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之路
2024-07-03柳颖
柳颖
“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必须批判地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近期,河北大学滑晓军教授的专著《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精神力量,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的一次理论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宝贵财富。在伟大的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复兴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光荣使命,更是时代的迫切呼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方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持,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专著聚焦于处理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传承弘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自觉是发展的内部动力。如何建构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的关系表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是传统文化在自身范围内的改进、完善和演变,不是传统文化独善其身的自身改革,而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相关联的文化再创造,是以由古而今为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新发展。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上,作者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思想,从认识方法论、理论评价、继承实践等不同层面,阐述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文化保守思维的引领,正确认识、科学评价、合理继承、文化共享四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解决“思潮未来性”的问题。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和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和科学发展。
作者还从治国理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阐释,重点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一种认知参照和路径借鉴。此外,在传统文化的分类引导中,作者聚焦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通路,开展多角度深入研究,进行了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价值观维度深入探讨了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作者系保定开放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