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8-07-09王传亮
摘 要: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宏观、更长远的视野统筹谋划学校发展。以中国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从宏观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精神的和情感的层面出发,阐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在谋划和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哲学;辩证;宏观;培养;时代新人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刻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包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内的所有高校应该思考的课题。本文立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从中国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对此研究探讨。
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具备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崇高的理想信念、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复興民族大业的情怀和担当精神,共同构成了“时代新人”的理想人格。
一是时代新人要有理想。理想信念是奋斗的动力和前进方向,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唯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才能在历史发展中找准定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中站稳脚跟、保持定力、找准方向。
二是时代新人要有本领。有本领才能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体而言,有本领,首先要有知识。时代新人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学识,做到知识既要精深又要广博。其次,本领不应当仅仅以知识为局限,更要有能力。最后,要有视野。熟悉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广阔的视野,能在世界舞台上彰显文化自信,能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时代新人要有担当。有担当是敢于承担任务和责任,是面对任务和责任的一种态度。理想、本领、担当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必备特征。它们超越了知识的范畴,再次强调了对包括志向、能力、价值观甚至情感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这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用更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特点的方法,结合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去谋划和落实。
培养时代新人的方法和路径
高等教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未来要发展得更好、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审视人才培养工作是否能够胜任时代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为此,学校党委从宏观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精神的和情感的层面出发,尝试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中汲取智慧,谋划和落实学校人才培养重任。具体方法和路径如下:
一是认清历史方位,谋划长远发展。高等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认清历史方位,以更高的站位、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考量谋划发展蓝图,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2016年,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综合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在对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转型发展的大局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学校党委提出了“五个环境建设”的发展战略框架。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在空间环境、办学环境、育人环境、治理环境、情感环境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绩。2018年,学校党委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2020年,要基本完成新校区一期建设、全力争取博士点突破、持续加强高水平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五个环境建设”都得到提升,全员动员,努力实现历史性转折;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2030年努力建成北京市最好的市属大学;然后,努力恢复“国家队”水平,基本建成信息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为此,学校坚持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确定了以信息为主线,贯穿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国防军工、人文社科等相关学科群,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成信息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
这是学校立足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全力实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学校党委在新的时期思考谋划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发展背景。
二是扎根中国大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以下简称“四个服务”)。这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这个根本方向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在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基础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西方大学的根本区别所在。高校要想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就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为不断强化“四个服务”意识,立足新的起点,学校党委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鲜明的培养导向,要建设“政治坚定、专业领先、素养全面、敬业包容、勤信仁爱”的教师队伍,主张教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教学上,体现在专业水平和培养人才上,而且还要体现在政治立场、文化品格、道德修养、精神追求上。对学生提出“攀登专业高峰,全面提升素养;追求高尚境界,创造诗画人生”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致力于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水平一流、综合素质全面,有政治觉悟、文化感、创造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具体落实中,学校党委着力构建“大教育”格局,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在招生、就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出台系列人事改革政策,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强化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提倡“君子之道”,培育“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构建“在一起,做自己”的教学团队,用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教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道德素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使之在人才培养上把好政治关,更好地发挥作用;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要求对接,依托优势学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培育包括大数据、机器人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急需的新专业,以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是跳出“工科”看“工科”,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宏观的、整体的思维引导下,学校党委在人才培养中致力于“信息特色、实践创新、国际视野”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跳出具体的学科边界,从人文的层面给予人才培养更多的照拂,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
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双一流”导向,以信息特色为主线,贯穿到信息、高智能制造、军工、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科当中,建设特色组团,构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人文教育、国际化教育等综合素养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智育之外的信念、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影响学生成长,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不断开阔胸襟、涵养气象,培养高尚的境界。
这些理念和措施随着学校“五个环境建设”的推进,正在落地见效。2017年,学校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获评北京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多支创业团队获评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荣膺国家级奖项;water队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事中第五次荣膺冠军;在2017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两个团队获评为百强团队,学校获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學校获得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全国锦标赛名校对抗赛冠军;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位居市属高校前三甲。
四是优化治理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一个学校要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需要立规执纪。学校党委在“五个环境建设”中提出了治理环境,构建讲秩序、讲程序,按制度、按规矩办事的政治生态,让师生诉求有渠道、有路径,解决问题有制度、有程序,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依法治校,在管理服务中、学术追求上、实践探索中践行民主法治精神,树立规矩制度意识,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优化推进治理环境建设中,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修订“三重一大”制度和党委全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职代会等的作用,形成权力的相互制约,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规范、高效。出台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积极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有效制约权力,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同时,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等,为人才培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五是提升情感环境,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智慧、情感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哲学中的“和而不同”“和生万物”的思想,对于学校这样一所合并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还是促进自身发展,都需要这样的智慧。
做好人才培养,要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承认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允许智慧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交锋,学术思想才能繁荣活跃。“五个环境建设”发展战略框架中,学校党委明确提出要建设情感环境,尊重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为师生的学术争鸣、教学科研、文化观点提供和谐宽松的氛围。在情感环境中,强调人文精神的作用,关切珍视每位师生的存在、尊严,呵护尊重他们的价值、追求、志向。为此,我们培育“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处世智慧,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成人之美”[2],营造相互欣赏、相互补台的和谐人际关系。在学术争鸣、教学科研、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倡导践行“君子”之道,形成“和而不同”、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会、教代会建设,强党性、暖人心,构建“和而不同”的、大家能够“在一起、做自己”的团队,最终以情感人,用情感来弥补调和发展中的缺失,唤起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让每个人都成为学校飞驰前进的动力。
培养时代新人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上文从宏观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精神的和情感的层面出发,阐述了学校党委在谋划和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思考和实践。以此为指引,学校还要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握处理好以下关系,才能更好地厘清思路,完成人才培养的自省、自觉、自信。
一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素养。二者非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会。”意思是说人文与科学起点相同,最终的终点、最高点也是相通的。人文精神的最高处是艺术和审美,最美的是最科学的,最科学的也是最美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结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工科院校非常必要。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培养向善、向美的追求以及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感。科学精神鼓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学术探索、科学研究中求真、求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向同行,不仅可以做到人才培养中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同向同行、同步推进,而且还可以减轻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压力,携起手走出一条最美好的发展之路。
二是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现实中,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有的甚至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割裂甚至冲突。把握好三者关系的关键在于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融会贯通,让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思政担”。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要提高站位。跳出“思政课”谈“思政”教育,让“思政课”走向“课思政”,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关系。第二,要抓住特点。准确把握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中不同性质课程特点,从特点出发挖掘其潜在的育人价值,才有说服力,才能实现融会贯通,发挥协同效应。
三是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前,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逐步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层次日渐提升。学校与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联合成立的“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申报北京市科委国际合作基地通过评审;从英国的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布朗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以多种形式引进、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借力提升学科和人才培养水平。不同形式的师生对外合作交流成为常态。但人才培养中,如何面对处理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也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学校注重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自身的文化烙印,让学生认识我们民族的优势,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瑰宝。在把握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注意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传统,博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跳出自身看自身,为我所用,坚持“四个自信”,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成长。
总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必须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以更高的站位、更宏观的视野统筹谋划学校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8-04-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王传亮.全力推进学校“五个环境建设”落地见效[J].北京教育(德育),2017(7-8):26-28.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