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术的学习
2024-07-02曹海永
摘 要:回到学术的学习,是回到学问本身的学习,是正本清源、回到根本的学习,具有严谨性和客观性。回到学术的学习能让实践充满理性的智慧,为创新夯实理论的根基,促追求趋向理想的境界。要以更系统的规划、以更充分的准备、以更专业的方法回到学术的学习。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应扎根江苏教育大地,自觉担当起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融入名家培养团队,通过卓越的教育实践和成果,增强团队的辨识度和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苏教名家”;学术学习;教师发展
2023年暑期,我参加了“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为期12天的集中研修。正如当时报告厅悬挂的标语“走进学术殿堂,感受学术前沿”所示,我认为这是一次回到学术的学习。在学习日益浅表化、碎片化和泛在化的今天,能够深入学术的殿堂,感受那份纯粹与厚重,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的收获主要表现在:视野的打开,尤其是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内在的丰盈,更加明确了终生的事业追求;问题意识的增强,学会审慎、辩证地看教育;自觉贯通学段和学校教育的类别,站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局上看问题。收获之余,我也在思考:我们为何要回到学术的学习中去?我们如何让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走向学术化?抑或更有学术涵养?我们又应当以怎样的身份和角色认同迎接并开拓更大范围的学术学习?
一、价值追求:我们为何要回到学术的学习
回到学术的学习,是回到学问本身的学习,是正本清源、回到根本的学习中去,具有严谨性和客观性。回到学术的学习,要求我们跳出现象看本质,跳出结果找原理,尤其是要通过个别案例去找寻普遍规律,因而更具研究性和发现性。回到学术的学习,在方法上强调“做中学”“用中学”“研中学”“创中学”,强调视野的开阔、思路的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 回到学术的学习让实践充满理性的智慧
实践出真知。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要警惕在埋头赶路中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教育的实践,其核心在于面向人、培养人、发展人。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关怀和引导,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到达他们的心灵深处。让教育的实践充满理性的智慧,关键在于避免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深一脚,浅一脚”的现象。我们应当在实践之初有明确的方向和整体的构想,在实践之中有具体的步骤、路径、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之后有及时的反馈评价与调整改进。这样理性的实践智慧是需要我们在回到学术的学习中不断积淀和提升的。
(二) 回到学术的学习为创新夯实理论的根基
创新不是简单的灵机一动、灵光一闪,更不是随意的另起炉灶。真正的学术研究会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这就意味着创新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论支撑的。如此,创新才更具深度和广度。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我们有些时候还习惯“跟着感觉走”“跟着惯性走”“跟着潮流走”,这样的“创新”往往缺乏生命力,就像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难以持久。真正的创新,其背后必然有鲜明而深刻的思想主张和实践建构,而这些都源于具体的教育教学理论。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本质,正是创新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我们需要通过回到学术的学习在创新中彰显和落实这些理论。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显得漫长和艰辛,但正是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自信。
(三) 回到学术的学习促追求趋向理想的境界
回到学术的学习,是有格局、有境界的,饱含着对美好理想的终身追求,正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始终认为,唯有回到学术的学习,才能让我们在过于浮躁、功利和现实的世界中获得内在的充盈,实现做事、治学和为人的高度统一。回到学术的学习,至少需要三个向度的积极努力:一是“只争朝夕”(旨在个人的成长),在通往名家的道路上如饥似渴地精进教学技艺;二是“不争朝夕”(旨在学生的成长),在成为名家的道路上更加平和地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三是“共争朝夕”(旨在团队的成长),在努力迈向名家的道路上引领更多同仁奋发有为、向前向上。
二、实践探索:我们如何开展回到学术的学习
回到学术的学习,因其理论的高深,甚至有些枯燥,因其视域的开阔,甚至有些宏大,更因其与教育实践本身的关联不够紧密,甚至有些隔阂或偏离,往往开始的时候让人望而却步,较难快速进入,而进入以后常常又难以持久,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在实践层面,我们该如何推进和落实回到学术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 以更系统的规划回到学术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需要规划的,回到学术的学习更需要系统的规划。我们要善于建构一个立体、开放、多维的学习清单,对学习的内容、目标、方式、结构和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同时,为了推动整个团队或学校的学术进步,我们还需要具备更为宽广的教育视野,为不同层级的教师群体精心设计学习清单。我们要做好本校、本学科、本区域团队教师的学情分析,尤其要明晰目前所处的方位,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建构现时学习的方法,精准定位学术学习的起点、终点以及勾连彼此的节点。
(二) 以更充分的准备回到学术的学习
这里的准备不同于前面所说的规划。规划侧重宏观层面,而准备则需要关注具体的事项。回到学术的学习,如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呢?从本次研修来看,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的安排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培训的前一天晚上,桑教授在餐厅和部分学员做了交流,给大家发送了电子课件;桑教授还仔细研究了学员名单,确立了学习小组,明确了每个学习小组的召集人和报告人;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桑教授呈现了自己设计的现场互动问卷……桑教授精心、精细、精到的准备成就了一场学术的学习,这样的准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 以更专业的方法回到学术的学习
什么是学术的学习?从学习的方法上可见一斑。回到学术的学习,在方式方法上不应该局限于封闭的时空,我们要善于围绕学习的主题,呈现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创造更为生动的学习现场,生成更为卓越的学习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要能够运用更加专业的学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如问题的深度剖析、理论的多维讨论、观点的辩证碰撞、任务的分组驱动、团队的异质互动、组织的建构解构……在这样一个回到学术的学习现场,人人都被充分唤醒和激发,同时大家又是彼此点燃、相互照耀的。
三、身份厘定:我们以何进行回到学术的学习
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如何准确厘定身份,并朝向教育名家的“彼岸”不断前进?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作为立足江苏教育大地的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担当起推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做示范”的指示;第二,“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团队,团队需要通过卓越的教育实践和成果,增强辨识度和社会认可度。
(一) 扎根江苏教育大地,我们该如何学习
我们要以江苏教育主人翁的角色认知,助力推进江苏成为全国一流教育人才高地。我们的学术学习要更多地聚焦名校和名师,充分彰显教育的地域资源和文化优势,在一座座高峰上,探寻新的生长点,让“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的研究视角既能“仰望星空”,追求教育的理想状态,又能“脚踏实地”,深入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迫切需要增强问题导向、策略探寻和范式建构的学习,要不断开辟江苏教育享誉全国甚至影响世界的新领域、新赛道,积极拥抱新时代、走上新征程。
(二) 融入名家培养团队,我们该如何学习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是江苏省最高规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其建设目标是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名校长、名专家。显然,我们在回到学术学习的路上,还要有一个身份认同,那就是我们是一群人,是一个团队。当我们作为一支代表江苏风格、体现江苏特质的团队,我们对学习中的质疑精神、对话意识和创造活力自然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集地域、学科、学段的优势,强强联手,集体攻关,通过项目、机制,让团队成为真正的团队。
(曹海永,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