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学习的“心流”体验

2024-07-02邵敏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心流游戏化

邵敏

摘 要:“心流”是一种积极情绪,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学习活动或任务。“心流”的内涵价值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相契合。课堂上学生深度学习、获得高峰体验就是一种“心流”体验。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达成“心流”状态的策略有:游戏化,让目标明确具体;可视化、具体化,让反馈即时有效;低入、进阶、开放,让任务轻松而不失挑战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流;游戏化;可视化;学习任务

我们来看三个镜头——

【镜头1】教师示意讨论结束,大部分小组立刻停止了讨论,但有一个小组好像没听到指令,仍讨论得热火朝天。收到前排同学的提醒后,该组学生才意犹未尽地停止了讨论。

【镜头2】教师出示思考题,一位学生起初没有思绪,小脸皱成了一团。突然,他灵光一闪,立刻拿出草稿纸埋头计算。得出结果后,他特别兴奋,高举小手要回答。

【镜头3】班上有一个学生对数学书上介绍的“算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她查阅资料,研究了一天,终于搞懂了算法。那天,她没有休息,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虽然这些镜头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但镜头里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干扰,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学习内容,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

一、 什么是“心流”

“心流”理论由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他认为,心流是人们在完全参与某件事情时所呈现的一种专注的状态,在参与这件事情时,人们会忘记时间、疲劳以及除了活动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1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状态,可能是读了一本好书、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解决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作了一幅画等。古往今来,“心流”给人们带来了宝贵的体验和快乐,如孔子的废寝忘食、王羲之的练字吃墨等。

二、 “心流”有什么价值

(一) 驱动深度学习

课堂上,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后会沉浸在学习过程中,愿意主动思考并花费时间去研究问题、探寻规律。此时,学生所有感官都集中于学习任务上,不受外界干扰,自我体验包括心理、生理在内的所有层次的表现都达到最高峰。这样的学习称得上是深度学习,是课堂学习的高峰体验。

(二)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虽然一开始,学生大都是在任务驱动下接受学习,但一旦进入“心流”状态,感受到那份愉悦后,学生就会为了延续“心流”,自发地提升技能水平,即时调整自身表现。延续“心流”的过程就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三) 塑造自成目标人格

自成目标指的是为了行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行动结果的目标,它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能得到很大的回馈。“心流”

有助于学生自成目标人格的塑造。具有自成目标人格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习不断向前推进的愉悦和意义,而非学习结果的好坏。

三、“心流”产生的密码

人们在各种的活动中都能获得“心流”。虽然活动不同,但感受到的那种愉悦是相似的,甚至进入“心流”状态的原因也是大同小异的。

(一) 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能够帮助人们减少大脑无用功,集中注意力。人们保持高度专注时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心流”状态下的人们体验到积极情绪后会更专注。这是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带来的正向循环。

(二) 行动能得到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能激发自我挑战欲和兴趣,有助于人们明确目标,即时调整自己的表现,并成为保持“心流”状态的持续动力。同时,即时反馈的益处是不会打断思考过程,不会终止“心流”体验。

(三) 技能与挑战水平的完美匹配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大规模调查下,按照技能和挑战两个维度,提出三区间心流体验图(如图1)[2。他认为,“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域。这也是进入心流最重要的途径。

四、如何促成“心流”体验

(一) 游戏化,让目标明确具体

游戏化教学能很好地创造一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在竞争环境中,学生的感官更加敏锐,高度集中于学习活动。此外,游戏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则,其任务难度是逐步提升的,所以学生在求胜欲的驱动下能高度专注地寻求游戏策略,达到忘我的状态,从而达成“心流”体验。

“抢30”是经典数学游戏之一。在“抢30”游戏中,两个人从“1”开始轮流报数,每人一次报一个或两个数,谁先报到30谁就获胜。教师要求学生记录每次的结果,第一轮时间为5分钟。第一轮游戏,大多数学生游戏凭感觉报数,并无章法。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报数时逐步谨慎起来。时间到后,全班反馈游戏结果,小结出赢得比赛有运气的成分,更重要的是找到窍门,初步感受报到27的人一定会赢。根据初步得出的经验,学生进行第二轮游戏。游戏目标聚焦到如何抢得27、24、21……

游戏一开始,学生是没有摸到门路的,但在一轮游戏和交流后,学生初步感受到游戏的策略,进一步明确了探索的目标,更加投入地、更有方向地探索游戏获胜的策略。课上,学生因为游戏获胜出现的笑容、因为失利流露出的小失落都特别真实可贵。游戏有意思,探寻获胜策略的过程更有意思。

(二) 可视化、具体化,让反馈即时有效

1. 即时反馈的重要特质是可视化

即时反馈是一种“用来表明我们的行为正在导向目标和成功的信号”,这种正向的信号能激励学生专注于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视觉上的刺激更容易让他们得到即时的满足感。

常见的有教师将全班分成两大队,接着在黑板上通过积分形式进行比拼。纪律好的队可以得到“纪律星”,发言响亮准确的队可以得到“发言星”。

这样可视化的反馈既具有即时性,能即时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活跃而不闹腾,又能刺激学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有效强化学生的技能。

2. 即时反馈必须有一套明确具体的标准

任务越复杂,需要的即时反馈越要具体。如果想达成一个长期目标,更需要建立即时反馈机制。

例如,想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等学生口算完成后给奖励,评出“口算大王”。但如果想让学生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且能独立检查,就需要细分要求:二十分钟内写完作业,得到“速度星”;书写规范、会做标记,得到“书写星”;检查验算,得到“认真星”。

具体化的反馈让学生达到不同的标准时会得到不同的反馈,以保证反馈的有效性,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

(三) 低入、进阶、开放,让任务轻松而不失挑战性

为了基于“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轻轻一跃而后得”,教师可以提供轻松而不失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主要有三个特点:

1. 放低门槛,保障起步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放低门槛,让全体学生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避免任务太难而让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只有参与其中,才有机会找到进入“心流”的切口。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单元安排了多次操作活动,如“描一描”“找一找”“围一围”。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四种平面图形,难点是理解面与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没有直接出示平面图形,而是设计了全体学生皆可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些低入、直观的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专注带来的快乐,保障“心流”的起步。

2. 难度进阶,技能提升

当学生技能较低时,完成低挑战性的任务能得到愉悦感,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经过练习后,学生的技能有所进步,此时低挑战性的任务会使得学生无感甚至厌倦。根据技能与挑战水平的匹配理论,此时应设立与高技能匹配的高挑战性学习任务,给予学生新的刺激,驱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心流”持续。

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教师设置了如下三个既有难度又呈现出一定梯度的问题:

(1) 24+6=?把你口算的方法记录下来,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

(2) 24+9=?不借助小棒或计数器,你能仿照第一题的方法,将24+9的口算过程记录下来吗?

(3) 24+6和24+9在口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若学生掌握得较好,可以直接解决问题(1);若有困难,可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解决。有了问题(1)的经验,学生比较容易完成问题(2)的口算过程。问题(3)聚焦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在这样挑战、进阶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目标上,高度的专注使得学生很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3. 设计开放,上不封顶

要想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提出的问题一定不能是琐碎的。教师应加工细碎的知识,将其融合在一个大活动或问题中,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一年级下学期,教师设计了一节“认识100以内的数”的复习课:《数宝宝回家》。

师 这一段是0—10的长度,你能用它在数轴上找到20、30、40……100吗?

(学生上台比画了2次,找到20,得到图2。)

师 为什么这里就是20了呢?

生 2个十就是20。

(学生继续找整十数,直到100,回忆10个十是一百。)

师 现在35、53、88这几个数宝宝想请大家把它们送回家。

(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教师请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画法,如图3。)

生 不对,35应该在30和40的正中间。应该再往右一点。

师 猜猜看,他现在找的这个数可能是几?

……

教师借助“送数宝宝回家”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数轴这个模型上复习并深入感受数的组成、数的大小关系、数的特征、数与数的远近关联等。整个活动设计结构化、具有开放性,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乐学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碰出思维的火花,获得“心流”体验。

“心流理论”为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深度学习提供了一种视角。要想在课堂听见学生喜悦的声音,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时给出针对性、可视化的反馈,设置轻松而不失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高度专注,促使学生突破原有水平,进入“心流”状态,达成课堂学习的高峰体验。

参考文献:

[1][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56.

(邵 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心流游戏化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
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方法研究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