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探索
2024-07-03陈晨
陈晨
课程改革背景下,思维品质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缺乏系统的认知能力,所以,如何在确保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深入分析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发挥专业素养,巧设问题内容
适当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还能提升其英语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构建问题内容时,需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常常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情的预估,拟定问题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听课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因此,当学生的听课状态不佳时,教师就需要重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拟定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并注意提问的契机。当学生听课状态专注时,教师则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其次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方向,运用循序渐进的、与阅读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链,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The lion and the mouse”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内容,并分析“How many times did the lions attitude towards the mouse change?”这一问题。经过快速阅读,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分析。有的学生认为,狮子对老鼠的态度发生了两次改变,第一次的改变在于,狮子本想吃掉老鼠,但是在老鼠的哀求下,狮子最终放掉了老鼠,第二次是老鼠救下了被抓的狮子,两者成了朋友。由于学生的热情比较高涨且状态较好,所以,教师增加了一道开放题“If the lion finally escaped on his own, would he still be friends with the mouse?”。基于这一问题,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通常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适当的提问能引导他们从走神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并重新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上。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又要让提问的内容循序渐进。
二、转变提问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常习惯于直来直往的提问方式。然而,从提问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提问方式并不能引导学生从浅层理解过渡至深层理解。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合理的提问方式应当成为教师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以及敏感度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说,追问以及句型的转换,都能为阅读教学增加深度与广度。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Seeing the doctor”为例。在讲解Story time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对话内容并归纳“Whats wrong with Su Hai and Mike respectively?”这一内容。随后,学生快速反馈:“Su Hai has a headache and feels cold.Mike has a toothache.”。结合这一回答,教师展开追问“医生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治疗?”?区别于传统的回答方式,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先请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再请基础较强的学生进行补充。
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通过“学生答案+引导”的提问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区别于单独的提问内容,基于师生互动的有来有往的提问,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带读文章,培养阅读习惯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容易存在一个误区,即第一步就是借助字典查询陌生单词,逐词明晰其含义。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排列、布局均具有灵活性。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适当地带读。这样,学生不仅能知晓应该如何阅读,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The kings new clothe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先展示了教材中的几张插图,并提出“What is the story told by these illustrations? What story do these illustrations tell when they are connected?”等问题。这时,学生开始关注PPT的插图,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学生认为,将插图连接起来就能看到:一个看起来像是国王的人,赤裸着到街上游行并最终被路人嘲笑。“为什么国王要赤裸着游行?”带着这一问题,学生开始快速阅读文章内容。当学生遇到生词时,教师鼓励他们猜测它的意思,并归纳整篇文章的内容。经过一系列的阅读,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逐步分析文章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猜测词汇的含义”,教师列举文章内容并采用“联系上下文”等方式,鼓励学生用已知推测未知。当学生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再从陌生词汇的角度出发,进行精读和研读。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英语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成果。
带读的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学生的传统阅读模式,构建科学的阅读流程。通过泛读、精读、研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引入小组合作,提升思维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式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英语知识探索,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讨论为基础,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小组合作的质量与效率,教师要打破“就近讨论”的束缚,按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重新划定小组。通过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合理搭配,让各学习小组的能力呈现平均状态,这样,每一名成员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A new student”为例。在阅读讲解的最后,教师拟定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如果你是一名新生,你最想了解学校的哪些方面?”结合这一问题情境,各小组将选择一名学生扮演新生,其他学生扮演老生,进行对话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走近每一个小组,了解他们的讨论情况。由于学生已学习了Story time中的内容,所以,各小组均能从基本的教室种类、教学楼层进行分享。其中,一个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观点的讨论,教师充分鼓励他们的口语表达,并在结果汇报阶段邀请所有成员进行展示。
适当的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他们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实现知识点的创新、灵活使用。这时,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一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教师要严格把控时间保障讨论的效率,另一方面,当学生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出现并予以反馈。
总之,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更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是教师构建生本课堂以及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致力于从设问、活动拟定、师生互动等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