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

2024-07-04李鲲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画发展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在当下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中国美术的焦点。20世纪的李斛先生坚持中国画改革,走中西画法融合道路,探索从古典到写实的语言转变,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本文旨在分析李斛的艺术创作,结合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的知识探讨中国画的创新策略,以及反思日后更好地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画;发展;李斛绘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207—03

引言

(一)中国画的历史与特性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源远流长,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到秦汉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砖,再到唐宋时期的山水花鸟,中国画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进步。中国画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笔墨特色:在中国画中,笔和墨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和情绪的媒介。中国画家通过精细的笔触和墨色的深浅变化,来描绘物体的形态和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形神兼备:中国画追求的是形似而非写实,画面不追求精确地描绘出物体的形态,而是注重表现出物体的精神内涵。画家通过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己情感的表达,来描绘出画面的“神韵”。

(3)留白艺术:中国画讲究“虚实之间,有意味之境”,即通过留白的技巧,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想象,从而达到画面和观众心灵的互动。

(4)寓意深远:中国画常常运用象征的手法,使画面寓含着丰富的深远的哲理。例如,竹子象征坚韧不屈,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莲花象征清洁自洁,山水则象征着画家的道德境界和人生哲学。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历经千年仍然被人们所珍爱。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发扬光大。

(二)当代中国画的背景与挑战

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更加交融,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这为中国画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画的创作、传播和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使中国画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元,网络技术可以使中国画的教学和传播更加便捷。

当代中国画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和理念在面对现代社会和西方艺术理念的冲击时,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市场问题:在艺术市场中,如何确定中国画的价值,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艺术创新。教育问题:如何在教育中传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中国画家。创新问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创新,如何使中国画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一、李斛绘画研究

(一)时代背景

在20世纪,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向现代民族国家重大转变,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历史转型期。对于国人而言,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碰撞和融合,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剧烈转变。这种变化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领域,特别是传统绘画艺术。在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深度变革之下,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开始寻求转型。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逐渐进入中国,这种来自西方的新艺术形式与传统的中国绘画产生碰撞,使得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不论是采用“中国笔墨,西洋画法”,还是寻求“调和中西”,或者是在传统笔墨基础上的现代转型,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的探索模式虽各有不同,但是总体上融入了素描与白描、水墨与水彩、科学透视与散点透视等元素。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以素描写生为基础的创作手法,这是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斛的艺术创作历程在短短的56年人生里,一直紧密与社会革命和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相联系。

(二)画家介绍

李斛(1919—1975年),原名李心源,号柏风,四川大竹人,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1933年,李斛考入当时的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1942年至1946年就读于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李瑞年等先生,因造型功底扎实,深得徐悲鸿赏识。1944年,徐悲鸿从中央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和国画专业各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进行中西合璧的实践,分别是油画专业的李斛和国画专业的宗其香。1946年,当李斛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的时候,徐悲鸿为他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这段话足以说明,李斛是徐悲鸿眼中,成功实践中西合璧的“最成功者”。1948年底,李斛应徐悲鸿之邀,从重庆来到北平,先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其创作的视野随着南北地域的迁移和新中国的成立发生较大变化。1951年,李斛从清华大学调至中央美术学院任讲师,1962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主任。李斛常带病完成创作任务,1973年病情恶化时题写“胸怀远志,不畏近难”自勉, 1975年病逝于北京。李斛在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成功地将中国的传统笔墨与西洋的画法相融合,实践了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绘画在20世纪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三)作品分析——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途径

1.整合传统白描与西方素描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称之为“白描”。中国画白描作品是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其实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花鸟或是人物,他们都是以线构成,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创造,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目的,它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如李公麟正是在这艺术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20世纪在徐悲鸿的倡导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李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他认为素描的“形”不仅要表现外形还要展现生活状况和人生态度。这种认知与传统人物画的“形神论”极为相似。《印度妇女》以墨为主,生动表现了面部、浓发和衣服的体积感和质感,特别是面颊的阴影,自然而微妙。细节处用线来刻画,披肩的长布就是用线条勾勒出层次感。李斛先生将西方素描的要求精确,不排斥明暗等表现因素与中国的白描相结合,通过利用素描解决形和结构的方法增强墨的表现力。

《关汉卿像》是一幅表现历史人物的肖像画杰作。1957年10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推出次年要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名单,我国戏剧大师关汉卿位列其中。美协秘书华君武找到李斛,请他用“引西润中”的手法创作一副适合全世界人欣赏的画作。李斛先生从素描入手,严谨遵从人体结构、光影、透视等科学知识,探索如何在中国画中表现关汉卿的神与形。这张画在造型上减少了光影的因素,在衣服和其他次要部分完全舍弃明暗的处理。运用传统线描时,亦力求简练精纯,使人物的形象和神气更明确,成功地刻画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性格,神态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和赞扬。

《印度妇女像》和《关汉卿》是李斛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运用两种不同的笔法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可以看到李斛在吸收外来的技法,不是生硬的抄袭或者是勉强的结合。由此可见所谓学习西画法并不是单纯以传统中国绘画工具画西方题材而是融合西方绘画中写实、注重阴影表现立体的理念。

2.丰富传统中国画题材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表现大自然各种生命与人类的和谐。在近代,当传统艺术遇到了现代城市题材,如何用以往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现代城市?现代城市没有古代建筑那么精致,但有其特有的人类科技与工业的宏伟,震撼的特点。石景山钢厂在李斛先生的笔下被表现得十分瑰丽,引人入胜。整幅画的透视采用了中国画的深远和平远法,使工业区前的厂房尽收眼底,背景中无穷延伸的钢炉烟筒给人无限遐想。中间的公路将人们带入广阔的工业区,达到了“曲径通幽”的效果。他巧妙地用墨搭配留白染出钢厂天空的烟火和湖中的倒影,用细笔勾勒出厂房和烟囱还有公路甚至卡车。李斛先生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钢厂中单调冰冷的厂房、高炉和工业设备富有独特的现代工业化意境,蕴含着东方式艺术魅力。徐庆平赞叹道:“中国艺术绝不是不能往前走了,与绝对不是前人们已经把我们的技巧全部创造尽了,中国画家还有可以充分展施自己才华的空间。”

革命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创作的一大题材之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都围绕这个主题创作了振奋人心的作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事物,革命历史画一般以油画为主。戴泽先生用油画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地表现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如《义和团廊坊大捷》《太平军大败洋枪队》等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李斛的《广州起义》可视为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中国画投入革命历史画作潮流的经典个例。《广州起义》对起义军服饰、配备的武器、革命的红巾、红旗,以及建筑和街道都是符合这段历史的。画中不少持长毛、斧子、棍棒的起义者,是当时参加起义的工人赤卫队真实的武装情况,他们是广州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用中国笔墨进行创作时,李斛遵从传统表现人物的手法。并没有细致地着力刻画每个起义者的形象,而是摒弃具体细节,注重人物的神态和整体的组合关系以及整体的表现效果。展现了革命队伍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和悲壮的气氛,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在构图上,学习了西方用构图表现画面的技巧。人物整体构成斜三角形,从右而左,身体一个比一个前倾,聚焦在前方手拿驳壳枪的革命者身上。这种安排增强了队伍向前冲杀的气势,展现冲锋的快节奏,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革命力量。

3.创新传统技法

在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对于夜景的表现并未形成专门的题材,在描绘夜晚的景色时往往用象征的手法,试图表达出夜的意境。如南宋李嵩的《月夜看潮图》,描绘了南宋时临安中秋夜观钱塘江潮的景致,在画面上方绘有一轮圆月,以示夜幕之下钱塘江与近处楼阁之景。”如果要具体表现夜景同时还要表现很复杂的灯光效果,就必须用新的技法来描绘。李斛先生对夜景的表现不同于传统绘画中意象的象征手法夜景山水画。他的革新在于融西画表现光影之长、体现透视关系,并与传统水墨的意境相结合。他运用西画的素描光影表现到水墨领域,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展现复杂多变的光感效果,使得原本很难在水墨领域表现的夜景成为可能,一改传统水墨难以表现夜景之不足。《三峡夜航》这幅作品以气势磅磺的构图震撼着观众,视觉冲击力极强。画面两岸用高远法表现的山石高耸,嶙峋陡哨的石壁占据了画面大部分。夔门如斧劈开,江面上一客轮逆江而上。他用干墨皱出山石结构及树丛,又用湿墨晕染,使之坚实而丰富。江水中山石的倒影用干笔擦出,左岸边停泊着的小船灯光倒影空出一条条亮线,颇具形式美感。远方朦胧的山色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群山后还有一轮明月,使整个画面产生深邃厚重的效果。中国画山水画传统技法的三远法、皴法和西方色彩表现技巧与透视法都表现在了这幅画中,是西方写实与东方意境相结合的典范。

《长江大桥钻探工程》表现的是桥墩钻探挑灯夜战的场景。他大胆突破中国笔墨难以再现灯光夜景的局面,描绘了建设者们在夜幕下热火朝天地加紧施工,同时又用皴法表现了江岸边静可听音的逐波浪花,形成光明与黑暗、喧闹与安静的鲜明对照,成为中国画灯光夜景画的经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抛却传统中国画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用淡墨来晕染夜晚的黑,用几笔浓墨化作云朵点缀天空。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通过黑白、冷暖对比描绘出夜色下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生辉的效果,使工业建设在熠熠光影与湖面的倒影中蕴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同意的美感。

融西方水彩画技法于水墨山水创作中,重光影运用,不忌讳传统的“阴影”与黑,巧妙运用倒影塑造夜晚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这种新的笔墨技法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使李斛的作品在新中国的中国画坛上“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潘汝,薛晓西.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中传承与创新关系探析[J].艺术教育,2019(4).

[2]李慧民.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5(9).

[3]王俊杰.当代中国画的水墨化探研[J].艺术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李鲲(2004—),男,汉族,山西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艺术史。

猜你喜欢

中国画发展
中国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