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儒敏教授解读现代文学名篇的特点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4-07-01师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

师瑜

摘 要 温儒敏教授在解读现代文学名篇时具有显著特点,具体是文学视角和文学史视角的有机结合、阅读方法因文本而不同以及重视感悟与解读的互动关系。这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如运用以点带面的综合视角、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和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将其融会进整本书阅读中,有利于消除作品、时代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进而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关键词 温儒敏 现代文学名篇 解读特点 阅读方法

温儒敏教授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书籍。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温儒敏教授发表的解读现代文学名篇的文章共16篇,其中8篇是鲁迅作品。由此可见,温教授在现代文学名篇解读中是有所侧重的。

一、温儒敏教授解读现代文学名篇的特点

1.文学视角和文学史视角的有机结合

温儒敏教授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时,注重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文学价值,就是“写得怎么样”,即其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独创的艺术成就足以传世,其魅力弥久不变又与时俱进[1]。针对现代文学名篇,温儒敏会分析其语言文字风格和思想等,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景式的内外部分析。例如,在解读张爱玲的《金锁记》时,温儒敏教授先进行总体评价,说这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作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小说。接着从文本入手,细致分析了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因金钱支配的买卖婚姻下的心理变态——她“恋子”,要儿子整夜陪她抽鸦片,猥亵地探听儿子、媳妇的私房隐事以取乐,迫使儿媳妇独守空房;她“妒女”,不希望女儿出嫁得到婚姻幸福,甚至不惜在女儿的未婚夫面前编派女儿的毛病,有意断送女儿的姻缘[2]。曹七巧以青春为代价卖掉了自己的一生,体现了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控制与异化的现象。《金锁记》的故事紧扣人物命运而展开,情节富于传奇性,又织进人物心理变态发展这条线,既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小说心理描写到位,意象描写精妙,语言文白相济,雅俗结合,工笔写实中有苍凉意味。

文学史价值,就是“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如开一代诗风、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引起新的阅读风气及特殊的文学史现象等,即作品在文学史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温儒敏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郁达夫的《沉沦》是“文学史经典”,其艺术上有建树但可能并不圆熟,主要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史现象,引起后人的关注[3]。接下来,温儒敏剖析郁达夫的语言风格是率直、真切的,因为他把生命和创作相融,创作缺少艺术的过滤,拉不开足够的审美距离,显得粗糙却丝毫不做作,是那样的率直与真切。小说情节发展并不曲折,全篇由八小节组成,描写主人公的忧郁和情与欲之矛盾。他还指出,《沉沦》是在用作诗、写散文的笔法写小说。又如,郭沫若的《女神·天狗》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也比较“粗糙”,只着眼于整体审美是达不到文学经典水平的,但《女神》开一代诗风,创造了一个“大我”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大我”首先代表了觉醒的中华民族,同时这个“大我”还是勇于反抗、敢于破坏、自由创造的时代新人形象,体现出了觉醒之后大胆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否定,又自我尊崇、自我扩张的特点,激励了一代青年,拥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4]。

2.阅读方法因文本而不同

温儒敏教授的阅读观强调阅读方法因文本而不同。阅读方法有细读(精读)、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需要根据具体的作品题材进行方法的选择。

比如,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散文,应该选择浏览或快读的方法,不需要精读,只需“连滚带爬”地读,留下整体印象。但它又不是一篇单纯的散文,冯至用了写诗的笔法来写散文,时而写景,时而回顾历史,还不时插入联想、议论与抒情,似乎有些散漫,令人觉得有些跳跃,但需认真体会,因为这篇颇具哲思的文章,靠“冥想”带来哲学的启示[5]。因此,第二遍阅读时要加上跳读,在需要分析的句子处停下来细致品味,要格外关注“冥想”的效应。例如,文章开头点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马上与这山村的淹没相比较,联想到“人类以外”的大自然“默默地对着永恒”。

林庚《春天的心》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首较短的诗歌。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需要采取精读的方法,细细品味每句诗。比如,“含情的眼睛未必是为着谁”,这双“含情的眼睛”是谁的眼?是少女的眼?是行人的眼?抑或是车上邂逅人的眼?体悟其中滋味,但不必纠结到底是谁的眼,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会。“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触觉、视觉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诗歌朦胧的美感效果,非精读不能品其美。

3.重视感悟与解读的互动关系

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但是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并不能跨越时间。温儒敏教授解读现代文学名篇,在重视读者感悟的同时,兼顾与解读的互动关系。在读解鲁迅的《伤逝》时,温教授一开始就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伤逝》的主要内容,并明确其创作背景是“五四”时期。这样,读者就很容易代入“五四”式爱情的悲剧氛围中,获得“第一印象”,完成读者感悟至关重要的一步。接着,他推荐了阅读方法——细读,通过带领读者对文本进行仔细解读,进一步发掘悲剧原因,让读者领略到以《伤逝》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名篇在结构、叙事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色,在感悟中解读,在解读中感悟,重视感悟与解读的互动关系。

在解读穆旦的《赞美》一诗时,温教授先整体评价了穆旦本人的诗歌风格——叛逆和异质,再进一步点出他是一个非常富于家国情怀的诗人。如此一来,读者明确了此诗为爱国诗,在阅读中代入爱国情感,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体味其中特别的意象表达。接着进行文本解读,该诗共分四节,第一节表面上是景物描写,如“山峦,河流和草原,村庄,土地,风,水”等,在景物描写的背后是浓浓的爱国情,体现在“无数埋藏的年代”及“说不尽的故事”中,体现在“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和“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中,落脚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上。简单常见的身边物夹杂着爱国情,一切的简单却又不简单起来,迸发出深挚的感情,展现出诗歌的基调。后续的两节,细致解读农夫与“历史”和老妇与“现实”的指代关系,每一节都落脚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一句上。最后一节反复吟唱,加深对主旋律的印象,由衷地盼望我们的国家可以获得新生。这启发读者带着感悟去细致解读,在解读分析中深化感悟。

二、温儒敏教授解读现代文学名篇的阅读教学启示

1.以点带面的综合视角

进行现代文学作品解读时,要注意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综合运用文学视角和文学史视角,不能只分析文本,也不能把文本独立于文学史之外,要把作品放在整个文学发展史的洪流里,以具体作品为点来反映文学史的面。做到以点带面,把文学视角与文学史视角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

“以点带面”还体现在温教授提出的“以一带三”上。“一”指的是语言运用,即语文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三”指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在文本教学中,运用语言本位这个核心,带动其他方面能力同步提升。

2.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文本不同,阅读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方法有细读(精读)、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比如读《西游记》,我们多用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跳读是快读、浏览时的常用方法之一,需要“抓住关键词”,而不是一味追求阅读速度,既要“读得快”,还要读出内容。精读就是仔细斟酌、分析文本,得出相关结论,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内化,进而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的标题是“《西游记》:精读与跳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标题是“《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的标题是“《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标题是“《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的标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等。

3.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

现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非该时代的人不能完全理解,现代文学名篇中隐晦难懂的地方就更多。因此,消除作品、时代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讲解时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先自己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梳理解读品析,尽可能消除作品、时代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标题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笔者以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例,简单融会上述启示并合理运用温儒敏教授的阅读方法。

单篇精读教学,以第一篇《狗·猫·鼠》为例。

教学目标:

①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狗·猫·鼠》的主要内容。

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就很难理解,难在哪里?

②难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可不可以跳过?

③后半部分写了什么?鲁迅为什么会“仇猫”?

明确:

①难就难在一开头就议论,运用了杂文讽刺的笔法。

②难的部分是鲁迅在用比喻讽刺的手法交代他与论敌之间的争论及背景,大致了解即可,不必细致追究,它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可以跳过。

③后半部分写了孩子眼中的宠物与动物世界。鲁迅之所以“仇猫”,是因为他小时候养过一只隐鼠,结果被猫吃掉了,他很伤心,一直想要给隐鼠报仇,所以变得终身都“仇猫”。

明确《狗·猫·鼠》的重点及最吸引人的是鲁迅对于自己童年经历的回忆,在忆述“仇猫”心理过程的同时,夹杂了一些与所谓“名流”的争论,以及在回忆和叙事中插进讽刺与议论。这里所谓的“隔”包括语言上的“隔”和文化背景上的“隔”。因此,教师应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消除作品、时代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动起来,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品味,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

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温儒敏教授提倡使用“1+X”模式,即教读与自读结合。《朝花夕拾》共10篇,采用“1+X”模式,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组以主要描写鲁迅先生的童年内容为分类,包括的篇目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教师教读《狗·猫·鼠》,学生自读其他篇目。第二组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为分类,包括的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可以以《范爱农》为精读篇目带动其他篇目的阅读,进而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虽然两组作品中有重复的篇目,但这并不是无用的重复。在第一组中阅读过的作品,第二组教学时就可以减少阅读时间,进行简单回顾,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的第一本,也是故事性与趣味性较强的一本名著。在《温儒敏谈读书》第四部分中,温教授提出了读基本的书,读经典的阅读方法分三步,即粗读,细致地通读,带着问题、重点读。依据此论,在进行《朝花夕拾》整本书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先进行粗读,即“连滚带爬”地读,有了大致印象后再进行细致的通读,最后带着问题、重点读,即重点篇目的精读。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见的阅读方法,合理运用方法,综合阅读文本。

②了解文章内容,明确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朝花夕拾》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资料搜集与整理、换位思考等能力可得到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材体系逐渐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对照课标与教材,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进步,运用前沿理论与方法改进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13.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33.

[3]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09.

[4]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17.

[5]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27.

[作者通联: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
让阅读由量变走向质变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探究
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教学管见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论学好英语的几大要素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