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在构建文化认同的作用和策略探析

2024-07-04雷箐华杨浩

新楚文化 2024年15期
关键词:塑造文化认同媒体

雷箐华 杨浩

【摘要】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更是塑造和影响人们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在文化认同的塑造方面,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双面性,它影响着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身份的构建。本文通过探讨文化认同的概念与媒体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阐明媒体对文化认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归结出媒体推动文化认同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媒体;文化认同;塑造;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7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21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2021年课题“基层统战工作促进新社会阶层政治认同研究——以Y州为例”(项目批准号:21BZZ076);2023年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疆健全完善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ZJFLY04)。

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概念,包含一个人对特定文化或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依恋感,既包括塑造个人的信仰、行为、价值观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又随着个人在不同文化影响和经历中的变化而演变。从本质上讲,文化认同是个人的个人经历与其所处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体现,又受到民族、宗教、语言、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共同有助于个人文化身份的形成,进而影响文化认同[1]。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体已经引领着一场革命,成为实现个人成长和文化交流的利器,扮演者进一步联系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个人可以直接访问和参与到不同的文化内容。通过媒体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让进一步塑造文化身份,增进文化认同的目标能够得以高质量实现。

一、媒体发展为构建文化认同带来的新契机

(一)保护文化传统,强化民族凝聚意识

媒体是保存和传播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确保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传统习俗、仪式和民间传说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格式记录和共享。例如,电影制作者可以捕捉文化习俗、仪式和符号等精髓,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加便捷的记忆,诸如《神都洛阳》《汉字五千年》《指尖上的传承》等纪录片让观众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2]。数字平台则展示了文化习俗、歌曲、舞蹈等在线档案,为研究人员和有兴趣探索不同文化的公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2],使一些地方性文化传统在更广泛的群体内进行传播,进一步提升其影响范围和留存时效。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将用户带入其中并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使之以身临其境和令人难忘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进而使公众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文化认同,有效提升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

(二)打破空间限制,增进全球文化交流与理解

互联网发展至今,媒体的传播范围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地理界限”,促成全球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不同群体相互认识理解,而不同群体间的思想、观点分享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本身。如,微博、ins等平台将不同文化的人们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经历、情感和人生故事等。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打破不同群体的观念定式并培养全球意识,文化间相互碰撞结合也可能催生出新的文化,使文化本身得以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三)突破传统形势,助力文化创业创新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作用,而媒体为文化企业家和艺术家提供了创新、创造以及文化产品货币化的机会。当前,文化工作者经常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派相融合,创造出更加吸引公众的独特文化及表现形式,这不仅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也使文化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近年来文创产品的频频“出圈”正是这一发展思路的具体实践。同时,数字媒体则为文化工作者打开了新的大门,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将传统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得以保存传播或重新诠释。

二、当前媒体在促进文化认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一)媒体专业人员缺乏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造成进一步构建文化认同的障碍凸显

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媒体在塑造舆论、影响社会规范、反映世界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行业内仍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媒体专业人员缺乏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仅妨碍了传播内容的客观性公平性,也使陈规观念持续固化并形成文化偏见。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新闻编辑室和媒体组织内部缺乏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包容,且不同背景的媒体专业人士也可能忽视文化差异并从自身文化背景出发误解事件或问题,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故意歪曲事实,造成脱离现实的“文化误解”。此外,在对热点新闻的追捧推动下,媒体行业可能会无意中造成“文化误解”,进而阻碍进一步构建文化认同。

(二)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缺乏真实性,导致进一步构建文化认同的效能降低

在“流量至上”的观念下,媒体对受众热议的追求有时会掩盖对真实报道的基本操守。在急于传递信息的驱使下,一些自媒体忽视了进行彻底研究或寻求不同观点,从而导致文化刻板印象或错误信息的迅速传播。换言之,耸人听闻的盛行和抢先报道新闻的竞争往往会导致媒体传播的真实性受到损害。这不仅损害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且助长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如一些“标题党”为了“吸引眼球”,选择夸张的标题、戏剧化的叙述或选择性的事件框架,不仅歪曲事件真实性,还降低了媒体作为可靠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致使构建文化认同的效能降低。

(三)观众缺乏批判性的媒体素养,阻碍进一步形成文化认同的理性认知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个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分析、评估和解释媒体信息的能力,才能够驾驭复杂的信息环境,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素养,观众很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操纵和对事件的扭曲理解。随着新闻、观点等信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轰炸”个人,辨别可信程度、核查事实和识别理性叙述已经成为公众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数字媒体的快节奏本质加剧了这一挑战,个体在阅读期间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和批判性分析,而是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进行反复“跳跃”并以此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公众观念方面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可能成为错误信息的滋生地。伴随海量信息在这些平台上传播的便捷性,平台自身缺乏严格有效的“把关”工作流程,反而使得广大受众必须成为挑选内容的“工作者”。此外,许多观众缺乏必要的媒体素养来批判性地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导致虚假或误导性叙述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传播,从而导致其缺乏形成文化认同的理性认知。

(四)媒体忽视公众反馈,限制了进一步构建文化认同的多元视角

公众反馈是媒体衡量受众情绪和改进内容的宝贵工具之一,然而,公众反馈的数量之大可能会让媒体不知所措。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给媒体机构带来巨大的工作挑战,在此情况下,公众反馈就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忽视。此外,虽然公众反馈很有价值,但媒体机构还要优先考虑其准确性、公平性和道德取向,同时并非所有反馈都符合特定媒体的编辑方向或标准,从而导致媒体(或平台)选择性地接纳公众意见[3]。再者,媒体行业内的经济和竞争压力也会影响内容的优先顺序。点击量的指标和对受众参与度的追求有时可能会掩盖细致入微的公众反馈,转而支持耸人听闻或热门话题。这种对指标的强调可能会造成一种模式,即媒体机构优先考虑受欢迎程度,让受众在不断的信息冲击中得到“满足”,而不是解决受众的担忧或建议,使得构建文化认同的视角单一化、片面化。

三、媒体推动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

(一)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文化发展规律的专业培训

媒体专业人员应接受专业性的培训,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身份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这种培训应涵盖以下方面:一是文化背景。应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以便更准确地表达文化。在创作或交流时,深入研究一个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政治环境,能够为作品或言论增添更多的深度和意义。这包括但不限于理解该文化的价值观、传统、重要事件、社会结构以及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文化的全面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独有特征,避免误解和刻板印象,从而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二是文化敏感性。学习以尊重和敏感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承认文化习俗和信仰的重要性,是为了在跨文化交往中建立更加深刻和积极的关系。这涉及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体察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理解背后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结构。通过对文化习俗和信仰的客观认识,我们能够打破刻板印象,使不同文化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互相理解和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推动和平、合作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三是反馈与合作。鼓励媒体专业人士在代表特定文化时寻求意见并与文化专家合作,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文化的适当呈现。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有助于避免误导或刻板印象。通过积极寻求来自文化专家的建议,媒体从业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特定文化的语境、价值观和敏感问题,促成更加真实、包容和共享的叙事表达,为观众提供更丰富、准确的文化信息,同时在文化间建立起更加积极的对话和理解,更深层地促进文化认同。

(二)注重事物讲述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文化内容引起受众共鸣的关键,通过媒体促进文化认同需要超越表面表现的真实讲述。真实故事的讲述策略包括:一是深入研究。深入研究所描绘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呈现更为真实和深刻的画面。这包括对文化的深入挖掘,深刻了解其历史演变、独特特征和重要传统。通过对文化元素的详细研究,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和误导,确保作品或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深入了解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捕捉文化的精髓,准确地反映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二是使用地道语言。尽可能采用地道语言,并配有字幕或翻译以方便理解,是为了确保信息更贴近原汁原味,并让广大观众更轻松地理解内容。另外,使用地道语言,可以更生动地传达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独特魅力,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三是尊重多样性。承认任何文化中都存在形式和观点的多样性,避免呈现单一文化观点,能够充分尊重和反映各种人群的多元性。文化工作者在创作或表达时,理解并承认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助于避免刻板印象和过度一般化。通过展现多种观点和不同形式的文化表达,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真实的画面,反映出文化多元性的本质属性。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对话,促使群众更全面地理解、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形成更加积极的文化认同。

(三)提升群众的信息判断力

教育引导群众怀有客观、批判性的态度,分析理解信息,是评估媒体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应加强群众正确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培养。了解媒体信息对文化观念的影响,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媒体在塑造和影响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这包括审视媒体如何呈现、传播和解释文化观念,以及它如何在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深入了解这种影响有助于识别潜在的主观偏见、刻板印象或文化歧视,并能够推动更为负责任和多元化的媒体表达,同时也能够实现群众更好地理解并回应媒体对文化观念的塑造。另一方面,应注重群众正确识别偏见的能力塑造。正确识别媒体内容中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歪曲事实,是为了培养观众对信息更为敏感和批判性的看法。这包括对媒体报道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以辨别是否存在对某一群体或观点的不公正呈现。具备辨别偏见的能力,观众能更全面地理解信息,并对媒体的潜在立场和意图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大众的信息判断力,使之对不良信息更具抵抗力,不轻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片面呈现,从而促进更为理性和全面的公共讨论[4],避免信息舆情的出现,从而增进对文化认同的理性认知。

(四)重视公众的实时反馈

公众对信息的反馈是其主动参与媒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应积极寻求公众的反馈,尤其是针对其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反馈。优化公众参与策略包括:首先,通过积极参与网上社交,机构可以更直接地与观众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关切,并及时回应疑虑,找到彼此的契合点。这种互动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提升媒体品牌形象。其次,通过在线下组织交流活动,可以促使观众分享他们的观点、感受和反应。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还能够收集到来自多元视角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媒体对信息中文化元素表达有效性的评估。在此,明确主题举办公共论坛,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共同探讨和思考媒体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呈现[5]。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能够在社会面促成集体审视媒体在文化表现中的作用发挥程度,探讨其中的优势、挑战和机遇。这样的公共活动有助于促进多元观点的交流,增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认识。

综上所述,在正确理解认识媒体对构建文化认同的作用中,应当注重对文化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使之更加负责任地解释传播信息,在注重公众反馈的同时持续加强公众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训练,使媒体和公众成为在构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的有机整体,共同造就出一个更加包容、理性、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汪佩.涵化与认同: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中对文化自信的塑成[J].中国新通信,2022.24(24):69-71.

[2]张佳妮,赖熠潇,吴芊荟.新时代视域下新媒体节目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研究[J].声屏世界,2021(15):96-97.

[3]陆韵雯.社交媒体时代的身份认同重构与跨文化传播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70-72.

[4]潘润锟.全媒体视角下广府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认同与传播[J].畅谈,2023(13):55-57.

[5]王玲宁,陈倚群.社交媒体使用对阿拉伯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影响[J].现代传播,2022,44(02):138-144.

作者简介:

雷箐华(1992.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民族政策。

杨浩(1986.5-),男,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猜你喜欢

塑造文化认同媒体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