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写作那些事

2024-07-02程春雨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4期
关键词:理论学习素材积累阅读

摘 要:教育写作的起点是阅读,把思考付诸实践,证实或者证伪之后,再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可靠的经验。教育写作的素材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积累教育写作的素材,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但要有不断突破自我的意识。光有经验在教学之路上是走不远的,突破眼界和思维限制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学习。

关键词:教育写作;阅读;素材积累;理论学习

提到教育写作,征文要写,比赛要写,评职称还要写,可以说,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卡脖子”的大事,老师们也往往谈教育写作而变色。大部分经历过教育写作的教师可能都有一种感觉——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要想把这件事做好,并且能从中获得快乐,那就要研究如何写作。对于教育写作,我们先要弄清楚教育写作的起点是什么,然后再了解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

一、教育写作的起点是阅读

所有技能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无论是生活中的技术还是学习中的技术,无一例外。然而,获得技术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它不能给你带来持续性的快乐。这就需要在获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研究。而阅读又是研究的起点。我结合自己在阅读《儒林外史》时的发现,做进一步的说明。下面这段文字,是我闲来无事读书时看到的,作者的行文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将这段文字做了编号处理):

①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②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③ 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④ 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⑤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⑥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⑦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⑧ 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⑨ 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⑩ 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编号的10句话可以分成景色渲染、事实描述、情感抒发三类。先将这10句话分类处理:①为景色渲染,②为事实描述,③④⑤为景色渲染,⑥为情感抒发,⑦为景色渲染,⑧⑨⑩为情感抒发。接下来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连句成段并抒发情感的。由于“天气烦躁”,王冕才会“倦”,进而“在草地上坐着”,①②两句的关联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③④⑤是景色渲染,为⑥的情感抒发服务。③④⑤的静态之景又与⑦的动态之景融为一体,为⑧的“不错”、⑨的“可惜”以及⑩的“自画他几枝”的情感抒发服务。

作者先写“雨过”,再从“天边”写到“湖边”,视线由远及近,自然地落在“树上”,再向下落在“湖里”,再写被“荷叶上的水珠”吸引。这几句话以王冕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广阔到细小。这种叙述顺序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能通过色彩的变化渲染王冕的心境。由天上的“黑”“白”“红”,到湖边的“青”“紫”“绿”,这些景色都是为了渲染树枝“绿得可爱”;陡然转到“美中不足”的“可惜”,再写自己“学画荷花”的想法,一路铺垫逐笔写来,步步为营。更高明的是,这段景色不只是为了引出王冕的情感,更能体现出王冕对事物的欣赏和观察独具慧眼,无论是天边的云,还是荷叶上的水珠,王冕都能看到它们的美。这也为下文王冕自学画无骨荷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这样一分析,就可以得出写作的基本规律——符合逻辑与认知规律,景色描写不只是为了渲染氛围,还有暗示的作用。再把这种规律讲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这样的规律进行仿写或者创作,我想,教学效果应该要比空谈理论或者纯粹的技巧指导更好。如果能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再提炼出一些心得体会,一篇文章也就呼之欲出了。

研究,首先来源于阅读,然后再把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证实或者证伪之后,再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可靠的经验。这是教育写作的基本思路,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

二、教育写作的素材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

教育写作的素材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积累教育写作的素材,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但要有不断突破自我的意识。我经常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有教师说,自己对某篇课文又有了新的认知和解读。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些教师,现在的课和几年前的课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总是照本宣科,或者总上一样的课,就会像学生写作文一样——有那么多鲜活的案例,但还是会觉得无事可写。

这时候,就需要有“变道”思维了。“变道”不是为了超越他人,而是为了超越自我。与其在墨守成规中消耗生命,不如在实践中自我升华,这就是“变道”思维的精髓。陈寅恪先生曾经提过“四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今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我觉得,教师对自己上课的要求应该是,上过的课力求不再重复。文章是常读常新的,教学也要常教常新。这是常识,也是规律。为了不让自己懒惰,并激发自己不断思考,我只要一接手新班级,就试图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对手”。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教会他们提问。让他们先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好问题。

例如,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作者对待父亲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呢?前文他催促父亲“走”,可当父亲离去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的时候,他却流泪了。再如,在教学《醉翁亭记》的时候,一位学生问我:欧阳修是真乐还是假乐?

虽然这些问题可能会让我陷入被动甚至尴尬的境地,但我还是会鼓励他们多提问,因为这些问题是我思考的动力,也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更是鲜活的写作素材。

三、教育写作的提升离不开理论学习

光有经验,在教学之路上是走不远的,突破眼界和思维局限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学习。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指纯学术的理论,还指能指导实践的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我们也可以据此来评价一个理论的实用价值。当然,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理论能否落地。

我的经验是,一面学习别人的理论,一面建构自己的“草根”理论。我的理论学习路径是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再从实践中提炼出规律和方法。说“草根”是因为来源于教学实践,叫“理论”是因为还能指导实践。要想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就需要有破壳而出的勇气和力量。

例如,我曾学习孙绍振教授解读文本的“还原比较”法,这种方法简单易懂,容易操作。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就可以用这一方法解读。词人起笔便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句话尽显苏轼的豪迈之风,但用“还原法”一读就会发现问题:老夫应该抒发“老年狂”,而非“少年狂”,在此基础上比较“老夫狂”与“少年狂”所表现出的人物心理的不同状态,便可以发现,词人此时抒发“豪情”,是为了展示自己人虽老但仍有壮志。但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发现,在表现情感处,作者往往会有与常情、常理相悖的一些描写。于是,我经过提炼,将孙教授的“还原比较”法,升华为“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

“应然逻辑”是事物本来的样貌,符合发展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比如“老夫聊发老夫狂”,就是“应然逻辑”的表达方式。“实然逻辑”体现的则是作者主观意志下事物应该具有的样貌,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就是“实然逻辑”的表达方式。当然,“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还是与“还原比较”有相似的地方。这样看来,好像我只是换了个概念而已。所以,我有必要阐明自己的发现和进步,即“应然逻辑”的重点在叙事,而“实然逻辑”的重点在抒情。如果作者运用“应然逻辑”在叙述某个事实,那么他的侧重点在于“陈述”;当作者运用“实然逻辑”叙述事实的时候,他的侧重点应该就在于“抒情”。

学习理论却不能被动接受理论,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只满足于为理论作注式研究,还要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力争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这样,教育写作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底气,写作境界也会随之得到升华。

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和烦琐的家庭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写作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教育写作而言,尚有广阔的空间可以供一线教师发挥。不要不把教育写作当回事,作为教师,如果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但也不要太把教育写作当回事,只要你拿起笔,就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程春雨,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理论学习素材积累阅读
谈教学反思下的理论学习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
理论学习对实际演奏的帮助
浅谈作文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