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营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4-07-04李艳蔺旭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文化传承

李艳 蔺旭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全国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园,因其独具特色的红山之石而享誉全球。山令人古,石令人静。红山之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其符号特色从壮美、秀美、奇美中得以凸显;整体设计理念交映于生态化培育、经济化推动及素养化融合角度之中;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恪求固本守正、培元创新及多环参调的运营打造原则。

【关键词】红山之石;环境艺术;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210—03

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何地位?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厅无石不华。石,于俯仰之间,对我们的视野进行开合幽闭,渐次熏陶,丰富了场所体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全国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园,因其独具特色的红山之石而享誉全球。其处之石意蕴贵在壮美、秀美及奇美。错综于环境设计,红山之石立足于生态化培育、经济化推动及素养化融合三个视域,推动其固本守正、培元创新及多环参调向度的传承。

一、品艺韵——红山之石符号特色

王国彬教授有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石可以大,是山的象征,成为坚固而稳定的领域。石也可以小,可以为针砭珠环,随身所伴,在无常中谋求有定,以石性之钢,补人力之柔。”赤峰,蒙古语“乌兰哈达”,即红色的山峰。红石,美在自然——壮美、秀美、奇美。品艺韵,尚属回溯并感恩自然界对人类广泛与慷慨的赠与。

(一)壮美之石

“今之红山,即古之鸿雁关也。木兰从征曾居于此,山上遗迹尚有可考者……”该引言镌刻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系之于鸿雁所渡之关,巾帼女英雄所居之所……目睹其石,感受中华大地自然淬炼,红石厚土,英雄如歌。历史上红山诸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古族文化这四大文化高峰的出现,为赤峰大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址、遗迹。石之壮美,不仅在于外在肆意洒脱的形体样貌,关键还在于红山之石亘古不变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壮美,也就随之多附加了一层意思,并非单层意义上的气雄力坚,还在于其符号背后的深层内涵,壮美之艺韵。

(二)秀美之石

山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石头即环境单位空间内品质高端的重要体现。秀美的赤峰红山石,是白云回望合,别有秀美韵味在其中。行缀山尽处,开朗最高层。秀美红山之石,劲力流畅,飘逸优雅,灵活素静,无媚俗之感,不着俗红之意,设色颇具层次。其中,最具特色的画像石,以平雕为主表现一定的情节与内容。倏忽间,给褶皱的大地漂上渐变化的纹理质感。纵向观看,上尖锐下丰满,如玉笔峭峰,直插云面。此外,石刻文字,以文字刻于石,结合文化,人杰地灵。赤峰地区存有大量的石碑揭、石墓志、石经幢、石匾额、石门相、石门柱、石玺印等刻石,构成了赤峰石刻文字文化,这也是红山之石的秀美所在。[1]红石台阶拾级而上,登临其石之山顶,整个蒙古赤峰城尽收眼底,风光秀丽。美术工艺大师以“国石候选石”巴林鸡血石为原料,于折扇之上呈现赤峰红山之石的凝练紧致、光华内敛、如此耐观者品读,勾起千万年怀想,直面自然的人。

(三)奇美之石

红山之奇石追溯于远古蒙古大地,可谓采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得自然之风采,含自然之妙趣。如此装饰,不留余白,大小相宜,动静相间,交映成奇。如诗如画,状人类物,可观可赏,可吟可颂,是自然奇美之典范。红山之奇石的这种自然之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红山之石符号特色所蕴含的本质,是无数鉴赏者所聚焦的解读核心,而这,也恰是赏红山奇美之石的意义所在。正是由于红山之奇石的自然美和奥妙无穷的文化内涵,才使人们爱慕,如痴如醉,产生望石而拜、伴石而眠等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红山之奇石如此,从古至今,其它奇石亦是如此。人们对奇石总是葆有一往深情,不少文人学者不惜时间精力,对其进行鉴赏、研究,把精神睿智融于奇石之中,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奇石文化。巍巍红山之石,孕育了玉龙的记忆。石,中华第一龙,与其心交,它的生命和心灵,以及无杂念的想象,自然鬼斧神工式精雕细刻,形制之奇,庇佑了中国人自古所留有的敬畏之心。红山堆砌为玉龙,六千年斗转星移,山川气性、斑驳岁月,不禁给红山之石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

二、巧结合——红山之石环境设计

红山之石符号特色融合于环境设计,指的是以赤峰红山文化为背景,在设计工作实际开展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环境、艺术、设计三项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还需保障三者各自的独立性。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后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的系统优化,是在科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美化和修缮的整饰行为,是致力于兼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以创造出实用性与审美性并存的美学创造。此处分为生态化培育、经济化推动及素养化融合三维度,进行注解。

(一)生态化培育

悠悠文化红山风,茫茫草原绿赤峰。红山之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被作为自然景观石的那一刻,其石体通常较大,形态多样,常以或粗狂浑厚,或秀美险峻,或造型奇特而给人以独特美感。走向生活,随着我国城市化活动不断推进,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然环保的生活,而环境设计人员应将生态理念这一元素充分融入到“石”之设计工作当中,为人们开创一个自然舒适的生长环境。[2]在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应全面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若不满足这一原则,人类社会将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变,人也在变。红山之石,极具古朴遒劲之神韵,贵在因石所雕琢出的精美绝伦的玉器。绿色自然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结合生态保护条例,遵循当地自然条件,让石头说自己的话,唱自己的歌。这样的设计更多地强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是典型的绿色设计,生态化培育。

(二)经济化推动

为了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原生态、绿色、低碳等理念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生态理念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重要理念,对提高环境设计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实际而言,其经济价值小石上千元,大石上万元。市场需求催生了开采、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受经济利益驱使,红山之石给蒙古当地带来无尽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严控市场交易的情况下,“扶”与“转”应紧贴时代步伐,环境设计者需严格恪守折衷主义设计原则,切忌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问题。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红山之石在经济化发展推动下,在多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下,对我们的回馈是难以估量的。流线性运动是设计者在开展环境设计活动时,应从着眼点处去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材料的应用力度。经济化推动,不但要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求,合理降低材料购买成本,还应考虑到社会结构分化分层的基础上,去不断试错尝试保障环境设计中的应有的美感。

(三)素养化融合

红山之石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素养化融合,并非文人所独具的审美范式,旨在提示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最基本的美学设计者。石,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红山之石,是天时地利人和交错间对美好景物的勾勒。凡景语,皆情语,红石之景,不也如此吗?古之文人登所遇山之石,喟叹:“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环境设计的意义即是搭建人类的元认知支架,以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之石为切口,看到“石”之过去、现在及未来,看到“石”文化之古今中外,看到中华文化每一阶段的扉页。赤峰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著名红山文化的命名地和碧玉龙的出土地,“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辽王朝的故都”等重量级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其中,花岗岩石林中的红石离大众并不渺远,非艺术家专享,普通百姓也可触手可及地去鉴赏,感受。回望阿斯哈图石林,作为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世界独有的花岗岩地质奇观。一垒石集聚,是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熏陶。常思常睹,连凡夫俗子也会生发感叹:“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石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主观而言,并不是延迟满足,而是无数设计者在遵循美学原则后,所生发于当下的赞叹与惊诧。

三、探发展——红山之石文化传承

美学家把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复合美三种。设计者走向环境设计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会产生后视效应,即全生命周期下的可持续性设计原则。红山之石,所潜藏的文化,于设计者而言,究竟如何传承?从固本守正的前奏、到培元创新的发展、递进于多环参调的协调。

(一)固本守正

红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石,是最为重要的枢纽表现因素之一。红,赤色,象征着希望,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一抹永不消逝的岁月印记。红石,好似峥嵘岁月中的红色文化浸润每一位观者——亲耳听石之脆响、亲眼看石之重峦叠嶂、亲身感受四下皆为红石之震撼,这是生命的震撼。虽然石未在工程建设中大量使用,但中国古人爱石之心不乏,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与意识形态下,石景成为文人寄情赏古的精神载体,历朝历代延续下来总结传承出一套赏石的审美标准,而石谱则是记载这些石头的谱系,成为后人探究溯源的重要文献。作为空间艺术的点缀,当“石”沉默时,历史便开口说话。李德裕、牛僧孺两人身为宰相而爱好奇石,李德裕的平泉庄中专门用来放置搜集的奇珍怪石;白居易爱石写石,写有著名的《太湖石记》,晚年居住在洛阳履道里宅,修建园林,与泉石相伴,乐在其中。另外唐代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张枯、陆龟蒙、皮日休、杜枚等也都是奇石爱好者,并写过许多咏赞奇石的诗文。“石”作为支柱,质朴典雅,坚固恒久,揭开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固本守正,文化遗址石上碑文所刻最终形成横向延伸,其轻盈舒展的建筑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好传承。

(二)培元创新

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充满生命力的,以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这种探索,与艺术设计有关,科技创新同样须臾不可分离,这与未来的场景应用有关,创造性的混沌理论在设计作品中的反映已经具有了难以估量的国际意义。随着再现和复制技术有关的机器相继诞生,使得视觉传达的领域不断扩大化。当今时代,培元创新,赏石作为一种具有东方审美情结的艺术,它直接反映了东方传统艺术审美价值观。从网络打卡圣地——亮丽内蒙古,四季好风光;到旅游观光之余,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设计者制作一件极其简单加工“石”,得到一件理想的天然石,推动赏石文化稳步前行。联系设计史,中国传统美学将世界的本体理解成自然或自然之道,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3]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与自然是亲近的。石作为自然的产物,成为充分体现这种美学思想的典型。石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下,呈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质地。人们在对其赞叹、崇拜之余,渐渐转变为对他们的喜爱和欣赏,以致收藏。孔子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石是山之骨、水之床,所以乐山乐水者,对“石”之钟爱不可小觑。[4]石头可以提升环境的格调,因为古代圣人的品格与石的品格有很大的关系。

(三)多环参调

“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常言道:“自然美高于人为美。”这其实是于比较而言的,红山之石于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是多环参调的,有极强的发展性。由于资源丰富,所以红山之石也颇为完满,无需将有缺陷的石头进行切割整形,乃至深层次打磨抛光,也是可以的。敲击时,发出铿锵的声音,清畅而高扬,便是恰好的印证。作为优秀的设计师,不仅是对生活体察入微的发现者,更是对现实需求极为敏感的改良者。一只精美的颈枕,一个典雅的杯子,一款别致的书签……这些生活常见的物品通过艺术创意衍生的方式,将赤峰红山之石的历史文化带入了我们的现代生活。[5]由此观之,后人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石”逐层保持敬畏之心,这就是多环参调的意义所在。打造新时代的设计作品,红山之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要致广大,还要尽精微,这样的解构方法,才算得上一洞中空通透,即瘦又漏。

四、结语

山令人古,石令人静。红山之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价值远不止此前意义,红山之石的文明,深藏功与名。从风韵各异的石貌,到耐人寻味的石性,乃至追源溯流的石质,均应从不同侧面,结合环境艺术去融入、去推动、去发掘。

参考文献:

[1]姜妍.赤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0).

[2]徐波,卢晓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2(16).

[3]宋英达,宋歌.赤峰石文化研究(摘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

[4]杜玉彩.泰山石在现代环境中的作用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2).

[5]沙大禹.试论赤峰市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艺术内涵[J].大众文艺,2020(10).

作者简介:李艳(1996—),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蔺旭(1999—),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文化传承
论植物景观与环境艺术的有效融合
提高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策略
“互联网+”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