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诗词教学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4-07-03郑碧荷
郑碧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古诗词为载体,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性格健全、品行高尚、意志坚强的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品读古诗词,感受其韵律之美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和谐之美,便于诵读和记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首先确保朗读古诗词的正确、通顺和流利,要有节奏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预习课文的好习惯。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诗词的韵律。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本上的古诗,然后通过课件出示改写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服。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让学生读一读,并与课文中的古诗进行对比。学生在朗读改写后的诗句时,读着读着就停了下来,都开心地笑了起来。这首诗只改了一个字,读起来感觉怪怪的,不顺口,缺乏古诗词的韵律美。“衣裳”,古义“衣”是上衣,“裳”是下裙,今义指衣服,这句诗改写后意思没变,但破坏了古诗词的音韵美,所以学生笑了起来。
二、辨析古诗词,感悟其诗情画意
学生读熟、读通后,可以借助注释、生活经验和插图等了解古诗词的大致意思,从而对古诗词有整体认知。通过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找到其中的“诗眼”,并通过想象诗中的画面和人物,领悟其中的情感。
例如,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时,有学生质疑:作者在这里生活了7个年头了,为什么还会有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感呢?这时,教师可以顺学而导,让学生辨析词的上阕,思考明月、惊鹊、鸣蝉、蛙声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如闻着稻花的清香,联想丰收的景象,稻田中群蛙齐声喧嚷,争说着丰收的喜悦,引导学生说出当时的意境,感受诗中的意境美。然后,教师插入作者的生平介绍,学生了解到,作者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为官时,遇到过大旱老百姓没粮食吃的场景,所以这首词表达了丰收年心里的那种喜悦之情。之后,可通过词的下阕营造的意境,即天空突然星稀月暗,又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作者被这种美景陶醉,连熟悉的茅店和小桥都忘记了,充分表现了词人对蛙声和稻花香的陶醉程度之深,对丰收年的期望之深,对天下民众的关切之深。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对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诗词中的有些字词读不懂是正常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内交流,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把古诗词中的画面形象地描述出来。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其脑海里对词中描绘的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形象,自己仿佛置身其间,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从而有感而发。且这个画面会永驻学生心中,使学生不用死记硬背诗句就能说出其所描绘的画面。这样的理解记忆会更长久,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诗句。在这样的语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想象力、审美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而且会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爱上古诗词,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聚焦古诗词,体会其用字之精妙
古诗词是非常讲究炼字的,作者在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为了挑选一个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而反复斟酌。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下”字能否改成“到”。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热烈。杜甫听到唐朝官军收回失地时,因喜而狂、因喜而泪,因喜而合上诗书、因喜而放歌高唱、因喜而畅饮,诗人的归心似箭和回家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改成“到”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通过对比发现,古诗词意蕴丰富,能准确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能给学生以心灵的滋养,使其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独有魅力。
四、剖析古诗词,发挥其播种效应
古诗词由于创作久远,诗中所写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能力有一定差距,学生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感情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帮助其在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中理解和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1.发挥育人功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习《竹石》这首诗时,教师可紧扣“咬”字,引导学生体会竹子顽强而执着的品格,领悟其铁骨铮铮的精神。全诗隐喻了作者藐视权贵的刚劲风骨,是作者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通过教学深入剖析,把这种精神种在学生心中,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说,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启智增慧,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塑造他们的高尚品格。
2.落实语文要素。古诗词教学,教师是用“古诗词”教,不是教古诗词。如《鸟鸣涧》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全诗从“静”着笔,以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来反衬春山的幽静,让读者感受自然之美,并陶冶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动衬静的绝妙表现手法,让学生学习借鉴这种表达方法描写生活中的美景。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则紧扣一个“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兴奋之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深入剖析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杜甫极度喜悦心情的深层意蕴,凸显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的志士形象,同时将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表达人物的内心落到实处,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连接课外资源。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联系“安史之乱”和“杜甫生平经历”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对诗人的“喜”进行深入理解。通过剖析,学生很容易发现杜甫的“喜”不单单是因为今后自家人不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还因为平复叛乱收复失地而感到高兴,为天下能够在和平环境中生活的人民而感到高兴,难怪他会喜得发狂、喜得流泪,喜得放声高歌。如此也让学生对“月是故乡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把爱家、爱国的种子自然而然地种在了心中。
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相碰撞,思想境界在交流中逐步提高,道德品质在交流中提升,人格在交流中塑造,语言运用在交流中提升,思维在交流中活跃,中国精神的“根”和“魂”的种子将种入学生的心田,开始发芽、成长。
五、仿照古诗词,学习其写作手法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教师应以教材为桥梁,进行相关资源的连接,抓好时间节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细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难发现,这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先写收到好消息后的表现,再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人物内心。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收到好消息后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同时,让学生针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表现出杜甫听到官军收回失地这个好消息后的神态、动作,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教师可紧扣以下空白处引导学生练习语言运用,说一说: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他年幼的儿子;路人有的有的有的。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说得头头是道,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既在趣味十足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了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又进一步加深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高效教学,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桥梁,是培养优秀人才的精神营养品。教师要积极开展古诗词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YB1000。)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夏都办事处回族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