. (一致式)

(1b) Her observation of the rules (隐喻式)

例(1a)是一致式,其中she表示动作的参与者,observes是物质过程中的动词,但经名物化过程转化,例(1a)变成了名物化隐喻结构。

除了动词名物化,形容词的名物化现象也很常见。如,

(2a) The news is reliable. (一致式)

(2b)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s (隐喻式)

这种隐喻式的语法表达方式在新闻语篇中有着大量的应用,因为其与我们的一般认知习惯相悖,因此与一致式的表达方式相比,在理解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种隐喻式的表达方式更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习惯和新闻语篇生动的特性,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3 名物化结构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新闻语篇普遍具有形象具体、客观中立、简洁明了、准确鲜明等特点。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形象具体。新闻语篇还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既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含糊其辞。新闻语篇还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篇在写作时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名物化是正式语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帮助构成正式语篇的有效手段。新闻语篇作为一种正式的语篇,名物化在其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名物化,前文中出现的非正式小句可以有效地被包括在该名物化结构中。因此,掌握名物化这种表达手段对我们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新闻语篇和准确解读新闻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名物化结构的衔接功能

通过名物化,我们往往可以得到一个“事物”,这个事物通常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在小句中的功能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充当主位(Theme)也可以充当述位(Rheme)。胡壮麟(1994)认为,“主位-述位”的衔接模式是可以有效实现语篇衔接与连贯。名物化所具有的“囊括”功能可以把上文提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出一个“事物”作为下文中事件的参与者。语篇中被囊括的部分通常是上文中的述位或述位中的一部分,在下文中这个被囊括的部分通常以主位或主位的一部分出现。如,

The ethics of her career dont permit her to do that thing. The permission of doing illegal fairs will have great blemish on her fame.

上述例句中,前句的述位动词是permit,名物化动词permission充当了下一句的主位。这种构成方法的好处是,它使上下文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因为“囊括”的主位推进功能,它可以帮助语篇形成首尾相连的结构和层层递进的意义,使得文章衔接顺畅。正确使用“囊括”这一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使上下文形成连贯的语篇。

3.2 名物化结构的简练功能

名词词组有“压缩”信息,使信息密集的功能。韩礼德把这种名物化的过程称为“打包”。在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名物化隐喻式的表达方式往往比一致式的表达方式更加简练、畅达。这是因为原先表示动作、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或是原先的几个小句,经过名物化过程整理之后,在新句当中变成了一个或几个短语,信息被压缩在名词性结构中,单位信息量大大增加,有效地提升了“词汇密度”。如,

(3a) ...there is a main reason behind the phenomena. That is the economy needs growing while the environment also needs to be protected. But they contradict with each other.

(3b) ...behind them all,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根据韩礼德(1994)提出词汇密度的计算公式为:词汇密度 =实词数量(lexical item)÷小句数量(ranking clause)。经统计,例(3a)的词汇密度为5.7,例(3b)为8。很明显,后者的词汇密度高于前者。也就是说,同样的信息量,例(3b)用较少的小句就表达了出来,体现了名物化结构用较少的词汇短语结构表达较多的信息内容的简练功能。

3.3名物化结构的客观功能

通过名物化结构的运用,我们可以尽量摆脱施动者、环境等成分对过程所施加的影响。动作关系和逻辑关系经名物化过程之后,可以从理由、思想等抽象概念的角度重新加以组织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从施动者和受动者的角度进行建构和解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语篇的客观公正性,使得语篇更加中立客观。

韩礼德(1994)指出概念、人际、语篇三大纯理功能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时,有各自具体的表现方式。在正式语篇中,人际功能被尽量弱化,经验功能得以凸显。名物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失去限定成分,进而失去语气来达到弱化人际功能,凸显经验功能的目的的。如,

(4)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car bombing ravaged a country hotel soon after the evacuation from the building. But no group has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the blast up to now. The attack has caused 13 people injured and one died.

在这则新闻报道中共有三处使用了名物化结构。第一处是evacuation,指的是the moving of the people from the building;第二处是responsibility,意思是to be responsible for sth,经过名物化的转变,原来的动作被转换成了一种概念,彰显了语篇要突出的结果;第三处是the attack,在使用该名物化过程中省略了动作的主客体,“谁攻击谁”的问题被隐藏了起来,因为文中说“还没有团体声明对此次爆炸负责”。因此,用名物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主体不明”的这种情况。名物化结构通过抑制人际元功能的发挥,使读者意识到新闻语篇并非完全按照新闻作者的角度进行组织,这样有助于为文章增强客观性和公正性。

3.4名物化结构的正式功能

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书面语篇,如新闻报道、社论文章、政治论文、科技文体等都具有正式程度高的特点。在写作这些语篇的时候,应该注意使用名物化隐喻以达到增加语篇正式程度的目的。如,

(5a) The judge told Al-jazeera Television that the

execution of Gaddafi would not leave chaos in Syria.

(5b) The judge told Al-jazeera Television that if they

executed Gaddafi, Syria would not be chaotic.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例(5a)中的execution和chaos都是用作了名词,显得严谨正式;而例(5b)中则分别改为了动词executed和形容词chaotic,行文混乱,也不够客观和正式。

名物化隐喻可能会出现在各类语篇当中,但是其出现频率却与文体类型(genre)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文体类型的语篇中名物化隐喻的使用频率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较为正式的文体,如科技论文,政治论文中名物化隐喻广泛使用,但在强调较强交互性的广告语篇当中,名物化隐喻的出现频率就要低得多。因此,只有根据语篇的特性,适当地选择名物化隐喻才能更好地达到语篇的写作、交际目的。

3.5 名物化结构的生动功能

一些经过名词化的动词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动词经名词化后,原本抽象的动作便会变得具体形象,一种意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下例:

(6) The cruel truth is that for all its residual market

share, Nokia looks like a has-been.

(7) The good user feedback and the forceful urge from shareholders impulse Apple Inc to give it a shot.

例(6)中的has been原为动词“已经成为”,在此经名物化活用作了名词,表示“过时的人或物”,与前面的“its residual market share”相互呼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诺基亚这个昔日的移动设备巨头已成为明日黄花,现在所占市场份额不多,以及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惨败的苍凉现实。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例(7):用户的良好反馈和股东的强烈催促使得苹果公司决定放手一搏(to give it a shot)。“shot”源于动词“shoot”,有“开枪”,“注射”,“击球”等义,用在此处经名物化隐喻过程之后,产生较强的“动态冲击”之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苹果公司准备大张旗鼓地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的信心和干劲。

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名词性隐喻,如the source of happiness(幸福的源泉),the dawn of victory(胜利的曙光),the flower of sin(罪恶之花),the field of hope(希望的原野)等。学习和使用名词性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还有助于写出生动形象的新闻语篇。

4 结语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新闻,它用扼要简明的文字,概括的叙事方式,迅速高效地报道国内国外近期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良好的新闻语篇具有逻辑严密、文字简洁、立场客观、行文正式、语言生动等特点。在学习写作和理解新闻语篇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名物化结构可以起到增强文章逻辑性,简练文字,提升语篇客观公正程度,加强行文正式性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名物化结构还可以用有限的文字,尽量扩大文章的信息量,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条理更加清晰。新闻语篇要求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因此应用名物化结构是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正确理解名物化结构对读者正确解构和理解新闻语篇也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名物化结构隐喻较强的概括性,不恰当和过量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写作者自身想表达的意思没有办法正确表达,或者表达的意义模糊不清引发歧义。因此,新闻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综上所述,新闻语篇的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名物化的写作意识,提高新闻质量;读者在阅读新闻语篇的时候也应该加强自身对名物化结构敏感性,正确分析和解读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2]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

[3]张德禄,雷茜.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J].外语教学,2013(3).

[4]张易,彭宣维. 现在时表达将来时间意义时的情态隐喻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5]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6]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

作者简介:郭恒达,男,山西太原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