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陶艺创作中综合材料的拓展研究

2024-07-04司元启

天工 2024年11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综合材料拓展

[摘 要]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陶瓷向现代陶艺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与影响,尽管起步较晚,但也完成了从传统工艺门类向现代艺术的转型。现代陶艺一经走上独立的造型艺术道路,便给了创作者很大的创作自由与空间。在经过陶瓷本身的“泥—火—釉”材料的各种探索后,创作者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综合材料”领域,这大大拓宽了现代陶艺的表现空间,给予了创作者无限的创作可能,且这一结合与碰撞在未来会持续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现代陶艺;陶艺创作;综合材料;拓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1-0016-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司元启.现代陶艺创作中综合材料的拓展研究[J].天工,2024(11):16-19.

一 、从传统陶瓷向现代陶艺的转变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陶瓷古国,具有悠久的陶瓷创造、生产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开始,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成千上万件熠熠生辉的陶瓷作品,并且在古代陶瓷工匠的不断探索下,陶瓷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精益求精,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典型器形与精湛工艺。传统陶瓷作品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器物造型的可感知性。传统的陶瓷创作过程,更多的是陶瓷工匠们从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关于器物的基本形态,并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依托特定的材料,构成作品的具体形态,反映了陶艺工匠对世界的认识。使陶艺工匠个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依据人们的审美习惯来看,这种按部就班,从实用到欣赏、从形体到纹样的路径,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凸显了工匠精神,是一种较为稳固的、传统的欣赏模式。自唐宋起,个体创造转化为适应群体需要而进行生产的时候,创作者个人的审美特征也会逐渐消失。曾经古老的陶艺生产大国,同样也面临如何走出单一模式,与世界相融合、对话的轨道。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促使人类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提升。受到西方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冲击,现代陶艺以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内容,对传统陶艺的古老概念造成了冲击。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首先从广东石湾开始,继而传播到全国各地,有关现代陶艺的审美本质、思维方式和表现特点等的探索就此展开。

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一直把陶瓷分为实用陶瓷和陈设陶瓷两大类。随着外来文化的引进,20世纪70年代后,“陶艺”概念才被中国的陶瓷艺师逐渐接受。整何谓“现代陶艺”?20世纪80年代末,剑谷先生就给出了较为准确的表述:现代陶艺是指其作品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并具有现代科技成就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忽略其用途、功能等特性,纯粹从立体造型的角度出发,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对外部世界感受的纯艺术形式。这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态,也适时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剑谷先生对现代陶艺的展望中,有一点值得思考,即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正面临一个问题,即人们从根本上没有认识、理解现代陶艺的意义与价值,以陶瓷论陶瓷,还是把它归入工艺美术的狭小范围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或一门造型艺术来加以倡导,片面地追求工艺制作水准,而忽视其在制作过程中的观念更新问题。

国内对“现代陶艺”的讨论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的议题一是梳理国内现代陶艺出现的背景,二是从具体陶艺家所作的作品中总结现代陶艺所呈现的面貌,探索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陶艺的表现形态

现代陶艺的表现形态很难用一种具体的概念将其表述出来。

首先,“现代陶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可从多个侧面进行解读,这样就表现出了作品含义的丰富性。社会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所以现代陶艺似乎可以和现代生活一样多层级、多维度地呈现。这也是现代陶艺独具特色的地方,其造成了作品含义的模糊化,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现代陶艺一经走上独立的造型艺术道路,便给了现代陶艺师很大的创作自由与空间。一件陶艺作品,艺术家常常会同时呈现出“细腻”与“粗犷”两种完全不同的质感;或者在完成一件器物后,打破这种“完整性”,追求一种残缺美。作品不再以“美”为终极标准,而是依照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去设计。现代陶艺作品很少有雷同的作品,其本质在于每一件作品背后是不同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理念。现代陶艺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是可触摸的艺术,陶艺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视觉效果。马高骧曾说:“陶艺家所调动的手段,在某些方面会更自由或更带有随意性,使之保持一种质朴的自然情趣。有时还特意保持手工及高温下所产生的自然形变和釉变。逆现代工业产品标准化观念而成为陶艺家获得自然与质朴作品的重要通道。”

其次,现代陶艺试图构建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从而与传统陶瓷工艺之间区隔开来。尽管创作者主要利用传统的材料和技术,但现代陶艺恰恰是在全新的创作理念支持下,以观念为主导,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作品。这一点,可以从更宽泛的现代工艺领域进行考量。例如,美国艺术家莉亚·库克的作品《半透明》,其创作材料是一些纤维织物,她不断地对织物进行拉扯、推皱、弄平的动作,试图让织物纤维表面呈现出波纹的光泽效果。艺术家充分利用纤维的光泽现象产生的错觉,但作品材料呈现的效果似乎与《半透明》这个题目没有必然联系,创作者可以摆脱材料、技术对作品主题的束缚,进行个性化展示。曾有一位收藏家想请美国的活动雕塑艺术家柯尔达用金子制作一件活动雕塑品,柯尔达对收藏家说:“可以,但我要把它漆成黑色。”这句话很形象地反映了现代工艺家对材料的认识,并不是材料本身有价值,甚至金银宝石也不尊贵,而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美国艺术家沃尔考斯利用传统技法做完一个巨大的陶土花瓶后,又用破坏的手段将花瓶瓶身打洞、撕裂,作品才宣告完成。这正是艺术家创作理念的一种体现,与古老的工艺制作技艺刻意拉开距离。

由此,我们看到现代工艺师对材料的使用是自由而广泛的。人类社会似乎像是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材料“塑造”起来的,如金属、纤维、木材、塑料、玻璃等材料,又可以细分成更小的材料,这些被忽略的普通材质,在艺术家手中却可以变换出充满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杨悦浦说:“通过传统工艺广泛拓宽视觉语汇的努力,正是现代工艺创作意识的一种体现。”他认为,比起传统的艺术创作,利用现代工艺创造出的工艺品,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因为工艺是离生活最近的一种艺术类型,所以现代人的生活也就离不开现代工艺。现代工艺对材料的跨界使用,其意义在于观者在作品中被激起的审美意识,进而引发创作冲动,甚至在启发之下也会利用身边随处可得的材料尝试艺术创作。尽管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基本功训练,但运用材料的能力,可能并不比专业美术家弱。

三、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早在2005年,刘爱武、赵立刚就探讨了关于现代陶艺创作中材料的表现问题或“材料意识”。他们指出,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材料意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材料意识”本质上是创作主体对所用材料的一种重视,这种重视包括材料与创作内容、审美特性、文化与社会内涵以及与工具、工艺、技法、技术等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现代陶艺势必要体现这一范畴中的特征,或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表征。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材料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应用,通过材料来揭示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所以,材料意识是作者对材料的一种直觉,创作者对材料越敏感,艺术家的创作力就越精湛。

但这里所指的“材料”仅仅是陶艺的三大元素——泥、火、釉。笔者认为,陶瓷材料相较于其他材料,如金属、塑料、纤维、纸材等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其多变的特性。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各个瓷器产区所用泥料各不相同。而釉料的丰富更是因地而大异其趣,且烧制过程中对炉温的把控各有千秋,使釉料的色泽千变万化,绝无雷同。同时现代窑炉设备的电窑、气窑,以及传统的柴烧、煤烧等不同的烧成设备,烧制出的瓷器也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

关于其他材质领域的材料与陶瓷材料相结合的论文是朱开佩20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这说明在2005年前后已有陶艺作品在尝试这样的结合。“综合材料”这一概念在现代艺术领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一些当代艺术家就已经广泛运用综合材料来创作艺术作品。而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对材质的选择已不局限于陶瓷材料,而是拓宽到其他材质领域,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层面充分说明,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分支的身份。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烧制过程中,为了避免器物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创作者往往对瓷器的底部不做任何造型的创新,千篇一律为平底。但现代陶艺师利用异质材料就能打破这种创作上的单调。如澳大利亚陶艺家泰勒有一件现代陶艺作品就是一个倒置的锥形器物,为了使作品具有稳定性,他采用的办法是将锥形的底部嵌入一块木头中,这不仅使作品本身很稳固,且在视觉上有一种全新的体验。或许这些艺术家都感受到了木头这种天然材质所具有的粗粝质感和天然形成的纹路是无法复刻的肌理效果,以及本身浑厚的色彩,都可以和瓷泥的细腻、光泽、淡雅之间形成互补对应关系。木材是容易雕琢的材质,这样艺术家就可以将木材雕刻成各种造型,以构建与瓷的结合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感。

还有的艺术家的现代陶艺作品是将异质材料与陶泥相融合。如陆斌的作品《陶木、陶铁系列》,将木块或铁块嵌入厚实的土块中,使陶与木之间形成统一整体,让观众既感觉到陶对木的束缚,又感觉到木对陶体积和分量的加强,这种肌理与质感的对比充分加强了陶与木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关系。再如吕品昌的作品《混沌的失却》,将金属嵌入粗陶的作品中来暗示人类的空间不过是生态平衡,危机四起的异化囚笼。作品中金属点的光泽质感突出了这一主题的表达。以上作品基本都是木质与瓷的结合,创作方向都有相似性,却没有哪两件作品是完全一样的,作品的表现空间被大大扩展了,这或许就是现代陶艺一经产生,就吸引众多艺术家跃跃欲试、沉迷其中的原因吧。

在现代艺术中,除作品本身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多元呈现外,很多现代艺术家还将环境与空间也纳入作品中,视为作品的延伸。如博伊斯和阿布拉莫维奇的系列行为艺术作品,都是将环境与空间纳入作品的最好诠释。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类型,艺术家必然受到各种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空间自然也是现代陶艺创作者不可忽视的一种表现形式。日本陶艺家川濑忍和板桥广美都曾尝试将陶艺形象元素用细铁丝悬挂或串联起来,视觉上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连贯性,这种单一造型的重复组合,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与空间的连接关系,给观者制造出一种情境空间。

四、综合材料对现代陶艺创作的拓展

从2006年至2011年间,大约有8篇文章是在讨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所谓“综合材料”是指在陶艺创作时,将各种不同于陶瓷材质的其他材料运用于陶艺作品中,并通过材料之间的不同属性与质地所形成的对比、协调、包容的关系来传达作品表现出的思想和内涵。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打破陶艺只局限于泥和釉等单一材料的格局,拓宽现代陶艺的表现领域,同时也为陶艺家情感的表达开辟了一片新的材料天地。

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文章总体上已经对综合材料运用于现代陶艺的创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一方面因为从事现代陶艺创作的艺术家数量以及他们的作品数量都在急剧增加,给了研究者数量可观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现代陶艺作品尽管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可以划分出几个大的类型,即能够让研究者从宏观上把握现代陶艺作品的美学特征。如刘芳与雍幼青认为现代艺术的表现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是借助于对丰富的综合材料的使用。而艺术家又借助丰富的材料来表达个性与精神世界,材料在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中激发了陶艺语言的无限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作者将现代陶艺运用综合材料的形式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异质材料依附于陶瓷材料,即两者可以融合在一起。第二类是将异质材料镶嵌在泥料中,如前述陆斌、吕品昌的作品。第三类是异质材料作为配件起到装饰作用。第四类是异质材料作为环境的烘托。在现代艺术中,环境往往是作品的延伸,现代陶艺对这一表现形态的运用,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诠释。现代陶艺给了陶艺家充分的创作自由,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促使艺术家向内挖掘自己的精神世界,现代陶艺创作是一种纯粹自由状态的个人艺术行为。

吴筱荣从现代雕塑与现代陶艺关系的角度切入,指出陶瓷艺术与现代雕塑艺术二者形式相仿、语言相近,因此陶瓷艺术的发展会借鉴雕塑艺术的形式,多途径持续发展。雕塑制作是使用综合材料最多的一种。早在2003年,广西艺术学院何镇海老师的作品《柱木·陶结构系列》便是异材质与陶泥的结合创作,也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材料在创作中如何应用的问题。一件完美的陶艺作品,要具备完整、简洁的艺术语言。综合材料与陶瓷的结合,在色彩与造型上,巧妙地体现“异材”存在的价值。一位拥有丰富创作经验的陶艺家是不会忽略对材料特性的把握的。例如日本陶艺家八木一夫用黑陶制成四方形,再割出两道槽,将两根大小相似的钢筋放入其中,形成一种内力与向上的强烈对抗,钢筋与黑陶体积与分量的加强,把硬与硬的对抗美转化为一种审美思维,使作品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产生了一种慑人的美感,拓宽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2008年,占中华在其文章《综合材料在现代陶瓷中的运用》中提道,中国的现代陶艺依托各类艺术院校教学,得以长足发展。一方面艺术院校具备理想的创作环境;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大胆创新,不断尝试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艺术院校之间有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思维。也就是在2008年左右,现代陶艺创作在国内的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专业教学的改进和现代陶艺理论的研究开展。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在他的《工艺文化》一书中说:“材料是其天籁,其中浓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要是能得到适当的材料,便接受了自然的恩泽……工艺的使命是有效地利用材料的神秘因素,优秀的作者往往能够发挥材料的作用,材料在技艺的发掘下能够充分显露出自然之美,工艺是材料与技艺的结合。”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材料—创作者—作品”三者关系最好的诠释。现代艺术中的各种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装置艺术等,都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创作灵感。陶艺家对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现代陶艺内涵的丰富和鉴赏视觉的拓展。

2014年,李鸿韦经过反复探索,完成了将不锈钢等具有现代工业属性的材料与陶瓷材料的结合,从而使其艺术创作从以形体造型为核心的传统雕塑艺术,转向为具有一定场域特性的装置空间艺术。在《平衡的寓言》中,陶瓷和不锈钢两种材料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似圆似方的块体叠摞,所传递出的方圆相容的平衡关系,则映射出艺术家新的探索之路。再比如,陈正勋和Matthew Courtney的陶与木的组合构成,就是吸收了立体主义的观念。易英先生说:“就像抽象艺术家对形式的独特敏感性一样,陶艺家还把陶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形式语言,丰富了纯形式的表现力。”

打破传统陶瓷材质的单一性,探索综合材质与现代陶艺结合表现的诸多可能性,为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对现代陶艺思想内涵的开拓起到了引导作用,使陶艺作品更加多元化,打破了其局限性。如作品使用不同的材料,将现代工业属性的材料(金属)和天然材料(木头)与陶瓷材料相结合,以工艺拼接的方式再次组合,经过重组、拼接、镶嵌,构建出新的整体,从而使其艺术创作从以形体造型为核心的传统雕塑艺术转向具有一定场域特性的装置空间艺术,打破了传统陶瓷的形态和功能,陶瓷本身的特性与金属、木材的表面质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按照陶瓷不规则的外形镶嵌、粘接,使两种不同的材料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也进一步打破了雕塑静态沉默的本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尽管起步较晚,且早期作品对西方现代陶艺家的作品模仿痕迹较重,但一经转换为现代艺术的一种独立类型,其作品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层出不穷。各种新思想、新材质、新工艺对现代陶艺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不仅给陶艺家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对象。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对未来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拓展有良好的促进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美尧.现代陶艺初探[J].陶瓷研究,1988(2):2-11.

[2]剑谷.泥身火魂别有天地:面对我国现代陶艺的现状与未来[J].新美术,1989(2):16-18.

[3]马高骧.东西方现代陶艺漫谈:指导外国来华研究生、留学生有感[J].陶瓷研究,1989(3):2-5.

[4]杨悦浦.日本现代工艺之窥见[J].装饰,1990(3):14-16.

[5]刘爱武,赵立刚.论陶艺创作的材料意识[J].台州学院学报,2005(2):20-23.

[6]朱开佩.试论综合材质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96-98.

[7]刘芳,雍幼青.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J].中国陶瓷,2006(6):51-53.

[8]吴筱荣.综合材料介入陶艺创作[J].中国陶瓷,2006(9):71-72,77.

[9]解强,程幸.综合材料在现代陶瓷中的运用[J].中国陶瓷,2006(9):54-55,46.

[10]占中华.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J].景德镇陶瓷,2008(1):10-11.

[11]周诚.论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12]易英.走向纯艺术之路的当代陶艺[J].美术研究,1999(5):10-11.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综合材料拓展
浅谈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
综合材料绘画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首饰设计中综合材料的应用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论综合材料在现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