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苦难元素

2024-07-04孟醒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死场萧红

孟醒

【摘 要】在《生死场》中,萧红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意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命状态、生活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通过苦难元素的书写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本文就在介绍萧红及其作品《生死场》的基础上,对《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构成、叙述方式进行了解析,并凸显了这些苦难元素书写的价值。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苦难元素;叙述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12—03

苦难是我国女性作家萧红小说写作的主基调,在其代表作品《生死场》《逃难》《呼兰河传》等小说中,苦难的色彩不仅与小说创作的背景紧密融合,同时还渗透于主人公的命运之中。萧红之所以能够在小说作品中实现苦难的叙述,与其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遇、多舛不定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选择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对其中的苦难元素进行了提炼整合,并对苦难元素形成的原因、书写的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萧红及其作品《生死场》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女作者,在20世纪初中期的文坛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萧红的童年却是不幸的,虽然萧红的家境是富有的,但封建传统的思想却成为束缚萧红童年的枷锁,这也造成萧红从小就要忍耐父亲的专横、继母的冷漠、祖母的歧视,她的童年也受到了最为恶劣的影响。但萧红却在祖父的支持下进入了哈尔滨当地的一所女子中学,并在美术与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文学创作中,萧红尝试将绘画融入其中,使得小说呈现出了鲜明的绘画性,让故事情节的塑造更加引人入胜。

萧红的一生经受了多次命运的打击,也推动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明亮的星。1933年5月,萧红发表了处女作《王阿姨之死》,1934年萧红又创作出了优秀小说作品《生死场》,在1940年到1942年期间创作了《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北中国》等多部优秀的作品。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为个人病情的加重与世长辞。

《生死场》是一篇中篇小说作品,也是萧红的代表作。萧红在这部小说中讲述了一些女人卑微而无助的生活、死亡的故事。整本书一共可以分为17个章节,描绘了三个家庭的变迁,包括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王婆与赵三的家庭、金枝的家庭。整部小说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作为一部传世的经典名作,《生死场》对人性、人的生存等古老问题进行了透彻且深邃的诠释,因此也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二、《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构成

《生死场》中的苦难元素源于萧红自己的体验与对命运、人类生存的思考,其苦难元素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育苦难

生育是女性生命的自然现象,但在萧红看来,生育并不是生命的“伟大创造”,也不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而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活动,这造成生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新生命的产生也并不意味着喜悦。在《生死场》中,萧红采取了触目惊心的书写方式去描绘女性生育的场面,甚至带给读者一种不忍视睹的感觉,而生育也并没有让女性感觉到自身的伟大与自豪,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痛苦与灾难。例如在第六章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了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除了王阿嫂以外,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麻面婆、金枝、五姑姑的姐姐在生产中同样是充满痛苦的、“受着刑罚”。不仅如此,五姑姑的姐姐在即将生育时,还要遭受丈夫的折磨,这充分反映了《生死场》中男性对女性群体的不尊重。

(二)疾病苦难

在人的一生中,疾病是不可避免的考验,没有谁能够完全避免疾病的侵扰。在小说《生死场》中,萧红就通过疾病的描写来增强了作品的苦难色彩,还为作品增添了几分无奈的元素。以月英这一人物为例,她是《生死场》中唯一被赋予了美貌的女人,性格也极为温和,但依然需要经受丈夫的冷漠,身体上也饱受疾病的摧残与折磨。即使是美丽温和的月英最后的躯体也令人不忍直视:“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通过这样的描写,萧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结局,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人的尊严的深刻思考。

(三)精神苦难

萧红《生死场》对精神上的苦难也进行了描绘,相比较肉体上的苦难,精神上的苦难往往更加沉重。以金枝为例,道德成为了绑缚她的枷锁:曾经的金枝为了生存选择前往都市,但这个人人向往的地方并没有让她摆脱原有的生活状态,金枝只能怀着羞恨回到了乡村。后来金枝虽然想尽办法逃回了家,但却没有迎来母亲的关心,反而是在看到钱以后,母亲才藏不住心中的喜悦。金枝在精神上的苦难还源于她的丈夫,明明怀有身孕,她却不能落下一点活计。但即使如此,她的丈夫还不满意,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抱怨。现实的残酷让金枝只能感受到麻木与冷漠,精神上也处于一种幻灭的状态,成为了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四)命运苦难

萧红《生死场》中人物的一生都萦绕在苦难的色彩之中,无法逃离其悲剧一般的命运,这种悲剧命运是由时代所造成的。以王婆为例,她一生的婚姻都是不幸的,第一任丈夫对她极为暴力,第二任丈夫则过早地离开了她,而赵三作为她的第三任丈夫,也十分残忍冷漠。除了婚姻生活的不幸以外,命运仿佛和王婆开了一个玩笑:先是女儿小钟因为自己的疏忽意外摔死,再是有儿子因为当土匪而被拉去枪毙,冯丫头也死于革命。对于王婆而言,她没有幸福的婚姻、家庭作为依靠,只能选择自杀,摆脱这苦难的命运。但王婆却并没有死,反而“幸运”地活了下来,这种“幸运”放大了王婆的人生悲剧,预示着她无法摆脱苦难的枷锁。

三、《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呈现方式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全知视角为叙事的视角,在构建空间化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打造了感时伤怀的苦难氛围,调动读者形成了情感上、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一)全知视角,俯瞰“生死”场景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视角的选择影响了读者的感官。萧红的《生死场》就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出发,以俯瞰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苦难的“画卷”。通过这种视角视角,萧红可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各种现象进行客观真实的评论。以“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这句话为例,萧红基于特定的时代对人与物的价值进行了客观的对比,引发了读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会对故事的内容、时代的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全知视角的运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叙事界限,帮助读者深入人物角色的内心,洞察他们真实的想法,以此来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二)空间叙事,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生死场》的叙事没有清晰明确的时间线索,也没有严谨明确的结构间架,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上也呈现出了“凌乱”的特点。从小说整体结构来看,各个章节中的故事内容是同时发生的,具有共时存在的特点;而场景却是独立的,场景之间有机衔接,空间之间并置存在,让《生死场》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化特点。在部分读者看来,《生死场》阅读起来会有一种不连贯、断裂的感觉,需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形成整体的印象,以此来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通过对《生死场》每章标题的整理,可以发现每一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甚至存在着散乱的情况。但对每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以后,读者就可以发现:《生死场》每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几个主角展开的,且多是以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为中心,呈现出了不同空间中不同人物的生存境遇,构建了丰富多元却充满苦难的场景。在这种叙事的引领下,读者的阅读兴趣、好奇心被进一步放大,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探究,这也是《生死场》在叙事方式上的成功之处。

(三)景物描写,营造苦难感伤氛围

为了凸显出《生死场》中的苦难元素,萧红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主要有以下物品。

太阳。太阳作为贯穿《生死场》全篇的主要意象,每次出现都对人物的描写、情节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提供自然背景的同时,营造出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在第二章《菜圃》中,太阳的光线就是“忧郁”的,是主要人物金枝内心的写照。在得知自己怀孕之后,金枝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而母亲也对她极尽辱骂,成业更是将金枝视作是工具,这都是金枝“忧郁”情绪的来源,以太阳光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再以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为例,这里的太阳光是“凄沉的”。王婆被逼无奈,只能卖掉老马。老马则辛苦了一生,最终无法摆脱被屠杀的命运。这里的太阳营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加深了老马生命走向死亡的“苦难”色彩。

月亮。在《生死场》中,月亮的凄凉色彩被放大。

四、《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叙述价值

萧红《生死场》中关于苦难元素的描写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女性对命运与自身价值的思考

萧红《生死场》中苦难的叙述多是与女性有关,在她的笔下,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女性都无法获得幸福与惊喜,围绕着她们一生的都只有苦难。以生育场景的描写为例,在萧红看来:生育意味着毁灭,就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因此,她对女性的生育进行了强烈的控诉。通过女性苦难元素的书写,萧红提升着女性对自己的命运、自身价值展开深刻的思考,这是因为由于作者自身的局限,造成萧红无法为妇女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生死场》中的女性虽然一直想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但终是不得出路。但对于当代读者而言,《生死场》的阅读有助于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参考,在阅读思维上也打破了时代的局限性。

(二)唤醒社会各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生死场》的作者萧红一生崎岖,其不仅是弱势群体,曾经在经济上也一度陷入困苦的境地,深陷于社会底层的泥沼中,只能在朋友的接济下勉强度日。这段坎坷的人生经历、特殊的社会身份使萧红目睹且经历了一切歧视、凄苦与压迫,让她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立的感受。因此,在《生死场》中萧红就加强了对弱者、底层人民的关注,用大量的文字安排了关于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情节,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极为深刻。《生死场》中的女性虽承受着生命的沉重,但在高压下仅有极少的人敢于命运抵抗,就算有抵抗,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这些弱势群体、底层人民从骨子里散发着屈服和顺从的气息,这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共性。萧红通过《生死场》的书写、苦难元素的呈现,带动底层人民摆脱命运的桎梏,发展独立的个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精神上的全面解放。

(三)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在书写《生死场》的过程中,萧红借鉴了鲁迅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继承“改造民族灵魂”这一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国民人性的弱点与劣根性。在创作中,萧红通过苦难元素的书写批判了封建思想对于人们精神的毒害。通过对《生死场》内容的提炼可以发现,其中处处都能窥见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软弱,展现了主人公的痛苦与煎熬。男女老少都在这种痛苦之中挣扎着,这就是萧红对生命悲惨苦痛、生活惰性残酷的描写。另外,萧红还采用较为隐晦的方式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通过描绘二里半的软弱、成业的残忍、赵三的暴力,充分展现了社会的悲剧,引导更多读者走向自我的觉醒。

五、结语

《生死场》是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其中的苦难元素“充盈丰富”,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在书写中,萧红用大量的笔触展现了女性的苦难命运,包括生育的苦难、疾病的苦难、精神的苦难等,为了放大读者对“苦难元素”的感官,萧红采取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也带领读者跨越时代,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类的顽强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敏,魏靓文.以“自我经验”为介质透视女性存在之境遇——论萧红女性苦难书写[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

[2]周晓凤.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苦难书写[J].名作欣赏,2023(2).

[3]史晓敏.苦难的超越——萧红的苦难书写[J].名作欣赏,2022(11).

[4]张雅楠.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受难”——浅谈萧红《生死场》中的苦难书写[J].青年文学家,2020(14).

[5]李玲,张晓莉.探讨萧红《生死场》的女性苦难意识[J].名作欣赏,2014(17).

猜你喜欢

生死场萧红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萧红《生死场》中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现实意义
探析《生死场》中的国民心态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