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培养时代新人的三重向度
2024-07-04陈前
陈前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并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突出强调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基于这一新历史方位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青年有着挺膺担当的使命召唤,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和先锋力量。文章进一步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互动逻辑,从理论、价值、实践三个向度探析,有助于回应青年发展的时代主题,推进时代新人培育的系统性工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 时代新人 青年发展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30-02
一、思想演进:中国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向互塑
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培养目标始终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从理论入手,厘清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演进和发展脉络,可以看到青年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塑造,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即“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1],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体,由此聚焦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并最终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此,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对青年的定位不再只是一个年龄阶段,是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突出的阶级属性于一体的现实个体,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明确青年定位,是研究青年范式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青年群体中的阶级分化,贵族青年过着奢靡而狂欢的生活,无产阶级青年则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受资产阶级压迫,并随着科技发展、机器的大规模使用让无产阶级青年成为资本家逐利的物性工具,资本增殖的背后是无产阶级青年的异化[2],忽视了青年的健康和成长,马克思、恩格斯由此看到了青年群体有着无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青年的自然属性,青年正处在最有活力和革新力的阶段,善于与旧事物作斗争,在革命政党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3],要改变无产阶级青年受压迫的现状,只有全面地社会变革,并且启发青年应该选择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事业,强调要把青年培养成真正的无产主义者,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始终如一的价值诉求,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谱系青年观
青年是反映时代最好的晴雨表,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百余年,也包涵着青年现代化的代际更替,探察不同时期党的青年观,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青春密码,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有着团结青年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中国青年与党的互动逻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青年学生结合在一起的,青年也只有同共产党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4]。”随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青年人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新兴群体的力量在思想层面得以整合,是实现“组织化”发展的前提。
首先,革命时期的青年观始终围绕“救国救民”一个主题,旨在培养“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鼓励青年深入群众,走工农联合道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的开启,同时也是“青年时代”的到来,充分影响了中国青年社会地位的转变和奋进方向的凝聚。其次,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时期,从“四有新人”到“四个新一代”,不论是改造旧社会,还是建设新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做好青年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坚持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的人才思想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由此可见,“时代新人”内涵与话语体系的不断丰富和演变,正是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先锋力量的生动历史。
(三)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中的青年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有关青年工作的内容单独成段,既点明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强调要做青年人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5]。青年一代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见证者和践行者,有着社会转型时期复杂问题的直接投射,青年的高质量发展正是追求人的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应有之义,同时,现代化理论也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提出新要求,需要青年团结一致成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加速器。新时代的出场,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当下中国青年奋斗的现实场域和目标指向,也需要不断优化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力量,成为国家发展坚持可靠的后备人才。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中青年群体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就奠定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人口要素;另一方面,青年的综合素质极大程度影响现代化发展的质量,青年人才始终是各国竞争的宝贵资源。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青年一代已经逐渐向着受教育水平更高、数字化程度更深、迁徙流动更活跃的方向发展。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更高、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青年在创新发展、更新迭代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可以说,青年发展与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价值意蕴: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回顾党的光辉岁月,少不了青年勇立潮头的身影,中华文明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和培养无产阶级新人的传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时代新人的出场,彰显着青年人的挺膺担当和主体自觉性,构建出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形象和人才标准。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
要解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对当下青年研究的议题有所关照。就国内学界而言,青年的就业、婚恋、流动、消费、教育、社会心态等都是重点研究对象。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变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心理状态的巨大转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身处“变局”时代,它将人们传统的生活框架进行了新的塑造。反映在青年群体当中则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个体与群体、民族和世界等困惑,
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紧要时期,一边享受着改革开放和数字全球化带来的视野扩展,一边形成了“Z世代”青年特殊的文明认知,甚至出现部分青年价值观偏移和减弱的现象,值得高度警醒。西方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性”是一整套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在对时代新人的相关研究中,有国内学者认为,“时代新人”概念走出了西方对现代性个体发展模式的桎梏,对新时代人的发展有普遍意义[6],体现出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相一致的文化自信与理论创新。同时青年与新生事物的联系最为紧密,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之崇高与艰巨同时存在,要确保青春力量的凝聚,就必须让广大青年锚准目标向前进,不断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青年群体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源源动力。
时代新人从个体层面对青年提出具体要求,强调青年要立志、明德、成才,同时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鼓励青年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意志、实干本领等多个维度勾勒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价值形象,
(二)以青年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党和国家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现代化人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理论中提到,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变化,更是人的变化;并强调人的现代化可以推进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同时人的现代化得以通过教育而提高[8]。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纵观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点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时代孕育新人,新人也引领时代。2021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57.8%,可以说,受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是青年群体对中国之治、中国奇迹形成整体上正向认知的基础。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提出:“青年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健康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新时代是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最近的时代,青年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引领青年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握好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将人口规模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实践向度:落实时代新人培养的路径建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厘清培养时代新人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蕴是为达到青年工作实效的前提,而落实时代新人的培育是关键,要引导青年在淬炼思想、砥砺信仰、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勇担大任、敢作敢为。
(一)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加强青年政治引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育新人过程中,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以“大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青年进行正确而坚定的政治引领是重中之重。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当代青年无不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青年出现政治意识薄弱、政治信仰动摇等问题,更有必要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需有的放矢地开展主题教育,不断加深青年的政治认同,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其次,为扣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必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为一面精神旗帜,既是意识形态在精神领域的具体表征,又有着固本培元、激发动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后,思政课是培育新人的主要阵地,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大中小”贯通的教学体系,并着重以思想政治教育牵头,推动“五育”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同时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全社会教育意识,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全过程。
(二)以产业创新为“新高地”培养青年创新意识
事业成就靠本领,时代新人有着复兴伟大民族的崇高使命,就需要培养相应的过硬本领,其中创新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关键和出路。青年是最具热情和潜力的群体,应该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本领才干,在实践中锤炼奋斗意志。
一方面,要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针对尖子人才不足、创新教育与产业脱节等问题进行改进,努力破除束缚人才培养的屏障。在我国迈入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人才培养需要更加突出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新型产业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平台,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导向,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如强化校企合作,加强部门联动,从制度上推行“双创”的深入。
培育时代新人要灵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促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坚持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具有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对口人才。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赋能青年广阔舞台
当代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高度契合、同相互塑,青年既是见证者,又是剧中人。要真正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作,需要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从国家层面为青年发展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以底线思维面对青年的“现代性难题”。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是高度“压缩的现代化”,个体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增加,而青年正处在离开校园、社会身份转变的关键时期,会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前景的稳定性,因此,做好青年工作要找准“痛点”、对症下药,解决青年在就业、婚恋、教育、流动等方面的现实难题。
青年的培养注定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而时代新人铸魂工作有着长期性、复杂性的显著特征。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党始终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团结青年。新时代更要筑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构建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育人体系,以伟大梦想感召新时代青年永久奋斗,不断增强青年对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自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459.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6] 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4-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5.
[8] 英尔克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