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诗词歌曲《诀别书》《昭君》的创作特征
2024-07-03吴天娜何毅超
吴天娜 何毅超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声乐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风采,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声乐作品的体裁之一。歌曲《诀别书》的歌词出自《宋书·乐志》,是西汉卓文君创作的一首诗歌,歌曲《昭君》是词作者宝谙以“昭君出塞”为背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两首古诗词歌曲均由邓垚作曲,曲调悠扬悦耳,韵律优美动听,歌词具有独特的文学性,充满了古韵之美。古诗词歌曲《诀别书》《昭君》将流行音乐元素与古诗词相结合,具有跨时空的交互性,更好地建立演唱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从声乐伴奏创作、作品创作特征及作品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诀别书》《昭君》作品进行探究,进而对邓垚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诀别书》;《昭君》;邓垚;创作特征
一、邓垚的艺术简介
受家庭的影响,邓垚年少时已在钢琴演奏方面展现了出众的天赋。1991 年,邓垚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免试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就读。毕业后,邓垚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开启了长达二十余载的钢琴伴奏之旅,并不断积累作曲经验。在演奏和创作的过程中,邓垚的钢琴伴奏技巧愈发熟练,而认真与创新的精神也始终贯穿他的创作生涯。
邓垚对于歌曲创作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他时常思考乐曲中铺垫与高潮的时机,以及如何满足听众的审美体验。同时,他常在作曲方面进行创新,如改编民族音乐原有的表现手法,选择有变化的、新颖的和声,让听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邓垚也取得了许多艺术成就,如2003—2005年连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最佳伴奏奖;2008 年,邓垚和王庆爽合作完成作品《梁祝新歌》,该作品融合中西方音乐特色,彰显了民族风格;2012年,邓垚以“昭君出塞”为题材创作了《昭君》,作品音调颇具民族特色,描绘了边塞的豪迈与昭君的大义;2020 年,邓垚为张群航创作歌曲《诀别书》,作品以乐衬哀,婉转动听,颇受好评。
二、声乐伴奏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根据声乐作品本体创作
1.音域特征
声乐伴奏需要宽广的音域,钢琴是音域较为广泛的乐器,能满足声乐伴奏所需要的音域,具有其他乐器无可比拟的优势。钢琴音域可分为低、中、高三个音区,不同音区的音乐形象与风格不同。高音区清脆嘹亮,适合轻盈灵活的旋律;中音区振动适中、振幅较大,适合饱满圆润的旋律;低音区浑厚低沉,适合暗淡厚重的旋律。每个音区都有独特的魅力,平衡音区间的处理,能更清晰地表达音乐形象。如歌曲《昭君》开头音域宽广,伴奏在低音区比喻大漠的辽阔,旋律的大跳音程表现昭君坚定的民族情怀,使该段音乐富有张力。
2.结构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音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邓垚的作品结构通常为再现三段曲式,即ABA。其中再现段与呈示段通常是合头换尾的平行乐段,而伴奏在再现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织体、节奏、调性、速度等方面,但主题动机与材料不变,展现音乐张力和情绪高潮。这种结构使作品更清晰完整,为听众提供具有层次感的体验。
3.歌词意境
声乐歌词关联着意境,而音乐的氛围感产生着吸引力。邓垚老师在创作中注重结合旋律与词义,伴奏的律动贴合作品意境。例如斗志昂扬的歌词,常运用富有动力或密集紧凑的节奏型,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变化,又如《诀别书》中歌词“春华竞芳,五色凌素”,该段使用欢快活跃的音型,表面上描绘缤纷绚烂的色彩,实际暗喻被美色诱惑的丈夫,乐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表现出古诗词作品的美学意境。
(二)根据声乐作品类型创作
1.地方民族歌曲
民族歌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我国的民族歌曲,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滋润着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沃土。不同的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调式与民族动机,如邓垚在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编配的和声,体现了维吾尔族的舞蹈特性,具有令人跟随节奏产生律动的情绪效果。
2.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文学性,曲调优美,富有韵律。邓垚在古诗词歌曲中对常规和弦的新颖运用,不仅体现了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并能描绘出诗歌表达的情景。同时,将带有古风色彩的古诗词歌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产生新颖的音乐韵律,使得作品具有了跨越时空的交互性。
3.歌舞剧及影视选曲
这类歌曲多用于抒发人物情感,表现情节发展的戏剧性,衬托作品意境氛围以及烘托故事的画面感,从而将歌曲与剧中画面结合,来表现剧情的情绪变化。如电影音乐《映山红》,歌词中的语气词“哟”具有两种应用情景,邓垚编配的和弦就对应了这两种语气。一是语气上扬,使用七和弦突出影视情节的戏剧张力;二是语调下沉,使用小属和弦对应剧中情景的柔和效果。
(三)根据声乐演唱者创作
声乐演唱中的钢琴伴奏具有引领作用,能够帮助演唱者达到更好的歌唱状态。在采访中,邓垚与演唱者合作时,并不是根据歌者的能力去做变化,而是为歌者量身定做钢琴伴奏。所有的变化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如《爱恋》中的和声编配有明显的西方调式色彩,使民族色彩与西方色彩形成对比。为配合演唱者的换气习惯,在气口处也能保持伴奏声部音乐的流动性,让演唱者唱得舒服和稳定。
三、古诗词歌曲《诀别书》的创作特征分析
(一)《诀别书》的歌词内涵
《诀别书》的词作者卓文君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才女,精通音律,善鼓琴。卓文君在其丈夫司马相如移情别恋后作《诀别书》,将内心的情感直抒胸臆,展现了不苟且、不将就的气魄与坦荡。其诗句本体具有声韵和谐、语义呼应的对仗特征,凸显了对称美,且可从“朱弦断”一句起,划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借景抒情,既有诗人对丈夫的怨念,也有对真爱的向往;后部分表达了自己与负心人离别的决心。
邓垚的《诀别书》运用倒叙手法,曲目A段先以诗词的后部分渲染了别离的情绪基调:“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而B段再用诗中写景的前部分,并搭配快而活跃的伴奏音型,形成音乐情绪的对比:“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最后,再现部分歌词回归“朱弦断”一段,既是对诗人离别情绪的强调,也表明了诗人脱离幻想、直面现实的态度。
(二)《诀别书》的作品分析
《诀别书》为有引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引子(1-8)- A(9-17)- A(18-29)- B(30-46)- B(47-73)- A(74-86)。
引子为E角燕乐七声调式,其主属和弦非大三和弦,暗淡型音响的调式已预示着全曲的情绪。声乐部分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语气词“啊”以三条连线出现三次,前两次落音为d2、b1,第三次落音为e2,仅从单个落音分析,b1至e2形成上四度属主进行,该和声进行中坚定有力的音响,便是全曲“诀别”情绪的“诀”。钢琴部分从第2小节起,强拍连续5小节二度下行,既是和声下行模进,也是语气情绪下沉。同时,内声部暗藏三个半音下行,一是第6小节二度下行最低音bB,二是第7小节Esus4和弦的四度音A,三是第8小节E大三和弦特征音#G,该和声进行的情绪表面上温暖稳定,但连续三个半音却是极度的不协和,暗喻情绪已悲痛至极,也预示B段间奏虽有欢快的旋律动机,本质却借景反衬绝悲,这便是“诀别”的“别”。在邓垚的其他古诗词声乐作品中,引子预示意境的技法多有体现,如《昭君》《残花》等,这便是邓垚古诗词歌曲的引子写作特征。
A段转入A羽清乐七声调式,与引子调性形成属主上四度进行。旋律对应歌词语气的抑扬性,如“朱弦断”在读音上是前高后低的降调语气,该句在曲中为二度下行级进穿插六度跳进音程,语气婉转又情绪下沉。“弦”字因读音有重读的下行音节,旋律为了符合诗词读音特点,采用与“朱”字唱音c2相距六度的下行跳进音e1。最后一字“断”读音包含复元音韵母u与an,旋律采用一字双音来咬字归韵,且具有延迟落音效果。该写法既使歌词咬字清晰,又唱出饱满的情绪,后段唱词沿用了读音对应旋律的做法,这便是邓垚的古诗词歌曲的旋律写作特征。
A段第二次出现时,唱词和旋律与前段相似,钢琴伴奏织体更丰富,即唱词用同样的话二次讲述,语义上的重复已作强调,于是钢琴的情绪与和声效果也相应丰富,形成同唱词不同伴奏,这便是邓垚的钢琴伴奏织体编配特征。
B段为加入变宫的D羽六声调式,再次与前段在调性上形成属主的上四度进行。乐段先由钢琴引入欢快活跃的音型,再引出倒叙布局的唱词“春华竞芳”借景抒情,与前段悲愤情绪形成鲜明区别,但若先看后段第61小节起的“瞀于淫而不悟”部分,节拍变为坚定有力的1/4拍,隐喻诀别中的“诀”,而该段渐快的速度产生推动效果,则对应诀别中的“别”。同时,该段词义既有诗人对丈夫迷惑于美色的怨念,又暗含对自己盲目痴情的自省。由此推想,B段音乐性格的活跃轻快,唱词布局的写景倒叙,这或是为诗人描绘一场酣畅淋漓的美梦,而在第61-70小节1/4拍的强且渐快,至第71-73小节声乐与钢琴的双华彩,则如梦方醒,直面现实。据此,可将钢琴间奏中活跃的音乐素材称为“幻想动机”,则更能体现与悲痛现实的落差,形成段落间情绪的对比,这便是邓垚在段落构思的写作特征。
再现A乐段,开始的调性中心保持在D音,最后4小节沿用前部分调性进行特点,上四度在G商调式收拢。再现乐段中,前段的活跃情绪已荡然无存,再现“朱弦断”的级进下行旋律,已区别于呈示乐段的跳进式旋律,在语气上已无刻意坚决,仅有感叹,同时在声乐演唱的角度,钢琴的分解和弦与三连音的织体搭配,可使声乐的高音区呈现层次清晰且饱满的音响,形成“双声部华彩”效果。此外,第78小节的c3为全曲最高音,钢琴是最稳定的根音旋律位置的原位大三和弦,饱满稳定的音响效果给予演唱者扎实的和声支撑,演唱者可更自如、准确地诠释此高音。结尾部分出现了邓垚作品中常用的九和弦终止,该高叠和弦中的二度音程既有经过音的性质,又呈现了余音袅袅的回响效果。综上,双声部华彩、原位和声支撑、高叠和弦终止,便是邓垚在再现与尾声的写作特征。
四、古诗词歌曲《昭君》的创作特征分析
(一)《昭君》的歌词内涵
邓垚的古诗词歌曲《昭君》的创作背景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词作者是宝谙,全曲歌词可分两部分:
前部分:“大漠草青青,美人英雄怀”,一望无际的大漠,绿草青青,草长莺飞的上空是蓝蓝的白云,描写了昭君和亲时远离故土的征程。“只愿长相知,幽怨转眉开”表现了昭君心系两地长久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义与格局。“只愿烽烟化雨,琵琶诉忠怀”体现了她在异国他乡唯有琵琶可以“诉忠怀”的思乡情。
后部分:“江流荆门开,环佩徐徐来”,描写昭君对故土的思念,对昔日宫廷情景的回忆。“惊艳宫廷独不识,画图误君爱”,引用了西晋人葛洪创作的《西京杂记》小说中的典故,讲述的是正直善良的昭君不愿用钱收买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故意丑化昭君,使她久居深宫却不得帝心。“家国情怀远,诉尽飞雪白”仍在诉说她对故土的不舍,“女儿出塞声声慢,月夜独徘徊”表现了她在无数个深夜里的无助与孤独。最后“大漠草青青……琵琶诉衷怀”歌词多次的原样重复,使昭君的形象升华,乐曲推向高潮。
(二)《昭君》的作品分析
《昭君》全曲为有引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划分为:引子(1-6)- A(7~17)- B(18~35)-连接(36~50)- A(51~66)-尾声(67~77)。从邓垚的作曲技法角度分析,该作品有以下创作特征:
1.伴奏关联诗意境
引子与A乐段中钢琴低声部的八度持续音,低沉的音响比喻沙漠的辽阔,持续的音响犹如队伍在沙漠中行进,而引子高声部频繁出现的小二度音程具有蒙古地区音乐的特色。
2.巧用休止
B乐段钢琴的休止与声乐的长音相互交织,先形成呼应互补关系,后在第23小节重叠对位,使用休止符强调了短促有力的咬字效果。
3.有旋律伴奏配器思维
B乐段第18-35小节,钢琴使用柱式和弦搭配低音分解和弦的音型,其中高音对应声乐旋律,配合中声部的和弦润色,从配器法角度,使该伴奏音型具有饱满的交响效果。
4.双声部华彩
连接段第41-49小节,声乐逐渐进入高音区的持续长音,这既是乐曲情绪的连接点,也是演唱者技术的展示段落。邓垚作品的声乐华彩部分,钢琴声部常提供旋律支撑,从复调的角度体现声部间的呼应,形成双声部共同的华彩段落。
5.高音区的和声支撑
对于声乐的高音,邓垚的伴奏常搭配浑厚的低音和弦,如稳定的原位三和弦,或在终止中的高叠和弦,例如第68小节,和弦的旋律位置与演唱者相同。从和声的角度,这既提供了演唱音准,又具有扎实的和声支撑,丰富了歌曲的和声色彩。
6.强拍的高叠终止和弦
古诗词音乐具有较浓厚的民族音乐特性,在终止多为强拍收拢。邓垚的终止和弦常用有二度音程的高叠置和弦,二度在音程上虽不协和,但产生了振动学的“拍音”现象,这是两种振动频率接近的声波,在干涉与叠加后产生音响时弱时强的现象,制造出回响效果。
五、邓垚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征
邓垚古诗词歌曲有以下创作特征:
1.在作曲技法上,古诗词歌曲的引子预示诗词意境,且有流行音乐伴奏特征;
2.在音乐创作上,声乐与钢琴相呼应,钢琴伴奏随着声乐,巧用休止,音乐动静分明;
3.在伴奏编配上,旋律最高点给演唱者和声支撑或和声提示,伴奏中运用了配器法;
4.作品具有双华彩写作特点,即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同时在华彩段落相互呼应的复调技法;
5.作品终止段落有高叠和弦进行,强拍位置收拢,终止于二度音程的高叠置和弦,营造出余音袅袅的回响效果。
结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古代文人的气质与现代艺术家的智慧,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邓垚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人才,其运用创新的创作技法和音乐理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歌曲作品。邓垚的作品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为中国声乐作品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①徐艳玲:《陪伴歌者——和邓垚老师聊钢琴伴奏》,《歌唱艺术》, 2022年,第3期。
②胡晓雨:《邓垚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③张自晔:《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角色担当分析》,《戏剧之家》,2022年,第8期。
④王雅岚:《歌曲〈昭君〉的演唱探析》,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⑤王菁菁:《论民族歌曲演唱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
⑥白晓东:《文化自信视域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机遇与路径》,《艺术评鉴》, 2023年, 第21期。
作者简介
吴天娜,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钢琴表演专业;何毅超,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责任编辑:任丽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