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忠恕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2024-07-04王晓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论语实践

【摘 要】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论语》中忠恕之道的内涵,重估忠恕之道的价值,为现代社会实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综述,对《论语》及相关古代文献进行仔细研读,梳理其中关于忠恕之道的论述,对忠恕之道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对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忠恕之道在培养社会公德、塑造道德行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功用。基于忠恕之道的当代应用,探讨忠恕之道等古代文化在当代应用中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与现代价值观融合与导入。

【关键词】忠恕之道;仁爱之心;当代应用;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24—03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名著,是孔子的弟子辑录的孔子以及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籍,通过几代的辑录形成,主要反映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有二十篇,以朴素的对话形式呈现,内容包罗万象,有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政治、教育、人际等方面,《论语》对个人的仁爱精神、道德修身、社会秩序等都有强烈的关注。《论语》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想、社会秩序,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力,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和历史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论语》中的“忠恕之道”的内涵

“忠恕之道”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忠的含义在中华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指得是忠诚、忠实等,《论语》强调的忠,不仅是臣下对君王的忠诚,下级对上级的忠诚,而是更加广泛的特指,是指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尽责和奉献精神。忠是要求人要有正直之心,诚恳的态度,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恕的涵义是理解,容忍,强调要以爱心对待别人,对别人的错误要宽容,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指得是要在人际交往忠秉持善良,不可过于苛责[1]。

在《论语》的原文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主张都是一以贯之。”曾子当即答道:“是。”孔子离开后,众门人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就是尽心为仁啊!”在这里的尽心为仁就是“忠恕”,这是孔子强调以一片仁心来贯穿始终。它的当代意义在于,践行忠恕之道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它促使人们关注他人的利益,增强同情心和责任感。在社会层面上,忠恕之道有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稳定。

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颜渊》),这句话的意思是忠恕离道不远,施加于自身感到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于他人。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此句强调了忠恕的美德,启示人们要尊重他人、平等相待,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

忠和恕是相互关联的。忠是恕的基础,只有对他人忠诚,才能够真正地宽容和理解他人。同时,恕也体现了忠的精神,通过恕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仁爱:仁爱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与忠恕之道一样,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论语》中,很多思想是忠恕思想的外延,如,礼作为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在《论语》中,礼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因素,遵守礼的原则与践行忠恕之道相辅相成。诚信也属于忠恕之道的一部分,它与忠恕之道都涉及到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强调真诚和正直地对待他人。中庸强调一种适度和平衡的道德观念,它与忠恕之道有关,因为忠恕之道也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寻求适当的平衡点。孝悌是指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兄弟姐妹的友爱,这与忠恕之道中的关心他人和尊重长辈的观念不谋而合。善良是指心地善良、仁慈和宽厚,这与忠恕之道的宽容,理解他人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些道德理念在《论语》中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孔子的伦理体系。它们都强调了个人的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社会的责任和关怀。例如,孔子说:“仁者爱人”(《颜渊》),这体现了仁爱的理念;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这表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以忠恕思想为道德理念以及这种理念的外延,共同塑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二、《论语》中“忠恕之道”的特点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所反映出的是儒家的道德哲学和伦理观念的一些显形的特点。忠恕之道中的“忠”,它所体现的是个人内心的心理特点,倾尽自己的奉献状态,即“尽己”;而“恕”则是一种生命的贯通状态,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时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忠恕之道在实践中体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表明,忠恕之道要求个人在追求自身的成就和幸福时,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同样的目标。忠恕之道中的“立”指的是通过主体价值的实现,如立德、立功、立言,使人超脱个人有限的生命,达到精神的不朽。而“达”的含义,则是指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个人在不扭曲自身、坦诚的基础上,察言观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强调忠与恕的平衡,要有积极的道德要求,也要有消极的道德限制。如果只做到恕道而做不到忠道,仁的实践是消极而没有建设性的;反之,如果只做到忠道而做不到恕道,人就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侵犯他人的自由。“忠恕之道”作为人类伦理的黄金规则,具有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引导价值规范的重要价值。“忠恕”思想所要传达,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孔子文化理想、治世精神的表达,也是儒学文化一贯提倡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体现。“忠恕之道”之忠有着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忠于他人之事、忠于朋友之托的含义,在孔子心目中,忠恕之忠代表了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孔子所说的恕是讲的人己统一的情操,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的时候要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3]。

通过这些特点,《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指导原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重要理念,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中的“忠恕之道”的当代意义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一)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一是促进了理解与宽容,忠恕之道要求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减少了误解和冲突,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二是尊重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背景和价值观,忠恕之道提醒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不因为他人与自己不同而产生偏见或歧视,能够促进多元化的交流和合作,丰富人际关系的内涵。其三是忠恕之道强调真诚和正直地对待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可以建立起互信和亲密的关系,让人们更加愿意与你交往并保持良好的沟通。第四是化解矛盾,人与人之间难免出现矛盾冲突,在这个时候,忠恕之道中的仁爱与宽容的理念,让我们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矛盾,化解矛盾,最终解决问题。这对于建立一个真诚的友好关系是极为重要的。第五是建立同情心,通过践行忠恕之道,培养我们的善良和同情心[4]。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进行帮助,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创造温暖和互助的人际氛围。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当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我们运用忠恕之道,尊重彼此的观点,寻求共识,达到总目标的实现;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建立温馨和睦的氛围;在社交场合,以忠恕之道为原则,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将忠恕之道融入人际关系中,我们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美好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应对全球化挑战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在应对全球挑战时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尽管它是一个古老的道德理念,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首先是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忠恕之道注重理解和关心他人,这在国际关系中就是培养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精神。通过建立基于忠恕之道的外交和合作机制,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等。其次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忠恕之道鼓励我们超越个人和地域的界限,关注全球社群的利益。它激发出人们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促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解决全球性挑战的行动中来,培养全球公民的意识和行动。第三是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全球挑战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忠恕之道提醒我们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第四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应对全球挑战需要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忠恕之道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它强调对他人和未来世代的关怀,引导我们采取可持续的行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能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利用忠恕之道,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个人的成长,成为一种趋势。

忠恕之道强调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在学校的教学中,要利用忠恕之道引导学生树立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首先是教育引导,在学校教育中,将忠恕之道纳入课程,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忠恕之道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践行忠恕之道的榜样。学生往往会模仿身边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责任感。另外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最后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感[5]。

四、结语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与行为上的规范,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思想品质和社会的和谐。在当代社会,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忠恕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个人与社会问题,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翟承宇.儒家“忠恕之道”的管理价值、现实局限与转化艺术[J].中国领导科学,2024(1).

[2]唐仲.比较分析“忠恕之道”的两种表述意义[J].文化学刊,2022(12).

[3]韩治国.基于儒家忠恕之道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探[J].荆楚学刊,2022(5).

[4]代力阳,白松,衣丽莹.“忠恕之道”的内涵、特点及当代价值[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

[5]黄燕强.身观与心证——《庄子》“忠恕之道”发微[J].现代哲学,2022(2).

作者简介:王晓文(1989—),男,山西清徐人,硕士研究生,太原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论语实践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