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膺上将”洪学智的传奇人生(二十八)

2024-07-03张子影廖天琪

党史纵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洪学智黄克诚陈毅

张子影 廖天琪

第九章 黑土地上的较量

进军东北

1945年9月23日,刚从两淮战场下来的洪学智赶到了淮安。师长黄克诚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中央命令,我三师进军东北。

东北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如能控制东北并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就可以变东北为战略后方,从而打破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人民革命力量的包围,继而可依靠东北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武装,积蓄力量,支援关内各解放区的斗争,加速中国革命前进的历史进程;反之,如果东北被蒋介石集团控制,则人民革命力量仍将处于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在中国革命与反革命的大决战中,将面临被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不利处境。

东北的重要性,蒋介石同样也认识到了。就在日本投降前不久的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宣称:“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

争夺东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地被提到了国共两方领袖人物的日程上。

黄克诚也敏锐地认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

洪学智是黄克诚最欣赏也最信任的人。几个月以来,关于东北问题,黄克诚除了独自进行深度思考外,也多次与洪学智交流。

此时,新四军第三师师部设在益林南窑村(今西南村)几间呈半口字形的房屋里,四下都是广袤田野,进村只有一条路,还要过一条小河,青纱一起,十分隐蔽。洪学智的住处距黄克诚所住的师部仅数十米。夜晚,黄克诚时常与洪学智并肩走在小河边,就此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黄克诚的思考令洪学智深深折服。洪学智知道,虽然身在苏北青纱笼罩的偏僻乡间,黄克诚深谋远虑的目光早已透过厚厚的镜片,穿越重重夜幕,落在数千里外的地方。

黄克诚说:“铁匠,你先考虑个方案,会上一并讨论。”

经过一番思考,又与黄克诚和吴法宪碰头后,洪学智在会上提出:

第一,装备补充。马上就要入冬,部队的棉衣尚未备齐,工厂、医院等直属队的很多事情均难以一时处理完毕。此番进军东北,先到山东,如果在山东不再北进,则后方可以暂缓处理棉衣、大衣、兵工等事宜,等在华中生产后再北运。但如果到山东后继续北进,再处理这些事就困难了。

第二,思想动员。三师在苏北这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招收了大批苏北籍战士。抗战胜利后,许多干部战士都认为“革命到头”了,如今要离家北上,需要对他们做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考虑到部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保密需要,建议采取逐级明确去向的办法。

第三,人员补充。三师在苏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地方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主力部队战略转移给予了积极支持,短短数日有一批地方干部、共产党员和优秀青年自愿报名参军,但下一步人员还得继续补充。

黄克诚、洪学智以及各旅的旅长,立即研究了尽快整顿部队、补充装备以及北上行军的方案,对部队进行了整编。9月28日,黄克诚下达了三师进军东北的命令。

出发前,黄克诚考虑到部队在东北的作战任务很重,须健全师领导班子,便向华中局建议任命刘震或洪学智为副师长、彭明治为参谋长,同时将此建议报告了中央。25日,中央军委致电华中局,任命刘震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洪学智为副师长兼参谋长。

部队即将长途跋涉,二女儿洪彦才3个月大,洪学智觉得还是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为妥。

全师即将拉动北上,事情千头万绪,洪学智没有时间回家,只能让警卫员王广财回去对妻子张文说一声,一切都由张文处理。经过这几年的风雨磨砺,张文已经成长为一名坚韧的、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战士,洪学智对妻子很放心。

送走女儿那天上午,张文抱着女儿刚出门,腿便被5岁多的洪虎抱住了,小家伙仰面看着母亲,圆圆的大眼睛充满泪水。

“虎子,你怎么了?”张文蹲下来,摸着儿子的头问。

洪虎搂住妹妹的襁褓,突然“哇”地大哭起来:“不准送走,我要妹妹——”

张文的眼泪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但对于一个才5岁的孩子,张文知道没办法讲道理,只能狠狠心,让警卫员抱走洪虎,出门后很远还能听到儿子的嚎啕。

老乡是侦察科科长宋振瑜物色的,宋振瑜是当地人,妹妹是妇女干部,比较熟悉情况。由于这次事先做了较周到的安排,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张文很顺利地找回了女儿。

9月下旬,黄克诚、刘震、洪学智率第三师主力4个旅又3个团的3.5万人分为左右两路纵队,分别从盐阜、淮海地区出发,开始北上。同时也留下了3.5万人继续在苏北坚持斗争。

为了尽量不打扰群众,黄克诚与洪学智等商量,部队夜晚出发。但是因为安置及准备等相当多的工作涉及当地政府,部队要离开的消息还是被群众知道了。

这天夜晚,益林、东沟的数千名群众举着灯笼火把、夹道欢送,叮嘱,祝福,感激,留恋……一双双精心绣成的鞋垫,一个个热乎乎的鸡蛋、馒头,各种吃食物品纷纷向干部战士们手中塞去。

黄克诚腰伤未愈,本来坚持要自己拄着拐扙行走,但洪学智坚决不同意。他知道黄克诚一向爱护士兵,不愿意给战士们增加负担,但考虑到部队夜间行动,黄克诚眼睛不好、夜视极差,再拄个拐仗更加不安全。“师长,这回得听我的,征途漫长,全师独立行动,您可是一家之主,万事务必周全,不能出一点儿纰漏。您只管在担架上指挥,放心,我腿长马快。”洪学智诚恳地说。

黄克诚拗不过洪学智,就坐上了担架。洪学智骑着他那匹心爱的枣红马走在他附近。

直到出了益林,一直在队伍中跑前跑后的洪学智才在口袋里摸到一只搪瓷碗,他不知道是哪位乡亲在什么时候塞进他口袋里的。他驻马回望身后,那一片人声还在,温暖的灯火弯曲绵延数十里。那里有无数他熟悉的乡亲,他相信自己还听见了一两声牙牙之语,那是在另一个陌生庭院里,他那刚满3个月的女儿。

他不由得模糊了眼睛。

北上的这个夜晚定格为色彩鲜明的画面,永远留在了洪学智的记忆中,深刻得如同当年红四方面军西征离开鄂豫皖时一样,只是两者的色彩截然不同。他仿佛看到行进队伍中的自己,年轻,单薄,细长,重伤之后还有些羸弱。而现在,兵马如洪流的队伍中的他,已是沉着稳健、目光如炬、百炼成钢。

陈毅说:洪学智,你来,毛主席让我带几句话给你

1945年10月4日,部队在一个村庄停下来宿营。傍晚,洪学智正在布置第二天打前站的工作。金秋十月,苏北大地一片丰饶,黄昏将逝,一缕夕辉在西天弥漫出最后一抹光明,他暗自思量:“按现在的速度,很快就要进入山东境内了。”

10月11日,三师到达山东临沂。新四军军长陈毅接见了三师营以上干部。

陈毅先传达了党的七大精神。关于部队北上的意义,他用通俗的话语说:“同志们晓得不,东北可是个好地方哟!有啥子呢?有重工业,有兵工厂,有丰富的矿藏,还有大豆、高粱、玉米三大宝呢!所以嘛,蒋介石就要抢喽。抢是不行的,人民不答应,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不答应!”

他接着说:“同志们,抗日战争是胜利了,这天下是不是就太平了呢?不是的。蒋介石表面上在和谈,骨子里是要打内战的,使中国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你们一定要打掉和平幻想,立足于打。打,也是为了和平嘛!东北可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地,争取东北是党的七大提出的任务。毛主席预言,今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先北后南,由北向南发展。”

“我从延安来,党中央和毛主席让我告诉同志们,我们是力争和平的,但不能抱有幻想,反动派是不会真心诚意和谈的。他们已磨好刀,准备向我们杀来。内战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立足一个‘打字,绝不允许反动派抢占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现在根本的问题是赶快进军东北,收复失地。三师是我军主力,任务很重。全党同志都寄很大希望于你们。希望你们轻装兼程,立马关外,在东北一展我新四军的军威!”

陈毅讲话时一直站着,他从国内情况讲到国际形势,从华南态势讲到东北历史,讲了全国各地的战局、国共重庆谈判的前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任务、进军东北的重大意义等等,整整讲了一个上午,不断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备受感染的洪学智由衷地大力鼓掌。这位“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军长的博学多才以及坚毅果断向来是他了解并且十分敬重的,今天,诗人气质的军长展现出高超的语言风范,再一次令洪学智深深折服。多年以后,当他听到陈毅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的任命时,立刻就想到了这一次的演讲,不禁会心一笑。

散会后,陈毅招呼洪学智:“洪学智,你来。”

来到陈毅的房间,陈毅先问了洪学智三师攻打淮阴、淮安以及到淮南津浦路西去打桂顽的一些情况。洪学智一一汇报了,最后说:“我们本来准备攻打盐城孙良诚的,结果没打成,很遗憾,打下盐城再走就好了。”

陈毅笑了,说:“怪不得黄瞎子叫你铁匠,你们师长虽然眼睛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放心,仗以后有你打的。”

陈毅沉吟了一下,说:“这次在延安,毛主席还委托我找你谈一次话,毛主席对你很关心。”

听了这话,洪学智心头一热,他呼地站起来:“毛主席有什么指示?”

陈毅示意他坐下:“毛主席让我问你,对现在的工作职务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毛主席说可以考虑另作安排,而且马上就可以安排。”

离开延安已经6年了,毛主席还惦记着自己!洪学智既惊讶又感动。

洪学智对陈毅说:“几年来,作为黄克诚师长兼政委的助手,工作得很顺手。而且黄师长身体不好,他也需要有人协助工作。我对三师部队也有了感情,我愿意继续在三师工作,职务高低都不会计较。”

陈毅对洪学智的态度十分满意:“好,我支持你同黄克诚师长带三师部队到东北去,我会把你的意见转告毛主席。为同国民党争夺东北,我们已调动了不少部队。但国民党军可能比我们快,你们到东北的战斗任务很重,很艰巨。掌握东北是当前我党的最大任务,希望三师在东北发挥更大的作用!”

隔了一天,黄克诚把洪学智找去,说上午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来了,希望三师把武器留下。

洪学智有点急:“怎么又让留下武器?”

三师从苏北出发时,中央曾来电让他们把武器留下,说东北刚刚解放,日本关东军留下的枪械、大炮及弹药、布匹、粮食无数,在沈阳的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可以装备许多部队。洪学智当时就明确表示,部队不带武器行动不妥。从苏北到东北,一千多公里路程,沿途有土匪,还有国民党开往东北的部队,有敌情怎么办?战争时期哪有部队徒手行军的!黄克诚也说,沿途情况瞬息万变不说,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怎么打仗?他们二人都坚持部队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去东北。

另外,考虑到部队进入东北时即进入冬季,解决部队的御寒问题亦不容忽视。黄克诚和洪学智坚持两条:让部队一带棉衣二带武器。

现在又说起要留下武器的事,洪学智心想,还是东北传来的那个信息,让领导同志都以为日本关东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唾手可得。可是到底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洪学智说:“不管怎么说,无论如何,武器一定不能留下。”

黄克诚说:“罗政委要求至少把迫击炮留下。”

洪学智说:“迫击炮也不能留下。”

黄克诚为难了。

罗荣桓在井冈山时就是黄克诚的上级,所以罗荣桓提出要武器后,黄克诚不好说什么,只好说回去同洪学智商量一下。

洪学智出了个主意:“这样给罗政委说,武器现在留下不行,等到东北后,三师换上新武器,由洪学智负责把现在的武器悉数运到山东。”

果然,罗荣桓认可了他们的建议。洪学智怕出岔子,当天又找了陈毅,陈述了不能把武器留下的理由。陈毅也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徒手行军危险太大。

11月14日,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到达冷口,正遇上一场早雪,高山、隘口已被一场匆匆而至的白雪覆盖。

17日,三师师直以及第八和第十旅也到了冷口,从这里进入了东北大地。

新四军第三师凭着顽强的精神,从苏北徒步行军,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5省,历时2个月,以减员3000多人的代价,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在向东北进军的几路主力部队中,他们是行军最远、最艰苦的部队。同时,在挺进东北的千军万马中,新四军第三师部队在数量上仅次于山东军区八路军,成为日后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继而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骨干力量。

一场洁白的初雪用它的惊人美丽和耐人寻味的寒意,迎来了这支来自数千里之外的部队。沃野千里的关东大地,将开启洪学智战争生涯中另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待续)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洪学智黄克诚陈毅
洪学智心系现代国防
两膺上将洪学智在鄂豫皖时期的革命故事
洪学智将军和“钢铁运输线”
上将洪学智外传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黄克诚的家训:当好萝卜占好坑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