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外宣研究

2024-07-03张朝阳王淑东李俊丽

新楚文化 2024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张朝阳 王淑东 李俊丽

【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外宣现状,探讨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和方式。针对后继无人、技术手段落后、传播方式单一以及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政府在推进该领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观点,并强调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与完善非遗保护法体系。此外,还需注重传承人、数字化人才和外宣人才的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汉中羌族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外宣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3-007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23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研项目“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YJ2022-02);陕西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外语课程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JG2357);陕西省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外宣研究——以汉中羌族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2310720010)。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独特之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以及手工艺制品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和实践通常是以口口相传、示范、重复学习或实践为主要传承方式,其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群体和个人认同以及文化多样性的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做好非遗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口头传统、社会实践、群体性、动态性和多元性。口头传统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口头传统方式传承下来的。我国民族众多,孕育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都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艺术形式;如羌年文化——羌族的传统文化节日,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贵州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的民间合唱形式。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问题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它能反映出当地民间文化的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演变[2]。然而,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一些现状和问题。然而,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导致它们难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第二,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导致传承人口逐渐减少,人才流失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三,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平衡现象,有些项目得到了较好的资源开发,而其他项目则缺乏应有的支持与关注。

(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政策文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制基础。中国加强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并将其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中国也注重培养和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特别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和文化。这样有助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在文化建设背景下,中国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以开放的姿态推广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在文化建设背景下,要以主动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

二、数字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些数字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保护和发展,能更好地保存民族文化记忆[4]。

(一)数字保护对文化遗产的价值

数字保护对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保护、传承和推广。通过数字技术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防止破坏和损失。数字化还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和互动参与,拓展观众群体,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数字化平台,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促进羌族文化交流和传播。数字化保护可以为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创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艺术和文化创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推动羌族文化创新和发展。数字化还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宣传的渠道,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广泛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方法逐渐拓展[5]。

(二)外宣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

外宣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外宣的方式也在不断多元化发展,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数字媒体、文化交流、艺术表演等多种方式;其次,外宣的内容逐渐趋向多语言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语言,以期更广泛地触及受众;第三,外宣日益强调国际合作与共赢,注重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共享;第四,外宣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因素。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文化因素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提高外宣的效果。

外宣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外宣可以帮助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次,外宣可以帮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外宣渠道,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推动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外宣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比如信息的失真和歪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6]。

三、汉中羌族文化的数字保护与外宣实证研究

(一)汉中羌族文化概述

汉中羌族是中国汉族羌族交融地区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省汉中宁强县是陕南地区羌族人聚居较多的地方之一,这里山峦环抱、风景秀丽,民风淳朴[7]。羌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羌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文字上则使用藏文和汉字。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棉花、油料等是主要农作物。羌族人民善于编织,他们擅长编织羌绣、羌锦、皮革制品等手工艺品。在宗教方面,羌族信仰藏传佛教、萨满教和一些土地神、山神等。同时,他们也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如民歌、舞蹈、服饰等,展现着羌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节日方面,羌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新年、祭祀节等。此外,羌族还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作为人类文明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娇艳玫瑰。以羌绣为例,它是羌族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她们将植物与动物的图形,象征着吉祥与祝福的花纹,通过挑花、挑绣等传统优秀技法,把其镶嵌到布料里,从飞禽走兽到古朴纹饰,图案精美,栩栩如生。现代的羌绣是在继承和发展的演变中自然形成的。宁强羌族刺绣品上不仅有传统的万字格、羊角花、团花等,还有飞机、舰船等定制图案。这些作品造型灵活多变、特色鲜明、富有时代气息,彰显了传统技艺与生活潮流的结合。

汉中羌族文化犹如瑰宝镶嵌大地,熠熠生辉,传承千古。以羌年为例,日麦节(羌历年)也叫“羌历新年”,是羌族的隆重节日,活动内容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23个乡镇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流传。每当羌年来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但由于地域不同,各个地方的活动也有所不同。庆祝活动主要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组成,其中祭祀活动包含祭祀天地、祖先、寨神等内容;娱乐活动则包含吃年宴、饮咂酒、品美食、唱歌跳舞等。整个活动由寨中的“许”(释比、苏布士)主持。

羌族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文化艺术。羌族建筑主要有碉楼、栈道等的样式。碉楼被称为“邛笼”。很早以前,古书就有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碉楼通常建在住房旁,高度不高,其主要用途在于方便古人抵御外敌和储存粮食。碉楼的形式也十分广泛。其主要的建造材料是石片和泥土,泥土必须用黄泥土。修建羌族建筑并不是像现代工艺一样构图、测量,而是纯靠匠人高超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羌族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劳动人民的精华。

总体来说,汉中羌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独特的语言、传统、宗教、文学、艺术和民俗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二)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实施情况

汉中市坚持“整体保护、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8]。数字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数据库建设完善,有关单位对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整理和归类,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包含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信息,如项目名称、传承人、保护单位等,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其次,数字化记录即采用摄影、摄像、录音等技术,对汉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数字化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了羌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以便于长期保存和传播;第三是网站和新媒体传播即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汉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推广。还有数字展览和虚拟现实即运用数字技术,创建了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展览和虚拟现实场景。

(三)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策略分析

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对外宣传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羌族文化保护中的众多困境,要把羌族传统的文化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延续下去[9]。针对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明确宣传目标、内容、形式、时间节点等;利用多种媒体渠道,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羌族其丰富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将羌族核心文化传承和传播,以确保宣传工作的有序进行[10];制作富有吸引力的宣传材料,制作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宣传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展示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等,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交流与互动;融入地方旅游发展,将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加强传承人培训和激励即加强对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增强他们的传承意识和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工作中来。通过以上策略,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工作将更加有力,有助于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羌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研究汉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外宣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在保持羌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色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数字媒体时代下羌族民间文化活态利用的有效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并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11]。

参考文献:

[1]朱文豪.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做好传承与发展——以宜兴紫砂工艺为例[J].陶瓷,2023(01):182-184.

[2]胡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创新研究——以仪陇剪纸为例[J].造纸技术与应用,2023,51(02):49-52.

[3]李琨.“一带一路”视阈下豫剧文化外宣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3(28):37-39.

[4]郭世华.贵州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J].文化学刊,2023(10):162-165.

[5]黄靖雯,朱夕纳.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应用的辩证思考[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10):73-76.

[6]于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9):107-110.

[7]侯小春.宁傩文化与羌绣艺术之关联——以汉中宁强羌绣艺术为例[J].艺术品鉴,2015(02):102-103.

[8]师国华.陕南汉中羌族文化的前生今世[J].中国民族博览,2017(03):78-79.

[9]贾春光,付尧.生态博物馆在羌族文化变迁与保护中的应用——以休溪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02):131-133.

[10]景银.增强现实技术在羌族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价值[J].工业设计,2020(10):128-129.

[11]彭婷婷,杨正钰,雷长桥等.数字化背景下羌族民间文化活态利用创新研究——以羌族民间文学保护传承为例[J].新西部,2018(20):27-28.

作者简介:

张朝阳(2001-),陕西理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王淑东(2002-),陕西理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学科教学。

李俊丽(1975.4-),通讯作者,四川蓬溪人,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