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装饰元素融入品牌VI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2024-07-04王志明
[摘 要]探讨了品牌VI设计中民族装饰元素的融合方法与表现方式,并将其归纳成了一定的教育改革方法,用于优化目前我国高校品牌VI设计课程中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我国场域的独立完整模块的情况。将民族装饰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立更好的知识模块与学科架构。
[关键词]品牌VI设计;民族装饰元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1-006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志明.民族装饰元素融入品牌VI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天工,2024(11):69-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校园绿色创新品牌设计实践研究”(2022YZLSCXB07)成果;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背景下优质影像对乡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量化实践研究”(GXYZGCCRC2023KY05)成果;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五感体验的绿色校园墙面景观装饰研究”(2022YZLSCXA04)成果。
品牌VI设计课程是当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将创意与品牌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且引人注目的视觉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装饰元素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设计的内涵,还能使品牌更具文化特色。以本课程为例,深入探究民族装饰元素在其中的融合方法与表现方式。
一、品牌VI设计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一)知识体系来源
品牌VI设计是一个企业或者品牌根据自身特性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最早起源于德国工业设计师彼得·贝伦斯为 AEG 公司提供的一份完整的“全案设计”,初步系统地将标准化设计思维全面地融入企业从办公用纸设计到厂房设计的方方面面,开了从视觉层面对一个企业或者品牌进行识别与认知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欧美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VI设计的视觉特征开始从明显的地域化逐步向国际主义风格演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现代品牌VI设计开始系统性地传入我国。
(二)品牌VI设计在教育领域的起源与发展
品牌VI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包豪斯是第一所全面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学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由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瓦西里·康定斯基等平面表现大师开展教学,在此期间包豪斯汇总形成了至今影响整个设计大类专业的平构、立构、色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开了现代视觉设计教育体系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比尔、奥特·艾克和英格·肖尔在西德创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其中马克思·比尔毕业于包豪斯,因此该学院存续了大量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重要的系统设计原则,经过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设计方法与理论。奥特·艾克在20世纪最重要的企业形象设计案例(汉莎航空公司)中运用了系统网格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正是对包豪斯的图形设计理念的深入探索和在创作方法上的优化,将相关教育教学再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品牌VI设计课程在国内高校中的开设与发展现状
基于品牌VI设计的起源、发展与传入我国的路径,以及相关教育体系的起源与发展,决定了现行的品牌VI设计是基于西方设计思维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西方属性。
目前,我国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类科研院校到重视实操技能的相关专科院校都开设了品牌VI设计相关课程,此课程从普及程度上来看,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大类普遍开设的课程。但是,目前各院校、各阶段、各层级的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实际的区别,较少能针对我国的场域给出单独、完整的模块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本文旨在以我国民族装饰元素作为切入点,对课程进行从审美概念到视觉实现的教学改革。以引发相关思考,促进更好的知识模块与学科架构的建立。
二、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一)民族装饰元素丰富品牌VI设计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民族纹饰是由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中凝练和创造出的,是具有民族特色与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它的题材通常是人们劳作环境中的花、鸟、虫、草等动植物,通过提炼、简化与抽象形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审美的需求。这些纹饰还在传承中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创作方法(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角隅、适合、单独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VI设计作为企业与品牌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一环,其对设计元素的选取与运用对于自身品牌的塑造与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体现品牌的文化价值观,使品牌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服装品牌“李宁”在其VI设计中就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云纹、龙纹等元素,使品牌形象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特色。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品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二)民族装饰元素提升品牌形象的辨识度和记忆度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形象的辨识度和记忆度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民族装饰元素作为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的设计元素,其在品牌VI设计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品牌形象的辨识度和记忆度。
以国产化妆品品牌“佰草集”为例,其VI设计就以中国传统中草药图案为主要纹饰,从而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民族品牌形象。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记忆度,在提升视觉美观度与民族审美情调的基础上,还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民族装饰元素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效果。消费者在接触到具有民族装饰元素的品牌形象时,更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并在后续的购买行为中回忆起这些品牌。因此,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品牌形象的辨识度和记忆度具有重要作用。再如南宁地铁一号线的环创方案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以“青秀邕州”为主题的站内装饰,另一个是以“壮锦经典”为主题的出入口设计,两个主题都大量采用壮锦元素,并结合中国装饰图案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设计方法进行图案的组织与应用,将整条线路打造得极具民族特色,在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为其增添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民族装饰元素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的多元交融,消费者对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越来越感兴趣。民族装饰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品牌VI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例如,茶饮品牌“茶颜悦色”在其VI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和民族纹饰,使得品牌形象与茶文化紧密相连。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让消费者在品味茶饮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当消费者看到具有民族纹饰的品牌形象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更愿意选择和支持这些品牌。这种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三、将民族装饰元素融入品牌VI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通过对品牌VI设计的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溯源,以及对我国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实践中良好运用的理论分析与可行性分析,都表明将民族装饰元素融入品牌VI设计是有必要的,且需要同步到相关教育的知识体系中去,从中不仅能发现一条更适合我国品牌VI设计的发展之路,还能激发青年一代勇于深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一)品牌VI设计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现行的“品牌与VI设计”课程,虽然因为授课主体的不同对其知识模块的划分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品牌VI设计基础、设计原理与方法、品牌策略与定位和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见表1)。
(二)可以融入“品牌与VI设计”课程教学的民族装饰元素提取
1.元素一
我国的元素作为传统图案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属性,因此,在此模块需要单独列举出被成功运用在商业中的各式民族纹样,深入阐述其民族性、文化性与应用的合理性。
2.元素二
关于各民族装饰元素独特的审美,此部分的呈现是依托图案的形态特征、色彩、样式和构成来展现的,因此对这类图形的归纳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更应该深入分析本地区民族纹饰的由来、构成、审美特征,并使用传统的图案组成方法进行构成分析,例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等。因此针对民族纹饰图案的归纳分析应该与起源于包豪斯的构成知识模块进行平行讲述。
3.元素三
现行高等教育中的“品牌与VI设计”课程较多是构建已经完备的知识体系之上的。关于民族纹饰对品牌VI设计领域的影响、融合与展望虽然已有了多方面的实践,但尚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基于此种情况,应该增设“展望与启发”的章节作为终章,以半开放性的思维启发此模块更多的可能性,并推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与VI设计”课程体系中的融入与体现
1.模块一
关于“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与VI设计课程中的内涵”的阐述。
措施一:在原知识体系的“品牌VI设计基础”的章节中,关于中国传统VI的雏形与发展和民族装饰元素在其中的运用与内涵会被拆解成众多小的单元,穿插出现在“品牌与VI设计”课程的基础概念、原理、历史背景等小节之中,成为单纯为全面论述品牌与VI设计基础概念时的一个附属品,因此为了保证民族装饰元素在相关应用中内涵阐述的完整性与连贯性,第一步需要将散落在本章众多小节中的关于民族装饰元素在其中应用的内容收集汇总出来,使其摆脱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附属地位。
措施二:将散落在本章众多小节中的关于民族装饰元素在其中应用的内容进行收集汇总之后,将其连贯完整的知识脉络梳理出来,并对不连贯的地方进行整理与补充。之后,在清晰、连贯、完整的知识脉络中提炼出相关文化内涵,将本模块内容与民族文化自信相结合,建立在学习之初就应该建构起的正确价值观。
2.模块二
在“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章节中,民族装饰元素的由来、构成、审美特征都是有别于起源于包豪斯的构成理论的,因此在标准色、字体、图形等设计元素在VI设计中的应用的模块,应该将民族装饰元素进行单独论述,与原有知识体系形成平行的对照模块。
措施:在图形设计、标准字设计、标准色设计、辅助图形设计和基本元素组合规范这些小节中,分别在原有知识内容的部分划分出与之平行的另一部分来论述关于民族装饰元素的图形分析、字体分析、色彩分析、图形辅助构成和设计方法等内容。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特有的图形与色彩构成方式和系统性设计的方法。
3.模块三
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对丰富,但是在知识架构中尚未形成脉络连续、内涵阐述完整、表述清晰的内容体系,且针对这样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
措施:在原有“品牌与VI设计”课程体系结尾的章节增设“民族装饰元素与品牌VI设计领域的融合与展望”这一内容。在整合现有典型应用案例的基础上适当总结与启发,做到既有方向引导,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创新。
四、总结
通过对民族装饰元素在品牌VI设计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民族装饰元素与品牌设计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将民族装饰元素融入“品牌与VI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持续、多阶段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现代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将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意思维、民族文化自信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相融合,培养出更多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设计师,为我国的品牌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剑昀.基于VI设计的广告创意设计教学实践探讨:评《VI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122.
[2]陈晓环,张玉鑫,孔宇欣,等.本土品牌设计中的审美心理研究[J].设计,2019,32(1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