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上)

2024-07-03李源正

党史纵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江西省委瑞金中央苏区

李源正(北京)

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伟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很多人都知道,邓小平一生经历了“三落三起”,而每一落和一起的背后也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邓小平的“一落”与“一起”发生在战争年代,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乃至人生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个人履历,锤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并对其未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卓有成效的中央苏区县委书记

1931年7月,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派,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此前,他刚刚在政治上经历了一段很困难的时期。在他以红七军政委的身份回上海汇报工作的近半年时间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没有听他一次汇报,没有见他一面。此时的中央刚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等人取得了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开始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无事可做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到中央苏区工作,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在乘船南下的途中,时年27岁的邓小平,心情是复杂的,既为千里转战中的红七军的命运而担忧,又为临时中央推行的“左”的错误而困扰;既为中央对他的冷落而不安,又对即将到中央苏区工作充满期待。

1931年8月间,邓小平到达瑞金。此时,正值红军主力反击敌人第三次“围剿”的关键时刻,形势极其复杂。在中共赣东特委书记兼赣东独立师政委谢唯俊等人的支持下,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当时的瑞金虽是中央苏区的后方,但白色势力也很猖獗,反革命势力篡夺党政领导权,杀害了许多革命干部和群众,群众惊恐不安,干部情绪低落。针对这种局面,邓小平等人迅速惩办反革命分子,为被冤屈的革命干部平反,而后召开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红色政权,着手发动群众,使瑞金一度存在的困难局面在短期内得到很大改观。9月,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11月,中央苏区的政权中心迁到瑞金,瑞金从此成为享誉天下的“红都”。为了庆祝胜利,瑞金召开了有5万多人参加的盛大祝捷大会,邓小平担任大会主持人,毛泽东到场讲话。随风飘扬的红旗、铿锵有力的标语、欢呼鼎沸的口号激发了瑞金军民的革命热情。

早在创建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邓小平就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他成功地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苏区工作中,使瑞金的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显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1932年5月,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将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县担任县委书记。会昌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与国统区相邻,情况更为复杂,党内十分需要邓小平这样得力的干部。邓小平到达后,首先着手处理敌人“靖卫团”骚扰的问题,决定加强巡逻和搜索,派出赤卫队进行清剿,并根据需要设立了专门对敌斗争的县委军事部,很快稳定了局面。此时,蒋介石正准备对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为了加强中央苏区边区的工作,7月,经中央和江西省委决定,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统一领导会昌、寻邬(今寻乌)、安远3县的革命斗争,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邓小平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地开展大量工作。扩大红军队伍是当时的重要工作,邓小平对扩红进行了详细研究布置,加强政治动员,反对强迫命令,注重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经过深入的工作,广大青年纷纷要求参加红军。从1932年7月到9月的3个月中,仅会昌1县就增加红军1000多名。在扩红的同时,邓小平也十分注意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当年3个县的党员已发展到6000多人,有乡党支部143个、区委25个。此外,邓小平还多次召开3县苏维埃主席和各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公债推销、土地分配、地方选举、地方武装、粮食生产、对外贸易等具体工作。

邓小平领导开展的这些工作,在短期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32年,中心县委即推销国家公债约17.9万元,到1932年11月,会昌共有赤卫军4970人、模范师2529人,3个县还各有一个二三百人的独立团,共青团、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纷纷成立。这些举措有力地扩大和巩固了赤色区域,对于打破敌人的武装袭扰和经济封锁、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遭受“左”倾领导者的批判

1932年,面对敌人第四次“围剿”,邓小平领导的会昌中心县委,在敌强我弱的严酷环境中,领导群众坚壁清野,以灵活的游击战应对敌人的进攻。但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片面强调扩大中央红军数量,并把驻守苏区南部的红军调往北线,致使苏区南部兵力空虚。11月,在广东军阀的大举进攻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地处苏区最南端的寻邬县城失守,这就是“寻乌事件”。

“左”倾领导者指责邓小平领导的会昌中心县委在敌人大举进攻面前“惊慌失措”“退却逃跑”,犯了“单纯防御路线”错误。邓小平由此受到批判。

“寻乌事件”不过是一个借口。邓小平领导的会昌中心县委,拥护并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多方面抵制“左”倾教条主义:在对敌作战方针问题上,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在扩大革命武装问题上,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在经济政策上,强调“查田运动”不能侵犯中农利益,也不要打击富农,抵制“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土地政策等。邓小平推行的这些政策措施符合实际情况,却为中央的“左”倾领导者所不容。他们利用“寻乌事件”拉开了反对“江西罗明路线”的序幕。

1933年1月,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瑞金,“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得到全面推行。2月,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以反对“罗明路线”为题,点了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4人的名,说他们是“江西罗明路线”的“领袖”。“左”倾中央的领导者责成江西省委一再向邓小平等人所在地区的单位发出指示,反复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他们4人进行批判和斗争。3月12日,江西省委发出文件,指责邓小平执行的是“与罗明路线同一来源”的“机会主义”。3月31日,苏区中央局召开会议,作出《中央苏区会、寻、安3县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决议》,指出“要坚决打击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机会主义的领导”。会后,邓小平被撤职并调到江西省委担任宣传部部长。

同年4月,临时中央继续对邓小平等人进行打击,责令他们作出“声明”和“检查”,邓小平没有屈服,他两次写出声明书,在原则问题上未作让步,陈述自己所坚持的观点:“自己感觉到不会走到小组织的行动,不成严重问题。”“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只有快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毫不妥协的立场,更加触怒了临时中央的“左”倾领导。他们继续组织对邓小平等人的围攻。

5月5日,在临时中央派人主持的江西省委工作总结会议上,江西省委通过决议,指责邓小平等4人“在江西创造了执行了一条反国际的反党的路线”,要对其加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会议当众缴了邓小平等人的枪,责成他们去基层改造,进一步“声明”和“揭发”自己的错误,作出新的检查,“再不容许有任何的掩藏”。邓小平被撤销了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

在遭受政治迫害的同时,邓小平的私人生活也受到了冲击。在他遭受批判之后,他的第二位妻子金维映离开了他,使他在情感上再受打击。邓小平的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一年多,两人因为忙于革命工作,一直聚少离多。3年前的1930年1月,邓小平的第一位妻子张锡媛因难产而去世,邓小平已经历过一次失妻之痛。3年后的1933年,不到而立之年的邓小平再次失妻。事业和生活上的双重磨难,使邓小平比常人经历了更多的风雨洗礼,也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作为久经锤炼的革命者,邓小平始终相信:虽然革命的征程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与办《红星报》

1933年5月,遭受批判的邓小平被派到乐安县属的一个区委当巡视员,在这里工作不足10天,就被召回宁都的苏区省委,到七里村参加劳动。召回邓小平的原因是乐安是边区,怕他这个“右倾逃跑主义者”在前线跑到敌人那边去。不久,中央苏区开始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红军总政治部缺人,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提议把邓小平调来担任秘书长。贺昌曾与邓小平一起去广西筹备百色起义,两人在上海时又常常在一起,因而很熟悉邓小平。他对邓小平的才干十分欣赏,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所以在用人之际想到了邓小平。贺昌的提议得到了当时生病住院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支持。王稼祥亲自向当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博古提出这个建议,几经努力,才得到博古的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才得以从十分困难的处境中摆脱出来,他在经历了“一落”之后迎来了“一起”。

因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这个职务没有太多具体的事,一贯务实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做点实际工作。于是,总政治部分配他到下属的宣传部去当干事,除了做一般的宣传工作外,还主编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这对邓小平来说是一项很熟悉的工作。

早在10多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就曾负责过《赤光》杂志的编辑工作,他除了撰稿之外,还负责刻印、油印、装订工作,他写的字既工整又美观,印刷清晰。《赤光》杂志因为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文章短小精悍、切中时弊,对勤工俭学的学生及华工、华人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深受大家欢迎。旅欧华人称赞《赤光》为“我们奋斗的先锋”和“旅法华人的明星”,邓小平也因此得到“油印博士”的美誉。

对于办《红星报》,邓小平是完全能胜任的,因为此时的邓小平已经度过了10多年的革命生涯,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和广西、江西等地领导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他很快把《红星报》办得风生水起。

《红星报》是当时党中央的一个主要宣传媒介,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读者是中央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由于中央苏区当时没有广播,《红星报》就成为读者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学习材料,也成为传播党的思想和主张的关键阵地。

《红星报》是一份8开的报纸,每期至少4个版面,平均5天就要出版1期,工作并不轻松,可对于政治上曾遭受打击和被冷落的邓小平而言,工作忙碌反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抚慰他的心灵。在当时仅有几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邓小平全程参与组稿、采写、编辑、印刷、发行等工作。他任主编后没几天,就约请毛泽东以“子任”为笔名,为第二期“红军故事”专栏写了一篇题为《吉安的占领》的文章。在当时“左”倾教条主义完全统治中央和红军的情况下,毛泽东受到排挤打击,刚被打为“毛派”分子挨整不久的邓小平,能够这样做确实不容易。邓小平还经常约请红军各军团的领导人撰写文章,指导红军的军事斗争,同时大量组织前线指战员撰写反映前方战斗生活、颂扬红军将士英勇顽强作风的文章。

邓小平全身心地投入《红星报》的出版工作,他将1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融入其中,以化名或不署名的方式撰写了《猛烈扩大红军》《用我们的铁拳消灭蒋介石主力争取反攻的全部胜利》等政治思想成熟、充满战斗力的文章。这些文章,谋篇布局精当巧妙,遣词造句铿锵有力,字里行间爱憎分明,充分体现了《红星报》的特点和优点。

为了把《红星报》办好,邓小平采取了很多办法。他优待投稿人,鼓励投稿,扩大稿源。《红星报》第二期刊载了一份《优待投稿同志》启事:“本报欢迎各同志投稿。五百字以下稿件,经本报揭载后,每篇酌致本报一份,或中央出版部出版的书籍一本。五百字以上的,每五百字酌致现金一角。”采取奖励投稿的方式,这在当时的中央苏区是一件新鲜事。《红星报》还开辟了“党的生活”“支部通讯”“革命战争”等专栏,宣传报道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在报纸的版式设计、内容编排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番创新,经常配发一些插图,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除了登载时政新闻外,《红星报》还是一个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邓小平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努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一些。除了报道各种消息、战况之外,《红星报》还刊载了军事军械知识、卫生防疫知识等,甚至还有趣味问答和谜语。

《红星报》深受广大红军将士的喜爱,有读者来信称:“《红星报》在部队中起到了很大的领导作用,成为了我们战士的良友,它是这胜利的革命战争中的一支有力喇叭。”

1934年10月,邓小平随总政治部机关一起开始长征,他在行军途中继续编辑《红星报》,只不过把出版方式改成了手写油印。此时,党中央在中央苏区办的其他报刊都已停办,《红星报》是跟随党中央一起行动的唯一一份报刊。在行军途中坚持办报的艰辛可想而知,邓小平的全部办报设备只有一台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两块钢板、几支铁笔和一些毛边纸。他一边赶路,一边搜集各方面的情况和材料,每到宿营地,他顾不上休息,就把铁皮箱当成办公桌,写稿、编稿,刻写蜡版,油印报纸。在此期间,邓小平克服种种困难,编印了7期《红星报》。这些在枪林弹雨中编印出来的报纸,对于阐释、宣传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战略意图、行动方针,鼓舞红军官兵的士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贵州西北进军,在川黔边创造新的根据地。会后,中革军委对干部进行了一些调整。邓小平接替生病中的邓颖超,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从此调离了《红星报》编辑部。在担任《红星报》主编期间,邓小平共主编70多期。这期间他的工作非常紧张,但由于能够重新为党工作,并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此次职务调整后,邓小平生平第二次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负责会议记录,目睹了党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时刻,又在随后见证了毛泽东在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一幕幕。此时的邓小平虽然还没有进入党中央决策圈,但已经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实现了他革命生涯的跨越。(待续)

(责任编辑:孔晓莉)

猜你喜欢

江西省委瑞金中央苏区
亲亲瑞金
江西万年青水泥公司3 名员工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亲亲瑞金
腾飞吧,瑞金
谢德强任江西高速集团总经理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江西集中示范活动启动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转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