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娥冤》:悖论表现出来的力量

2024-07-01胡文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窦娥冤悖论力量

胡文静

摘 要 解读《窦娥冤》一文,不应仅局限于对冤屈的愤怒和正义的胜利,其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感知文本中的力量。窦娥的善良与“恶毒”誓愿形成悖论,体现了她在悲惨境遇下为求关注而放大冤屈的无奈。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让所有人感知窦娥的冤屈,形成公众力量。

关键词 《窦娥冤》 悖论 力量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选入的《窦娥冤》,王国维曾评价“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正如同教材“学习提示”所说,“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因此,在阅读本文时要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思考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显然,解读《窦娥冤》一文,也就不能完全局限于对窦娥之冤的愤怒及对其沉冤得雪的快意。笔者以为,无论是从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来看,还是从作品映照现实来看,所应当追求的是对文本中的力量感知,只有感知到这些力量,才能壮大自己的精神力量。

多年前有教师在解读《窦娥冤》的时候提出了若干悖论,无论是对悖论的发现还是对悖论的弥合,都可以从客观上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章本身的力量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被学生感知。下面就此话题谈谈笔者的一些解读收获。

一、文中的悖论提取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相互矛盾之结论。读关汉卿的《窦娥冤》全剧,会发现其中就存在几组悖论,解读这些悖论,有助于深度理解文本,在教学中获得预设之外的惊喜。《窦娥冤》中通常被认为存在的悖论包括:主人公窦娥一方面表现出顺从守旧的传统性格,另一方面又有着坚贞刚烈的抗争精神;一方面自身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另一方面又发着“恶毒”的誓愿;一方面对天地鬼神进行无情的指斥,另一方面又对天地鬼神有着依赖;一方面对吏治深感绝望,另一方面又对清官抱有期待甚至是幻想。

上面所提到的四个悖论都有着很强的逻辑作为支撑,也确实是文本当中所隐藏的悖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品当中隐藏着悖论未必是创作的不足,有时候恰恰是对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而且即使是放眼当下,无论是在作品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悖论或者说矛盾也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直面《窦娥冤》一文中的悖论,其实就可以成为文本解读的新动力。而且这样的文本解读思路有助于学生超越传统的解读框架,进一步拓宽视野,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窦娥这样一个弱女子身上是如何表现出强大的反抗力量的。

二、悖论的力量分析

悖论可以直接导致学生认知上的非平衡状态出现,但发现悖论本身却并不容易。如果说从文艺评论的角度来看,《窦娥冤》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作者善于在剧本中巧妙地运用矛盾这一艺术手法,使读者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冤屈和无奈,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那么在面向高中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悖论的价值发挥实际上存在于两个环节:一是悖论的发现,二是悖论的解决。如果能够紧扣这两个环节,那么悖论自身所蕴含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学生所感知到。

对于第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知,教师则可以借助于问题去驱动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窦娥是一个蒙冤的人”;教师此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窦娥没有蒙冤,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得出“窦娥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女人”的认识。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再次用问题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既然窦娥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为什么她在刑场上却发出三个毒誓,而且这三个毒誓还将这个地方的所有人都纳入其中,你觉得这个时候的窦娥还是淳朴善良的吗?”

这个问题显然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改变了学生大脑当中原有的关于窦娥的“人设”。于是学生对“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产生了矛盾的认知。当学生感受到矛盾的存在时,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悖论在发挥着驱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作用。这个时候会发现,有学生尝试从“冤情改变了窦娥的性格”这样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应当说学生的这一视角是有道理的,教师也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问:“冤情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吗?”不少学生会点头称是,而且会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提出了论点之后还能寻找到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客观上对学生领悟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重要作用,于是教学也就可以顺利进入第二个环节。

对于第二个环节,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用冤情作为问题解答的唯一答案。因为这样的思考有可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作品中的窦娥将自己的冤屈诉诸上天,并且通过异象来放大自己的冤情时,某种程度上讲是让整个社会来承担一个人的冤屈。尽管这样的承担没有让他人付出太多的代价,但这一逻辑本身是有问题的。所以在弥合学生认知平衡的时候,更应当从社会认知以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实际上,窦娥之所以发出这三个毒誓,完全是长时间的冤屈积累之后一时的迸发。此时窦娥的积冤已经到了极限,而且所有合理的申冤途径都被封死,蒙冤者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果催化了窦娥的冤屈。当窦娥乃至于任何一个身处这一情境中的人,面临着这样悲惨情境的时候,都只能通过放大冤屈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冤屈的放大不应当让他人来承担代价,否则就有了报复社会的嫌疑,尽管那个时代还不能说是法治社会,但即使是在传统文化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逻辑。所以最终应当建立起一种合理的逻辑,即作者是在利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将窦娥的冤屈铺洒到所有人的身上,从而让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冤屈的。

三、悖论成就的典故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历来以酣畅淋漓的曲词和窦娥这一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为人激赏。“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着深似大海的冤屈之情。这一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关汉卿所创作的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冤案主角。

经典永远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有时来自对经典的直接阅读,有时候则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仔细琢磨,以发现直觉结论背后更多的、更深刻的结论。事实证明,这些结论能够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丰满,能够让作品所蕴含的力量充分绽放出来。上面重点分析了传统意义上关于本文的四个悖论之一,其实在另外的悖论分析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逻辑,也应当得出相应的结论。这里的结论是指向当下的,是赋予学生以积极力量的。如果能够将经典作品的光辉投向当下,那无论这些作品是喜剧还是悲剧,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是必要的追求。所以窦娥从一个淳朴善良的女子变成一个赌出毒咒、发出毒誓的蒙冤者,客观上是因为冤情所致,实际上是因为冤情背后形成的社会链条不合理所致。认识到这一现实的存在,才是从悖论当中解析出积极力量的关键。

[作者通联: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窦娥冤悖论力量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帽子悖论”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