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视角下的幼小衔接阶梯搭建
2024-07-01王小燕
王小燕
摘要: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渐进式的,以提升幼儿的自律能力为特征。应从三个方面搭建幼小衔接阶梯。一是搭建生活适应阶梯,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二是搭建学习适应阶梯,优化幼儿的学习品质,促使幼儿主动、专注、积极地学习;三是搭建社会适应阶梯,促使幼儿更好地结交新朋友,融入新环境,提升新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自律视角;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
幼小衔接中,部分成人(包括教师与家长)有急迫,揠苗助长的心态,形成对接中的“急拐弯”,引发幼儿的焦虑心理及其他不适应行为。事实上,成人应该是“辅助学校教育的好帮手,而不是学习焦虑的制造者”[1]。好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渐进式的,应该沿着弯度与坡度都不是“太大”的阶梯拾级而上,一点一滴地提升幼儿的自律能力。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何为“积极”?就是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融入小学教育,就是自律视角下的入学体验。由他律到自律,彰显着一种生动的循环,彰显着幼小衔接的有效落地。生活中,由成人替干包干到幼儿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上,由成人“陪学”到自己主动完成;社会上,由“不敢说话”到主动认识新朋友……为此,搭建生活、学习与社会适应阶梯不可或缺。
一、搭建生活适应阶梯
自律意识的强化应该首先从幼儿的生活开始。起床、穿衣、洗漱、吃饭、休息等均应该有别于以前———不再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被迫完成。如何引领幼儿做时间的主人,完成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的转身,需要幼师为幼儿搭建生活适应阶梯,一点一滴地强化其时间意识与规则意识。
(一)时间意识强化自律
通过家园共育中的资料推送等活动,扭转家长时时刻刻督促幼儿注意时间的做法,尝试让幼儿自己管理时间。比如,家长与幼儿共同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每一阶段应该干什么,都应该是幼儿自律的结果。就幼儿园而言,通过“入园签到”活动,杜绝迟到及拖拉现象的发生。以往,迟到半小时,教师、幼儿、家长都无所谓。但在幼小衔接期间,学校或幼师有意识地强化时间意识,告诉幼儿上小学后是不允许迟到的。如此,家园联手,共同为提升幼儿的自律意识而助力。
(二)规则意识强化自律
主动遵守规则是幼儿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强化幼儿自律意识的关键。“班级小管家”活动能够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一旦某个幼儿成为“小管家”,那么就有权利监督其他幼儿遵守一些必须的规则,如早上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刷牙,过马路必须等绿灯,中午必须午睡,不能有大声吵闹及哭喊的现象,饭前饭后、上卫生间前后必须洗手……由于“小管家”监督诸如此类的规则,无形中强化了幼儿们的规则意识,提升他们的自律能力。
(三)自我设定任务强化自律
教师与家长联手进行“每日任务打卡”活动。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每日任务”不是繁重,而是由易到难。如游戏结束后主动让游戏材料“入盒”或“进柜”。更多任务的完成及打卡,给予幼儿成就感与自豪感,一点一滴地提升幼儿的自律能力。
入境始于亲。在新颖、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幼儿的生活适应能力,才是自然而然的。为此,我们开展以下活动(见表1)。
悉心观察幼儿家长反馈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幼儿已经完成了任务,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强化了时间意识,认识到自律以及做生活小主人的重要性。
二、搭建学习适应阶梯
自律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方面,更体现在学习方面。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幼儿只知玩耍,不知学习,只在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完成学习任务,难有或少有主动学习的情形;部分幼儿学习的专注力不够,学习几分钟后就“移情别恋”;部分幼儿不会学习,面对学习材料茫然无措,厌学、假学或学习费时低效居多。由此,幼小衔接中需要搭建学习适应阶梯,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品质。
大班的最后几个月,幼儿教师尤其要在勤学好问等学习品质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引领幼儿成为善于提问题的高手,力争“问”出精彩、“问”出智慧,让“问”成为自律能力提升的推手。如在教学绘本《小黑鱼》时,引领幼儿多多提问题:“小黑鱼进入到陌生的、复杂的大海深处,面对金枪鱼,心情如何?”“假如你是金枪鱼,面对无数小鱼组成的大鱼,心情如何?”总之,教师要引领幼儿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以“问”促思,以“问”促学,为进入小学后的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幼儿学习专注力的提升,也是搭建学习阶梯中的关键因素。唯有我们认识到提升专注力对于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才能为解决诸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三心二意等问题而觅得良策。专注力的提升必须有一定的依托(见表2)。
专注力的提升需要这样的活动强化,其他学习品质的培养同样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一点一滴地强化。大班的最后半学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主动完成作业、勤查工具书、细心观察、专心听讲、小组合作等方面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能力。
三、搭建社会适应阶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主动结交新朋友,主动融入集体。由此,幼小衔接中为幼儿搭建社会适应阶梯不可或缺。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面对的不仅仅是新知识,也是新朋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交往圈子,幼儿必须重新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2]。无疑,新的场域、新的教师和同学、新的相处方式,就是不可或缺的生成性资源,能够助力于幼儿生长出面向未来的力量。
(一)优化游戏,发展同伴交往技能
幼儿融入社会主要靠游戏活动。如果幼儿能够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胜任属于自己的角色,其交往技能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大班后期的游戏,有别于小班和中班的游戏,已经倾斜于能够适应小学阶段的生生交往特点,以大面积的互动、规则遵守与公正公平意识的提高为特点。因而,优化游戏内容,提升交往能力,成为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内容(见表3)。
诸如此类的游戏活动重在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重在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重在为适应小学阶段而奠定基础,因而值得教师展开创新性思考与建设性行动。
除了游戏情境,影视鉴赏、歌曲联唱、情景剧的扮演等等,都可以渗透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为儿童适应社会而积极赋能。这样做,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鲜活的情境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量,能够极快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幼儿亲自参与进来,容易调动多种感官,进而产生具身体验。或许,情境本身的内容已不是唯一重要的,期间交往技能的提升、沟通障碍的解决、团体融入方法的优化,才是情境演绎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二)满足儿童情感需求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情感的边界在逐步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亲子关系,而是扩展到“同桌”“同学”等。有的幼儿假期与双休日之后渴望到学校去,其原因是渴望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喜欢待在友谊的小船里。另有一些幼儿则相反,很难结交到新朋友,同伴接纳质量较差,即使与新同学在一起,也缺乏有效交流,情感世界比较单一,而且容易产生自卑、内向、焦虑、沮丧等负面心理。基于此,大班期间,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生生多维对话,让主动结识新朋友成为常态。
我们组织能够满足幼儿情感需求的多元活动,如“我的好同桌***”“我们是一起的”“我愿意把好东西分享给好朋友”等活动,让幼儿享受分享的快乐,理解合作的意义,体会宽容的力量,甚至理解“有难同当”的意义。一些小朋友因为小事而“打翻了友谊之船”,当时气得脸红脖子粗,发誓“老死不相往来”。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引领幼儿正确看待交往中的坎坎坷坷,通过“四步骤”解决问题(见表4)。
“四步骤”仍然注重幼儿自律能力的提升,强调幼儿情感的主动丰富与重建。当幼儿做到主动的握手言和,同伴交往能力明显提升,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自律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按部就班,渐变式发展的[3]。这里的“按部就班”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指遵循幼儿成长的规律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衔接中的细节。如何平稳过渡,如何大面积提升幼儿的自律能力,如何解决衔接中的特殊问题,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愿,教师与家长都能与儿童共情共性,引领幼儿以充分的准备与积极的姿态迈入小学并开启新的学习征途。
参考文献:
[1] 宫亚昕.一年级家长眼中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9).
[2] 林晖燕.互通共融合力搭建幼小衔接阶梯[J].福建教育,2022(16).
[3] 杨慧敏.浅论“应然”和“实然”状态下的幼小衔接[J].教育导刊,2013(1).
编辑/赵卓然