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盈小学语文课堂
2024-07-02薛白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思想道德水平。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用具、教学活动与教学安排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薛白(1990—),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其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育资源融入课堂中,手段较为单一,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度融合。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多样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一)支持性内容,辅助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做法。小学语文教材融合了人文主题与语言要素两条主线,这有利于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导入性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如此,既拓宽了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思路,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背景性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在学习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方文学作品以及非当代文学作品时,学生不免需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与人文背景等。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古今、中外对照学习。最后,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补充性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课本受篇幅、排版等所限,在收录的文章数量以及板块设计上有所局限。教师可以视教学主题、课堂氛围与课堂进度等,适当地引入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1]。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时,除带领学生分析雷锋的人物事迹、人物形象以及解读“雷锋精神”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古代有关助人为乐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如王羲之助人卖扇、严植之救人、李世谦雪中送炭等,从而使学生明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要求自己积极向善、主动行善。
(二)引申性内容,深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与升华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回顾,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掘出人生哲理、道德观念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启示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且引人深思的思想内涵。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道德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传统意义上,“礼”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内涵。其中的“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等思想。“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庸”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强调人们应该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事情。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上传统价值观念做出新的解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揠苗助长》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立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还要进一步引入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教导学生为人处事要注重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注重和谐、不能横冲直撞,注重适度、不能一味放纵自己。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用具
(一)实物类教具融入传统文化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哲学、道德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也具有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实物类教具相结合[2]。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经典文学读物作为辅助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这些读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卡片,如成语卡片、诗词卡片等,让学生在通过卡片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最后,教师可以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带到课堂中作为教学道具,如中国结、剪纸、折扇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套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卡片,卡片要印有节日名称、主要习俗以及识记妙招,并配有汉语拼音和插画。这样的卡片,在帮助学生识字的同时还能够让他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
(二)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焕发新的光彩,发挥育人价值。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其次,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将这些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3]。最后,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出自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一本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的著作,其人物形象多而复杂,情节多而丰富,计谋多而巧妙,教师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多个方面带领学生精读这本经典。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一)为课堂游戏增添文化底蕴
在开展课堂游戏时,教师可以从游戏的形式、游戏的内容以及游戏的规则等方面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首先,在游戏形式上,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游戏形式,如猜谜、接龙等。这些游戏形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将这些传统游戏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在游戏内容上,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学和风俗相关的主题,如“古诗词”“古代文人”“成语”“传统节日”等。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一些重要的文学知识。最后,在游戏规则上,可以采用“划拳”“曲水流觞”“飞花令”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古人的智慧与情趣。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春”为字眼,带领学生进行“飞花令”的游戏,使学生说出如“春眠不觉晓”“当春乃发生”“二月春风似剪刀”“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了解“飞花令”这一中国古代游戏的规则,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诗词储备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是一类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化活动的个性化与情境化教学价值,将文化体验活动引入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活动形式。第一,练习类活动,如让学生练习写毛笔字、诵读古诗词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朗读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第二,手工类活动,如让学生制作线装书、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历史渊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第三,表演类活动,如让学生表演传统戏曲、舞蹈等。这能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套古法制纸材料包,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明白,有些古老的技艺虽然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时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仍然熠熠闪光。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安排
(一)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式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仅仅以教学素材或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其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可能无法取得深入和持久的效果。教师还需要争取学校和教研组的支持,以一个学期为大周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一些内容更加全面、形式更加专业的主题式课堂。首先,可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课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教师可以选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传统饮食等。其次,可以开展“中国文化名人”主题课堂,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教师可以选取孔子、李白、白居易等文化名人,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他们的诗词和文章,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部分“讲历史人物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开辟一个学习专题,将历史人物根据所处时代、所处领域等要素进行分类,主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生平、重要成就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办法,以此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最后,可以开展“传统文化艺术”主题课堂,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画、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等,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5]。
(二)传统文化普及教学常规化
除了专门开展主题式课堂,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天利用课堂开始前的几分钟进行一些常规小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一些比较适宜的活动安排形式。第一,每日一学。即选择一些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成语、传说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文化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第二,每日一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如书籍、电影、音乐等,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每日一练。选择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练习题,如填词、配对、连线等,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将自己陌生的知识点记录在专门的小本子里。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向班级同学介绍一个课本之外的中国神话故事,如《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吴刚伐桂》《仓颉造字》等,并带领学生挖掘神话故事对于生字词学习、作文素材以及知识储备积累等方面的价值。
总之,通过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盈小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一举措可以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推动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另一方面,这一做法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和深刻,了解到其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陈国云.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12):74-75.
王树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J]. 新课程,2021(32):34.
保建武.分析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的有效开展[J].读与写,2020,17(32):39.
许娟.浅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J].善天下,2020(16):541.
刘丽坤.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J]. 动漫先锋,2022(8):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